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 3
1.2研究范围 5
1.2.1松花江流域 5
1.2.2典型城市 6
1.3研究思路 7
1.3.1内容 7
1.3.2方法 8
1.3.3框架 9
第2章 松花江流域城市发展历程 11
2.1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借鉴 13
2.1.1研究内容 13
2.1.2借鉴启示 14
2.2确立松花江流域文化圈 15
2.2.1地域文化区的划分 15
2.2.2松花江流域自然概况 17
2.2.3松花江流域文化圈确定原则 18
2.3松花江流域城市发展历程 21
2.3.1早期形成阶段 21
2.3.2近代转型阶段 23
2.3.3现代发展阶段 24
2.4松花江流域城市发展特征 25
2.4.1震荡与突变的发展历程 25
2.4.2沿江与沿路的空间布局 27
2.4.3冲突与交融的文化特质 30
2.5本章小结 33
第3章 典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35
3.1吉林——双岸多核发展 37
3.1.1滨江点状生成(1673~1880年) 37
3.1.2沿江带状发展(1881~1948年) 40
3.1.3跨江双岸发展(1949年至今) 43
3.2哈尔滨——单岸圈层发展 47
3.2.1滨江多核生成(1898~1919年) 47
3.2.2沿江“T”形发展(1920~1948) 50
3.2.3离江环状拓展(1949年至今) 53
3.3佳木斯——单岸带状发展 57
3.3.1近江点状生成(1888~1931年) 57
3.3.2离江团块状扩张(1932~1948年) 60
3.3.3沿江带状发展(1949年至今) 62
3.4典型城市依江演化的规律 67
3.4.1水系利用价值的演替性 67
3.4.2城市形态演变的阶段性 69
3.4.3城市空间发展的同构性 72
3.5 本章小结 77
第4章 跨江发展的空间模式 79
4.1城市跨江河发展的动力机制 81
4.1.1区域整合发展的要求 81
4.1.2城市空间拓展的需求 82
4.1.3水域环境资源的吸引 83
4.2城市跨江河发展的限制因素 84
4.2.1自然环境因素 84
4.2.2经济技术因素 85
4.2.3市民心理因素 86
4.3典型城市跨江发展比较分析 87
4.3.1跨江发展历程比较 87
4.3.2跨江发展条件比较 90
4.3.3跨江发展问题分析 93
4.4典型城市空间跨江发展模式 98
4.4.1吉林——两岸协同发展型 99
4.4.2哈尔滨——双核互补发展型 102
4.4.3佳木斯——主副连接发展型 109
4.5本章小结 111
第5章 依江而长的空间格局 113
5.1典型城市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115
5.1.1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格局 115
5.1.2典型城市生态景观要素分析 117
5.1.3典型城市生态格局比较 121
5.2城市水域生态景观整合原则 125
5.2.1修复性原则 125
5.2.2网络化原则 128
5.2.3契合性原则 130
5.3基于水网的城市结构布局 135
5.3.1吉林——山水环绕组团结构布局 135
5.3.2哈尔滨——水绿融合指状结构布局 141
5.3.3佳木斯——水网交错组团结构布局 150
5.4本章小结 155
第6章 循江而生的空间特色 157
6.1开发江城文化资源 159
6.1.1水域文化特色资源 159
6.1.2冰雪文化特色资源 162
6.1.3历史文化特色资源 164
6.1.4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168
6.2修补江城结构肌理 171
6.2.1轴向结构的修复与延续 172
6.2.2特色肌理的强化与拓展 175
6.2.3历史核心区的保护与更新 179
6.3凸显滨江特色景观 184
6.3.1滨江景观元素比较 184
6.3.2滨江景观特质提炼 187
6.3.3滨江景观特质优化 188
6.4本章小结 193
结语 195
参考文献 197
后记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