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始于那一天的『建筑』 2
地震发生当日之事 2
从灾区看到的光明 9
身为建筑师能够做些什么? 11
决定灾后重建的基本立足点 11
海啸与核泄漏事故两种对比鲜明的灾害 19
建筑与安全性 20
第二章 釜石复兴项目 24
同釜石之缘 24
倾听居民的心声 25
我们想同昔日伙伴重回故地朝夕相伴 26
缺乏实际性的复兴规划 28
贴合地域特点的集体住宅提案 30
“人字形木屋顶结构式”集体住宅 32
复苏商业街的尝试 35
防洪堤上的露天橄榄球场 37
第三章 心灵寄居之所『大众之家』 42
“大众之家”项目 42
倾听生活在临时住房中人们的心声 45
心连心的建筑 46
“建造”与“居住”的一致性 50
“大众之家”从这里延续 52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与陆前高田的“大众之家” 55
第四章 关于『伊东建筑塾』 62
创建建筑塾 62
建造“格林格林绿化馆”的经历 62
在建筑塾中教授什么? 65
学术建筑教育中的“概念”是什么? 69
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的建筑教育 70
拥有社会意识的重要性 71
第五章 我走过的路 74
学生时代的事 74
启蒙导师菊竹清训 76
首次接触海外的现代建筑 79
对大阪世博会的质疑 82
反映着时代闭塞感的建筑 83
向拥有社会性建筑的转变 85
泡沫时期在东京构思的“形象式建筑” 88
公共建筑处女作 92
欲打破公共建筑拥有的权威性 94
仙台媒体中心 95
存在于空间感觉中最底层之物 97
让建筑亲近自然 99
重新思考内与外的关系 101
打破建筑的模式性 105
第六章 对于今后建筑的思考 110
日本社会中的建筑师 110
被社会型项目敬而远之的建筑师 112
突破批判性的难度 113
改变建筑师与社会间的关系需要什么? 114
对日本客户的期望 115
通过住宅建筑崭露头角的日本青年建筑师 117
从世界资本主义中寻求希望的孤岛 119
资本主义与建筑 120
作为馈赠之物的建筑 121
非艺术型建筑的存在方式 122
建筑应当如何同自然相处? 123
建筑同科学技术的新关系 128
朝向新型建筑原理出发 129
后记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