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 接受响应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仲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20324564
  • 页数:38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中西平等对话的第三路向上,告别多来的本质主义与独断主义,既为“文本中心”的文本自足·自立自洽的客观性大力挖潜,也为“读者中心”的分争接受放量,疏浚接受中相对自由随机主观的“通道”。在充分阐释诗歌接受的“这一个”属性、特点、难点、要点、影响因子、特殊取径、有效性、经典化、“误区”(包括误读、细读)等问题基础上,尝试提出诗歌文本的形式规范与诗歌接受的“哑铃”模型,以及以感动为主导的“四动”接受细化图式,藉此在文本客观性与接受主观性的长期龃龉中进行“协商”,撩开问题的迷雾,探询好诗的接受标准、接受尺度与品级序列。这对于当下诗歌界规矩失范、尺度颠倒、质量下滑,有着重要的现实纠偏意义,对于诗歌的创作、阅读、鉴赏、阐释、批评、评估,将起着较大的推进作用与参照作用。

导语 现代诗接受研究的进入、不足与可能的探取 1

一 双重理论“诱发”下的诗歌接受 1

二 现代诗接受的诸多难题 5

三 现代诗接受的瓶颈与疏解 9

上编 现代诗接受的特异性:“多端变频” 15

第一章 比较视域下诗歌接受理论的变化 15

一 西方接受美学的触发与偏颇 15

二 中国古典诗论的接受线索 19

三 中西接受的平行或汇通 22

四 从“兴发感动”到现代“诗感” 25

第二章 新旧诗歌文本接受的差异 30

一 “恒态诗美”的接受承续 30

二 “流变诗美”的接受追新 33

三 从“田园”到“都市”的模式变迁 39

四 “不同制式”的交集离异 43

第三章 现代诗文本接受的正常与异常“看点” 47

一 文本意图理解与文本含义追索 47

二 原初版本的“曲意”接受 50

三 胎死腹中的“抽屉接受” 54

四 “套写”版本的“互文” 57

第四章 现代诗文本接受的难点与瓶颈 64

一 文本接受的特殊“暗道” 64

二 文本接受的最大“烦恼” 69

三 众声喧哗与影响因子 73

四 文本接受的有效性 78

第五章 现代诗接受的经典化 82

一 经典的辨析与期待 82

二 经典的“莫名”变数 87

三 “计量”的经典与定性的经典 91

四 经典化“新十六条” 94

中编 现代诗接受的主体性:“无边开放” 101

第六章 不同接受主体效应 101

一 受众分型与接受“光谱” 101

二 普通诗爱者:“感染” 105

三 精英诗写者:“引致” 108

四 专业诗评人:“阐释” 112

第七章 接受主体的“裂隙”与区隔 118

一 接受主体间的鸿沟深堑 118

二 接受主体的“切分”与局限 120

三 大众化的轰动效应背后 124

四 精英化的“冷遇”结果 127

第八章 接受主体的特殊取径(上)——“误读” 131

一 “误读”:永远纠缠不清的“曲解” 131

二 “悟得”:接受中的直觉式“领会” 135

三 “臆读”:“诗性直觉向主观幽深处爆发” 138

四 “异读”:不断变向或可持续“接龙” 142

第九章 接受主体的特殊取径(下)——“细读” 148

一 “细读”:接受中的微分析“觉察” 148

二 不屑于“封闭循环”的变造细读 151

三 基于本体“沉默”的“反细读” 154

四 “细读”方法举隅 156

第十章 接受主体“负”问题:“强制阐释” 163

一 强制阐释之“合理” 163

二 强制阐释之“可取” 166

三 强制阐释之“错榫” 170

四 强制阐释之“自律” 172

第十一章 接受主体的辩证实现 177

一 接受心理机制:“心得意会” 177

二 接受主导趋势:“趣味”为中心 181

三 接受前提:“阐释共同体” 183

四 接受的动态平衡:“哑铃”模式 190

下编 现代诗接受的“有界”性:“响应品级” 197

第十二章 新诗接受的历史检视 197

一 接受的反复与困窘 197

二 接受的歧路与多元 202

三 面对何种接受“参照” 208

四 接受“历险”中的省思 214

第十三章 现代诗接受尺度 217

一 接受的各自“倚重” 217

二 接受的相对主义“混乱” 220

三 接受的“理性回归” 224

四 厘清接受“误区” 229

第十四章 现代诗接受的“细化响应” 234

一 传统的“感动”过于笼统 234

二 混合“交响”中的“独奏” 236

三 “心动”触发下的接受“分延” 241

四 “四动”响应的棱台模型 246

第十五章 现代诗接受的“品级坐标” 249

一 品级的源流与走势 249

二 品级共同体与“品级坐标” 254

三 品级纵轴:形式化结构 258

四 品级横轴:接受响应度 260

第十六章 现代诗接受的“品级梯度” 264

一 通向经典是恒久常新之诗 264

二 好诗属于“发见”“发明”之诗 267

三 辨别:难以辨别之诗 271

四 清除“假冒伪劣” 275

第十七章 现代诗接受的审美“离散” 283

一 “审恶”打开的“潘多拉” 283

二 “祛魅”旋涡中的浮沉 287

三 “跨界”大潮里的“搅局” 290

四 接受的底线与上限 297

结语或余论 现代诗:接受终端的前瞻 301

附编 313

附一 翻译:接受催化中的“变种”“镜像”及其“转盘” 313

一 发生学视野下的翻译接受 313

二 西洋“翻译体”:新诗接受的“变种” 316

三 古诗“白话版”:新诗接受的“镜像” 321

四 四通八达的接受大“转盘” 324

附二 教育:接受普及中的顽疾、缺位、应对策略及其“新实验” 331

一 新诗教育的滞后与顽疾 331

二 新诗教育的策略与亟待克服的缺位 338

三 新诗教育“新实验” 342

附三 传播:接受推广中的“新招”“奇葩”及其艰难“留守” 351

一 传统大众传播的“新招” 351

二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奇葩” 353

三 “消费”传播的“精神胜利”与最后留守 363

参考文献 368

本书各章节刊发索引 381

后记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