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
一、研究缘起 1
二、研究意义 3
第二节 文献综述 5
一、大陆佛教慈善研究 6
二、台湾佛教慈善公益研究 11
三、简短评论 14
第三节 理论基础 15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 15
二、布劳社会交换结构论的基本观点 16
三、佛教慈善组织的社会交换 19
第四节 研究框架 22
一、研究对象 22
二、研究方法 24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25
第二章 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身份建构 29
第一节 影响闽台佛教慈善组织身份建构的外部因素 30
一、宏观政治环境 30
二、法律制度与宗教慈善场域 33
三、宏观经济环境与社会需求 35
第二节 影响闽台佛教慈善组织身份建构的内部因素 38
一、佛教慈善思想 38
二、佛教慈善传统 41
三、人间佛教 44
四、闽台佛教慈善组织创始人的理念 46
第三节 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内涵与类型 48
一、佛教慈善组织的内涵与特征 48
二、闽台两地佛教慈善组织的身份(类型) 52
第三章 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资源动员比较 61
第一节 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志工资源及其社会交换模式比较 62
一、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志工资源比较 62
二、闽台佛教慈善组织志工的社会交换模式比较 69
第二节 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物质资源及其社会交换模式比较 88
一、慈善组织的资金来源与筹资方式 88
二、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物质资源及其筹资方式比较 90
三、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社会捐赠者的社会交换模式比较 96
第四章 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资源转化比较 108
第一节 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使命比较 108
一、同心慈善会的组织使命 109
二、南普陀寺慈善会的组织使命 110
三、慈济基金会的组织使命 111
第二节 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决策系统比较 115
一、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领导者比较 115
二、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决策机构比较 119
第三节 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志工管理比较 123
一、同心慈善会的志工管理 123
二、南普陀寺的志工管理 126
三、慈济基金会的志工管理 128
第五章 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服务输出比较 135
第一节 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社会服务比较 136
一、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社会救助服务比较 136
二、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现代社会服务比较 142
第二节 闽台佛教慈善组织宏观领域的社会交换模式比较 147
一、佛教慈善组织的“需求” 147
二、宏观领域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社会交换的“报酬”比较 149
三、宏观领域佛教慈善组织社会交换的过程 154
第六章 闽台佛教慈善组织自我调适比较 157
第一节 闽台佛教慈善组织自我调适的动力机制 157
一、闽台佛教慈善组织自我调适的外部驱动力 158
二、闽台佛教慈善组织自我调适的内在驱动力 161
第二节 闽台佛教慈善组织自我调适的内容比较 164
一、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制度调适比较 165
二、闽台佛教慈善组织的传媒网络调适比较 170
第七章 结束语 177
参考文献 180
后记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