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 3
儒释道的根柢与巴蜀文化&谭继和 3
宋代蜀学转型的再探讨&胡昭曦 11
湘学学统与学术旨趣&朱汉民 21
“蜀学”五事论稿——重读谢无量先生《蜀学会叙》札记&舒大刚 李冬梅 24
转型而不同调:晚清以来蜀中学人之经史观&刘复生 40
巴蜀文献 59
《老子想尔注》中的“想尔”平议&詹海云 59
巴蜀文献与日本&白井顺 65
《廖平全集》整理与研究&舒大刚 杨世文 邱进之 郑伟 75
论李焘之文献学&尚荣勇 张固也 91
《宋会要辑稿》发覆&尹波 100
《巴蜀名臣奏议》及《历代诏令奏议类文献所载巴蜀史料类编》刍议&王智勇 120
龚道耕现存四部学术著作叙录&李冬梅 124
李鼎祚《周易集解》辑论:历史发端与学术传承&田君 130
《法言》“或问”背后的人与思&秦际明 142
略论《甘露祖师行状》&吴洪泽 152
明末清初新繁费氏家族文献初探(提纲)&杜春雷 159
巴蜀碑志搜集整理的意见——以东汉《景云碑》为例&毛远明 162
广汉三星堆青铜神树等几件文献的藏文化解读&同美 169
虚实观与中国石窟——以大足石刻为例&李耘燕 179
行草书与唐代墓志释读&徐海东 毛远明 184
杏子坞齐白石与四川——从成都杜甫草堂藏白石四堂屏谈起&刘晓凤 192
湖湘文化 201
蒋翊武与湖湘文化精神&王继平 201
皮锡瑞前期经学研究中的今文学趣向——以稿本《师伏堂经说》为中心&吴仰湘 208
论周敦颐的礼学旨趣&殷慧 220
易祓《周礼》观探析&夏微 227
杨树达《春秋》学研究&张尚英 249
王船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论析&秦亮 段曼娜 罗玉明 255
王夫之的理学与词学&苏利海 260
翦伯赞民族关系史观探析&李健美 周毛 265
论“湖湘文化”在当代湖南文学中的显现&刘舸 270
简论湘南零陵古城的得名及相关问题&蒋波 焦徽 275
西王母的故乡在湖南&杜钢建 280
曾国藩与江南机器制造局&柏晓斐 罗玉明 293
“救中国自湖南始”——近代湖南仁人志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易晓俊 罗玉明 302
从浏阳算学馆和时务学堂看湖南维新运动时期的“救亡”教育&孙延青 307
巴蜀儒学 317
贺麟主张以“新儒学”捍卫中华民族文化自主权&祁和晖 317
廖平的经学建构与时代意义(提纲)&杨世文 323
蜀汉经学考述&吴龙灿 329
宋代巴蜀经学文献概览&汪璐 338
元代蜀地少数民族兴建学校考&马琛 364
巴蜀人物 375
朱熹对谯定及其学术之评价辨析&郭齐 375
洛蜀交融——谯定学术新探&金生杨 379
苏东坡的儒士人格初探&傅永吉 394
略论廖平“穀梁学”对其“公羊学”“左传学”之影响&郑伟 409
清代大儒刘沅的道德史学——侧重于《史存》一书的讨论&粟品孝 431
张杆事迹钩沉——张栻家族人物杂考&杨世文 438
清末蜀人李滋然事迹考&任利荣 444
略论李安宅先生的学风及学术品格——以氏著《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为例&刘波 456
宋代巴蜀临济禅僧初探&戴莹莹 463
无准禅师川籍弟子行述考录&黄锦君 475
试论苏轼早期的佛禅因缘&梁银林 483
巴蜀文学 493
“尚意”宗师苏轼&王万洪 493
诗僧可朋:其人及其诗&彭华 506
张问陶与赵翼性灵诗论之异同&孙纪文 李铮 511
巴蜀之间——梁平诗谭&向以鲜 518
“茶馆”和“鸦片”与现代四川乡土文学的表意特征&涂鸿 521
雷铁崖杜鹃情怀对杜诗及巴蜀文化传统之传承&徐希平 彭超 524
从不同视野下的“蔡大嫂”们看女性意识变迁&彭超 534
真实性·细碎化·反思性——论阿来的非虚构文学《瞻对》&张超 罗宗宇 543
其他 551
儒家心学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彭彦华 551
试论国际宗教信仰视域下丰都鬼神文化的传统信仰&舒大刚 霞绍晖 560
为“一带一路”宏图铺设文化丝绸之路桥——2015年第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观察&陈伟华 574
二十世纪前期湘湖与巴蜀政治人物互动(发言提纲)&谢幼田 581
“《巴蜀全书》阶段性成果研讨暨第四届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端论坛”会议综述&戴莹莹 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