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共产党”名称是如何提出来的 1
一、“社会共产党”还是“社会党” 1
二、何时才有“中国共产党”称谓 4
第二章 历史潮流的合力——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夺取全国政权 7
一、前提因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8
二、决定因素:得民心者得天下 12
三、关键因素: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7
四、核心因素:坚强团结的战斗堡垒 21
第三章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是如何构建的 26
一、人民共和国方案的形成 26
二、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形成和确立 34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确立 40
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确立 46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和确立 50
第四章 历史的“桥”和“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是如何过渡的 60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国实践 60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原因 63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及其认识 68
四、几点启示 73
第五章 生命线的传承——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76
一、强化思想政治宣传及教育 76
二、思想政治工作和中心工作并举 78
三、注意区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新民主主义思想教育的层次关系 80
四、对当下的启示 81
第六章 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中国共产党对官僚资本是怎么认识的 83
一、中国共产党对官僚资本概念的界定 83
二、没收官僚资本 88
三、小结:对中国共产党这一认识和政策的总体评价 92
第七章 历史的扬弃——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对个体、私营经济是怎么认识的 95
一、灭资本主义残余 95
二、允许小私有 98
三、割“资本主义尾巴” 100
四、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私营经济发展的五次大争论 105
第八章 历史的突破——中国共产党利用外资政策是如何突破的 115
一、毛泽东时代的政策 115
二、重新确立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政策 117
三、利用外资政策的最终确立 120
第九章 思想路线的分量——如何认识实事求是知易行难 125
一、“源”与“流” 125
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130
三、如何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133
第十章 历史的主线——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38
一、为什么要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38
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42
三、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中之重 144
第十一章 思想的力量——如何看待今天的“毛泽东热” 149
一、全球的“热潮” 149
二、为什么会“热” 153
三、“热”向何方 158
第十二章 基本国策的开启——“改革开放”概念是如何提出来的 162
一、“改革”的提出 162
二、“开放”的提出 164
三、“改革开放”的提出 166
第十三章 历史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提出来的 169
一、“中国特色”概念的提出 169
二、“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71
三、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7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76
第十四章 历史的关键——“改革”内涵是如何演进的 179
一、“改革”连同“开放”上升为国策 179
二、从“全面改革”到“深化改革” 183
三、从“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186
第十五章 历史的目的——“发展”理念是如何演进的 191
一、从“快速发展”到“可持续发展” 191
二、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 194
三、“科学发展”指导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196
四、几点启示 199
结语 历史的升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与优良传统 20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党的优良传统的形成 201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与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承 206
三、社会主义改革与党的优良传统的弘扬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