引言 1
第一辑 书评书序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显著特点 2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写作与发表经过 5
一部全面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历程的信史——高校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介 9
重现新中国发展的历程——读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四卷 21
一部评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信史——简评朱佳木新作《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26
一部展现新中国文化建设历程和成就的力作——读夏杏珍的《共和国重大文化事件纪程》 30
填补当代中国文化史著述的空白——王频著《共和国文化建设之旅》序 35
冲破禁区 不断求索——傅兆龙著《求索集》序 36
张闻天赞颂瞿秋白的一篇至文——东北书店1946年版《乱弹及其他·出版者后记》评价 38
为革命前驱树立的一座丰碑——钟桂松著《沈泽民传》序 42
学习与研究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科学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曹前发著《毛泽东生态观》序 46
党史人物形象塑造的新高度——王军电视文学剧本《张闻天》序 47
全面展现邓小平开辟“中国道路”的历史进程——读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 50
从中央委员到领导核心——张金才著《19451978年间的邓小平》序 61
从开创中国特色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认识和学习邓小平的领导艺术——王瑞芳著《邓小平领导艺术》序 63
一部全面评析江泽民远虑观的佳作——曹前发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江泽民战略决策研究》序 65
一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宝典——陈宇主编《中华智圣》评赞 67
《大众哲学》对我的影响 70
为了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胡乔木谈文学艺术》评介 71
不知疲倦的“歌者”——《胡乔木诗词集》简介 81
一位百岁老人前半生的真实记录——《邓力群自述:19151974》简介 98
一个新四军女兵的战斗历程——程兰芬著《往事散记》序 103
充满爱心是成为优秀教师的要诀——王鹏著《挚爱》序言 105
庄叔炎编著《中国诗之最》序言 108
附录:刊物品评 114
《新华月报》,我离不开的朋友 114
出题·改题·供材料:学习《党的文献》的一条重要办刊经验 115
《中共党史研究》是我的良师益友 117
创办《淮阴师专学报》的回顾 119
主编《江海学刊》的体会 124
办好《当代中国史研究》的若干意见 126
第二辑 前言后语 128
《张闻天早年文学作品选》编后记 128
《张闻天早期译剧集》编后记 129
张闻天的翻译事业——《张闻天译文集》编后记 131
《回忆张闻天》编后记 139
《张闻天与新文学运动》引言、结语 141
《张闻天论稿》后记 147
《张闻天论》前言 149
《张闻天传》初版、再版、三版后记 151
《伟人之初·张闻天》结束语 156
《困境中的伟人·张闻天》引言、结束语 159
《张闻天画传》后记 165
《毛洛合作与长征胜利》后记 168
《说不尽的张闻天》后记 170
《转折关头:张闻天在1935~1943》引言、后记 173
《历史转折论:从遵义会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记 177
《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1975》后记 180
《邓小平与一九七五年整顿》后记 182
《邓小平的二十四次谈话》写在前面 184
《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引言、后记 189
《中国道路的奠基与开创: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后记 191
《前奏》初版、新版、再版后记 192
《决战》首版、再版后记 195
《新路》首版、再版后记 196
《1975~1982难忘这八年》后记 198
《转折年代:1976~1981年的中国》初版、再版后记 199
《中国的成功之路》后记 201
《与哈佛学者对话当代中国史》前言 202
《红色地图:党史记忆90年成长地标》后记 203
《在历史的漩涡中》后记 205
《历史转折中的人和事》后记 206
《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后记 208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增订本后记 208
《胡乔木与毛泽东邓小平》后记 211
《胡乔木早年诗文》编注书后 212
《胡乔木集》编者的话 215
《胡乔木谈文学艺术》编后记、再版后记 219
《胡乔木诗词集》出版说明、再版编后记 221
《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后记 222
《回忆胡乔木》编后记 223
《我所知道的胡乔木》初版、再版编后记 225
《胡乔木传》后记 227
《新四军中两姐妹程桂芬程兰芬自述》编后记 229
《文章选讲》说明 231
《文坛寻踪录》后记 232
《谈谈四重证据法》后记 234
《鉴赏与讲析》写在前面 234
《信史立国:当代中国史研究纵横谈》后记 236
《毛泽东张闻天与长征胜利》后记 238
《中共高层与西安事变》后记 239
《国共合作成立与全面抗战爆发》后记 242
《活在心中的故事》后记 243
第三辑 回顾总结 246
对于“歌特”文章的探究 246
档案是人物传记创作的基石——写作《张闻天传》的体会 253
关于国史、党史人物研究和传记写作的若干问题 260
三十年党史国史研究的回顾——程中原研究员访谈录 268
改革开放使我走上了党史国史研究的道路——回答人民日报记者张贺的提问(2016年6月2日) 288
历经风云变幻 不忘赤子初心——党史研究专家程中原风采 292
让学术研究的成果为公众所共享——“历史转折三部曲”《前奏》《决战》《新路》(图文版)简要评介 294
历史转折三部曲的形成过程和学术追求 300
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编写工作的一些体会 302
《胡乔木传》是怎样写成的?——访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胡乔木传》编写组副组长程中原 316
我的学术生涯 323
第四辑 专家评议 336
《张闻天早年文学作品选》序(茅盾) 336
《张闻天早期译剧集》序(成仿吾) 336
“凝固”的历史发生了震荡——读《张闻天与新文学运动》(于倩) 338
贵在适度(许志英) 340
一瓣心香 一束火炬——读程中原著《张闻天论稿》(郑乃臧) 343
存真求实 客观公允——读《张闻天论稿》(施松寒) 344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的新收获——读程中原的《张闻天传》(莫永明) 348
追求良史品格的传记力作(朱成甲) 356
《张闻天传》给我的几点突出印象(金冲及) 360
《张闻天传》与中共党史、共和国史研究(张永) 361
研究张闻天与长征史的新篇章——评程中原的《毛洛合作与长征胜利》(陈宇) 371
《毛洛合作与长征胜利》的学术价值(周一平) 375
程中原的张闻天研究(姬泰然) 384
全面评述伟大转折历史的三本好书(胡福明) 393
伟大历史转折的全景式展示——评《前奏》《决战》《新路》三部曲(邵维正) 396
一部雅俗共赏的史学专著——历史转折三部曲《前奏》《决战》《新路》读后(李捷) 398
怎样展示历史巨变的魅力——读程中原等“历史转折三部曲”(陈晋) 400
深化邓小平研究的三部力作——读“历史转折三部曲”《前奏》《决战》《新路》(陈宇) 405
一幅伟大历史转折的政治图景——读程中原等著《前奏》《决战》《新路》系列著作(瞿林东) 407
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能为大众读者接受的好书(张静如) 408
国史著作的新追求: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统一——图文版“历史转折三部曲”述评(周一平) 411
从转折走向新路的历史记录——读历史转折三部曲《前奏》《决战》《新路》(步平) 433
历史转折三部曲创造了写史的新形式(侯树栋) 437
学术研究大众化的有益尝试(罗平汉) 438
用事实说话,叙述改革开放的来龙去脉(金冲及) 440
高视点的历史俯瞰(金春明) 442
大众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符合时代的要求(章百家) 448
邓小平在一九七五年(高正礼) 449
动乱中孕育的改革——评《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1975》(郑谦) 451
党史研究的关键在于开拓创新——读《历史转折论:从遵义会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马连儒) 453
转折年代的全景式展现——读《19751982:难忘这八年》(张金才) 457
读《邓小平的二十四次谈话》(龚育之) 459
不得不追叙的邓小平二十四次谈话(黄书元) 460
《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英文版序(金冲及) 460
《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英文版序([美]傅高义) 462
一部深刻而生动的信史——读程中原《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张曙) 462
视角独到 视野独特 资料独步——读《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康晓强) 464
大笔挥洒由乱向治的转折年代——《转折年代:邓小平在1975~1982》读后(曾景忠) 466
一部可信耐读的党史作品——读程中原和他的《转折年代》(胡孝文) 471
“第一支笔”和党史、国史——读评《胡乔木传》(陈辽) 475
胡乔木谈治史理念——读《胡乔木传》片断(陈铁健) 481
一部权威而有特色的共和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评(张金才) 485
与哈佛学者对话当代中国史的现实启示(周一平 周龙燕) 488
让国外学者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与哈佛学者对话当代中国史》简评(叶维凯) 499
运用四重证据法 还国史党史真相——读评《国史党史七大疑案破解:四重证据法》(陈辽) 500
注重实证 贯通历史——评介程中原新著《国史党史七大疑案破解:四重证据法》(朱正) 507
传统考据方法之典范运用与当代发展——评程中原先生《党史国史七大疑案破解:四重证据法》(荀德麟) 510
四重证据法:走向历史深处的钥匙——读程中原新著《国史党史七大疑案破解:四重证据法》(曹守亮) 514
国史研究要遵从真善美的统一——《信史立国:当代中国史研究纵横谈》评介(陈前曹冬梅吴敏先) 521
新中国多少大事,纵横谈举重若轻——读评程中原的《信史立国:当代中国史研究纵横谈》(陈辽) 528
一部国史研究名家学术成就及治学之道的集大成之作——程中原研究员《信史立国:当代中国史研究纵横谈》读后(张金才) 532
国史学科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读程中原先生《信史立国:当代中国史研究纵横谈》(李卫民) 535
浓缩中国女性抗日历程的生动读物——《新四军两姐妹:程桂芬、程兰芬自述》读后(刘维芳) 540
评程中原、夏杏珍的《文坛寻踪录》(李德友) 544
后记 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