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1
第一章 历史源流 2
一、奠基于先秦 2
二、散见于民间 3
三、新生于中华 3
四、辐射于海外 4
第二章 理论基础 5
第一节 中医理论基础 5
一、皮部理论 5
二、经筋理论 6
三、腧穴主治作用 6
第二节 西医理论基础 7
一、皮肤的功能 7
二、血管生物学基础 8
第三节 作用原理 8
一、经络感传学说 8
二、神经节段支配 9
三、皮肤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9
第四节 特点 10
第三章 常用刺激部位 11
第一节 循经叩刺部位 11
一、膀胱经叩刺线 11
二、督脉叩刺线 12
三、任脉叩刺线 12
第二节 特定部位叩刺 13
一、头部 13
二、面部 16
三、颈部 25
四、前胸后背部 28
五、腰部 39
六、骶尾部 41
七、腹部 44
八、上肢部 48
九、下肢部 54
第三节 阳性物或阳性反应区叩刺部位 57
一、阳性物 57
二、阳性反应区 58
技法篇 59
第四章 体表检查法 60
第一节 概述 60
一、概念 60
二、理论依据 60
第二节 体表检查相关事项 61
一、体位 61
二、检查顺序 61
三、脊柱两侧检查的定位 62
第三节 体表检查手法 62
一、叩诊 62
二、触诊 63
三、推诊 64
四、压诊 65
五、捏诊 66
第四节 体表检查法的临床意义 67
一、诊断方面 68
二、治疗方面 68
第五章 常用工具 69
第一节 传统工具 69
第二节 新型改良工具 69
一、滚刺针 69
二、磁圆针 70
三、电子皮肤针 70
第六章 临床操作 71
第一节 施术前准备 71
一、针具选择 71
二、施术部位 71
三、患者体位 71
四、环境要求 72
五、消毒 72
第二节 施术方法 74
一、持针姿势 74
二、叩刺方法 74
三、刺激强度 75
四、叩刺部位 76
五、注意事项及禁忌 77
第三节 施术后处理及意外事故防治 78
一、施术后处理 78
二、意外事故防治 78
附 皮肤针放血疗法操作 79
一、放血程序 79
二、放血要求 79
三、放血时间间隔及疗程 79
临床篇 81
第七章 内科疾病 82
第一节 头痛 82
外伤后头痛 83
偏头痛 84
紧张型头痛 86
脑供血不足 86
第二节 失眠 87
第三节 面瘫 89
第四节 三叉神经痛 91
第五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 93
第六节 眩晕 94
第七节 支气管哮喘 96
第八节 股外侧皮神经炎 98
第八章 外科疾病 100
第一节 颈椎病 100
第二节 肩周炎 102
第三节 扭伤 104
第四节 落枕 111
第五节 腰痛 113
第九章 妇科疾病 115
第一节 痛经 115
第二节 月经不调 117
第三节 妊娠呕吐 119
第四节 乳少症 121
第五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123
第十章 儿科疾病 125
第一节 厌食 125
第二节 遗尿症 127
第三节 疳症 129
第四节 脑瘫 130
第十一章 皮肤科疾病 133
第一节 脱发 133
第二节 神经性皮炎 135
第三节 带状疱疹 138
第四节 荨麻疹 140
第五节 痤疮 143
第六节 湿疹 145
第七节 雀斑 146
第十二章 五官科疾病 150
第一节 上胞下垂 150
第二节 麦粒肿 151
第三节远、近视眼 153
第四节 眼睑颤动 155
第五节 鼻炎 157
第六节 耳鸣耳聋 159
第七节 咽炎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