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通史 8 魏晋南北朝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2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琳国,侯旭东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7507753158
  • 页数:1177 页
图书介绍:《魏晋南北朝》卷沿用现代史学对中国历史社会时期的划分,关注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时期的社会结构特征和变化,设:综述、治乱兴衰编、经济编、国家控制编、社会结构编、精神文化编、社会生活编等六个类编,书后附录为参考史料和王朝世系表。“综述”对本卷所属的历史时段进行统揽归纳,对此时段的历史特点、重要事项、发展规律进行梳理,达到引领阅读的目的,并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类编”专题融入了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等理念,体现了本通史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视野的整体性和多角度。

国家控制编 618

第一章 三省制的发展 618

一、三公制的衰落 618

二、三省的建立 620

三、录尚书事的兴废 623

四、三省制 624

(一)纳奏出令的枢纽——尚书省 624

(二)纳奏出令的核心——中书省 626

(三)纳奏出令的监督——门下省 629

五、三省制的逐渐形成 631

第二章 北魏前期“华夷杂糅”与北周“六官” 634

一、道武、明元时期骤起骤落的三省制 634

二、八部大人与内侍官 636

(一)八部大人制 636

(二)内侍官制 637

三、特殊形态的尚书省 639

(一)突破“八座”,设置多曹 639

(二)殿中、南部并置二尚书 640

(三)取消尚书郎,设大夫(或中大夫、下大夫)、令(或长) 641

四、内侍诸曹 642

(一)内秘书 642

(二)中曹、侍御曹 644

(三)内行曹 644

(四)中散、给事中(给事、中给事) 645

五、北周六官 646

第三章 中央行政管理 648

一、尚书省机构设置 648

二、列曹尚书的职权 651

三、尚书省运行机制 655

四、诸寺卿的行政职能 660

五、尚书与寺卿的关系 662

第四章 地方行政管理 664

一、州、郡、县三级行政制度 664

(一)州 664

(二)郡 667

(三)县 669

二、地方政权的军事化 670

(一)都督区 670

(二)行台、总管 672

(三)护军与军镇 673

三、侨州郡县 676

四、滥置州郡 679

第五章 监察制度 685

一、魏晋南朝监察制度的削弱 685

(一)御史虚设与校事刺举 685

(二)多元监察与种种制约 689

(三)结怨权贵,位望下降 694

二、北魏、北齐监察制度的演进和衰变 698

(一)候官司察非违 698

(二)从弹劾权贵到劾治下吏 702

(三)排斥异己的工具 705

第六章 考课制度 709

一、两次考课无果 709

二、以入谷多少为考课之条 713

三、北朝的考课制度 716

第七章 军事制度 722

一、三大兵制 722

(一)世兵制 722

(二)部落兵制 726

(三)府兵制 729

二、三类军队 732

(一)宿卫将领与宿卫禁军 732

(二)都督与都督军 738

(三)州郡兵 743

第八章 立法和司法 748

一、历代皇朝对法律的修订 748

(一)“科网本密”的魏律 748

(二)“刑宽禁简”的晋律 751

(三)修修补补的梁、陈律 753

(四)集南北之大成的北魏律 753

(五)从东魏《趾麟格》到北齐律 756

(六)从西魏《大统式》到北周律 757

(七)魏晋南北朝立法精神和特点 757

二、司法机构 761

(一)中央审判机关 761

(二)中央司法行政机关 762

(三)中央司法监察机构 763

(四)地方司法机构 764

三、审判制度及其监督 768

(一)皇帝干预审判 768

(二)死刑复核制度和上诉制度 769

(三)特使察囚 770

第九章 学校教育和取士选官 771

一、学校教育 771

(一)魏、西晋——博士选轻,诸生避役 771

(二)东晋南朝——或废或兴,玄消儒长 774

(三)十六国——绵延不绝,薪火相传 776

(四)北朝——有所建树,由盛而衰 779

二、官吏的选任 783

(一)九品官人法 784

(二)选官方式 789

第十章 礼乐教化 800

一、名教中自有乐土 800

二、教化的措施与效果 802

(一)以礼入法 802

(二)遣使观风察俗 804

(三)旌表孝行节义 805

(四)设立庠序 807

(五)图象圣贤忠孝 809

(六)禁绝淫祀 809

(七)循吏施化 811

三、发达的礼学 813

精神文化编 821

第一章 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 821

一、刘邵的《人物志》及其人才学 821

(一)人才的本质和鉴人之法 821

(二)人才的资质类型 822

(三)选拔人物的方法 822

(四)鉴选人才的误区 823

(五)《人物志》与魏晋玄学 823

二、玄学盛行及其代表人物 824

(一)玄学的先声 824

(二)贵无论与崇有论 827

(三)竹林七贤的组合分化 830

(四)郭象的独化论 832

(五)玄释合流 835

(六)玄学的历史地位 837

三、佛教的传播和佛学宗派 839

(一)佛教的传入及流布 839

(二)般若学的六家七宗 842

(三)佛教的中国化 845

(四)南北朝的佛教学派 848

(五)神灭与神不灭之争 851

四、道教的创立和道教思想 854

(一)道教的创立 855

(二)早期道教思想 857

(三)道教理论体系的形成 860

(四)道教各教派及其分合 863

(五)道教与释、儒的关系 866

五、经学 869

(一)汉末经学的衰微 869

(二)魏晋时期的经学流派 871

(三)南北朝经学和南北学风 872

六、繁富的史学 874

(一)史学发展的总形势 874

(二)主要史籍概述 878

第二章 自然科学 889

一、数学的重大突破 889

(一)刘徽《海岛算经》和《九章算术注》 889

(二)祖冲之的圆周率 890

二、天文、历法的不断进步 892

(一)虞喜“岁差”说和姜岌“游气”说 892

(二)张子信的五星运动不均匀性说 892

(三)祖冲之的《大明历》 893

三、地理学的杰出成就 894

(一)裴秀《禹贡地域图》与“制图六体” 894

(二)郦道元的《水经注》 895

四、农学的重要著作 896

(一)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896

(二)《南方草木状》和《竹谱》 899

五、医药学的丰硕成果 899

(一)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899

(二)华佗与外科、麻沸散 900

(三)王叔和著《脉经》 901

(四)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 902

(五)葛洪与《肘后卒急方》 903

(六)陶弘景《神家本草经集注》 904

六、物理、化学及其他 905

(一)对电、磁和律吕的初步应用 905

(二)炼丹与化学反应 906

(三)炼钢与机械制造 907

第三章 文学艺术 909

一、现实主义和“华丽好看”的诗歌 909

(一)建安诗人和建安风骨 909

(二)嵇康、阮籍与左思、潘岳、陆机的诗 915

(三)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 918

(四)“元嘉三大家”和永明诗人 921

(五)浮靡艳丽的宫体诗 925

二、短小精悍的辞赋和散文 928

(一)辞赋 928

(二)散文 932

三、亦庄亦谐的志怪逸事小说 935

(一)志怪小说 935

(二)逸事小说 940

四、总结创作经验,探索文学规律 943

(一)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 943

(二)文章贵在创新——陆机《文赋》 944

(三)文学理论名著——刘勰《文心雕龙》 944

(四)诗歌批评名著——钟嵘《诗品》 945

(五)古代第一部诗文选集——萧统《文选》 946

五、书法、绘画艺术 947

(一)书法 947

(二)绘画 950

六、精湛的建筑、园林和工艺 956

(一)都邑、宫殿与寺塔 956

(二)雕塑工艺 959

(三)青瓷器、铜镜和鎏金铜器 962

七、融汇各民族精华的音乐、舞蹈 964

(一)音乐 964

(二)舞蹈 967

第四章 文字训诂学 969

一、《字林》、《玉篇》 969

二、《尔雅注》、《广雅》 970

第五章 民间文化 971

一、民间信仰 971

(一)社祭和社神蒋子文 971

(二)城隍神 972

二、民歌 973

(一)《孔雀东南飞》 974

(二)六朝民歌 975

(三)北方民歌 978

(四)《木兰诗》 981

三、民间舞蹈 982

第六章 时代精神、社会观念与社会思潮 984

一、思想解放潮流 984

(一)魏晋士人的自我觉醒 984

(二)对无君社会的向往 986

二、自然与名教观念的论争 987

(一)王、何倡导举本统末主和 988

(二)嵇、阮提出任自然越名教主分 988

(三)郭象主张名教即自然主合 989

(四)东晋南北朝时的儒道并举 989

三、华夷一体的民族观 990

(一)夷、夏之辨的重新提出 990

(二)华夏与正统的分离 991

(三)夏夷一体观念的形成 992

四、形形色色的人生观 992

(一)悲人生之短促,叹功业之未成 993

(二)酒与药 993

(三)纵情放意的人生观 994

(四)隐游遁世的追求 995

(五)唯钱是求的钱神观 995

(六)佛教的虚幻世界 995

第七章 文化的传布与碰撞 997

一、士族文化与庶民文化的双向互动 997

(一)天师道向士族的靠近 997

(二)观世音、弥勒、弥陀佛在民间的发展 998

(三)士、庶文化的纽带——志怪小说 1000

二、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1001

(一)少数民族上层对汉文化的接受 1001

(二)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互相影响 1002

(三)少数民族民歌、乐舞对汉文化的贡献 1003

三、东西文明的汇合 1004

(一)对宗教、哲学、伦理、道德的影响 1005

(二)对文学、音韵学的影响 1005

(三)塔庙、造像、石窟、绘画 1005

(四)音乐、舞蹈、审美 1007

(五)其他方面的影响 1007

(六)佛教的负面影响和灭佛事件 1008

社会生活编 1012

第一章 衣食住行 1012

一、衣着与妆饰 1012

(一)冠、冕、帽、帻、巾 1012

(二)衮服、朝服与公服 1017

(三)便服与戎装 1020

(四)妇女服饰 1024

(五)履、屐、?、靴、袜 1028

二、饮食习俗 1031

(一)各阶层的饮食概况 1031

(二)主食 1034

(三)副食 1037

(四)饮料与果类 1040

三、起居行止 1044

(一)宫苑 1044

(二)士族庄园 1048

(三)居民宅院、坞堡与寺院 1051

(四)居室布置 1054

(五)陆路交通 1057

(六)舟船与水路交通 1060

(七)车舆辇乘 1064

第二章 人生礼仪与社会赈济 1069

一、礼学的盛衰 1069

二、人生仪礼 1078

(一)冠礼 1078

(二)婚礼 1080

(三)丧礼 1083

三、薄葬之风 1085

(一)禁厚葬,倡薄葬 1086

(二)俭而含礼 1088

(三)薄葬终为主流 1090

四、社会赈济 1094

(一)赈灾的途径 1095

(二)赈灾的措施 1096

(三)赈灾之政的积极影响 1105

(四)赈灾之政的特点 1108

第三章 婚姻与性 1112

一、婚姻 1112

(一)各族的和亲 1112

(二)皇子纳妃与公主择婿 1113

(三)胡汉通婚 1114

(四)自主婚姻与离婚、改嫁 1115

(五)妻妾的嫡庶地位 1116

(六)婚俗 1118

二、性与纵欲 1121

第四章 岁时娱乐 1125

一、岁时节令及庆典 1125

(一)元日 1125

(二)人日 1126

(三)修禊节 1126

(四)寒食节 1127

(五)端午节 1128

(六)火把节 1128

(七)七月七 1129

(八)孟兰盆节 1130

(九)重阳节 1130

二、文体娱乐活动 1131

(一)体育运动 1131

(二)杂技 1133

(三)围棋 1135

(四)其他游艺 1137

第五章 社会风尚 1140

一、贵族门阀的奢侈之风 1140

二、愈演愈烈的官场贪污腐败之风 1142

三、士大夫的思想风貌 1143

(一)名士风度 1143

(二)隐逸思潮 1146

(三)佞佛与崇道 1147

(四)尚文与尚武 1149

四、各地民风的异同及变化 1151

附录 1155

附录一 主要参考史料 1155

附录二 魏晋南北朝历史纪元表 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