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中国佛教图像特点 1
二、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 3
三、本书的构成 12
第一编 东汉、魏晋十六国时期的佛教图像 17
第一章 佛教历史背景与佛教图像概况 19
第一节 东汉、魏晋十六国佛教的历史背景 20
一、东汉至西晋的佛教 20
二、东晋佛教 24
三、十六国佛教 26
第二节 东汉至西晋时期的佛教图像 30
一、东汉至西晋佛教图像 30
二、图像特色 32
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佛教图像 34
一、东晋佛教图像 34
二、十六国佛教图像 34
三、图像特色 36
第四节 龟兹、于阗国佛教图像 38
一、龟兹国佛教图像 38
二、于阗国佛教图像 40
第二章 佛教图像生产 43
第一节 供养人 44
第二节 制作者与制作技艺 48
一、彩塑技艺 49
二、壁画技艺 50
三、金铜佛造像技艺 52
第三节 生产机制 54
第三章 东汉三国两晋佛教图像构成 57
第一节 东汉佛教图像 58
一、与本土习俗有关的佛像 58
二、孔望山摩崖造像 63
第二节 三国两晋佛教图像 68
一、铜镜上的佛教图像 68
二、魂瓶上的佛教图像 70
第四章 十六国佛教图像构成 75
第一节 十六国金铜佛造像 76
第二节 炳灵寺石窟西秦图像 80
一、第169窟图像构成 80
二、第169窟图像题材及其意义 84
三、第169窟图像来源 87
第三节 河西石窟图像 90
一、天梯山石窟 90
二、莫高窟早期洞窟 92
三、酒泉文殊山石窟 94
第四节 北凉石塔图像 100
一、有纪年题记的北凉石塔 100
二、北凉石塔图像构成 103
第五章 克孜尔石窟图像构成 109
第一节 洞窟基本形制 112
一、中心柱窟 112
二、大像窟 114
三、僧房窟 115
四、方形窟 116
第二节 图像类型 118
一、佛教故事图 118
二、帝释窟禅定图 120
三、兜率天宫说法图 122
四、天相图 122
五、伎乐飞天图 122
六、装饰图案 125
第三节 图像构成 126
一、第38窟图像内容与布局 126
二、第205窟图像内容与布局 131
第六章 佛教图像传播 137
第一节 受众与观瞻方式 138
第二节 中心柱窟与图像传播 140
第七章 图像与禅观 147
第一节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禅法 148
第二节 莫高窟第275窟图像内容 150
一、第275窟本生故事图像 151
二、第275窟佛传故事图像 154
第三节 莫高窟第275窟图像与禅观 156
第八章 佛教图像本土化 161
第一节 本土图像符号的吸收 162
一、阙形龛 162
二、八卦符号 163
三、菱格形山岳纹 165
第二节 顾恺之与戴逵的创新 168
小结 171
第二编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图像 175
第九章 佛教历史背景与佛教图像概况 177
第一节 南北朝佛教历史背景 178
一、南北朝政治文化 178
二、南北朝佛教 179
三、南北朝佛教传播路线 182
第二节 南朝佛教图像 186
第三节 北朝佛教图像 190
第十章 佛教图像生产 197
第一节 供养人 198
一、皇室贵族 198
二、邑义组织 201
第二节 制作者与制作技艺 206
一、百工 206
二、文士 208
三、僧人 210
四、制作技艺 211
第十一章 南朝佛教图像构成 215
第一节 南朝金铜佛像 216
第二节 栖霞山千佛岩、新昌宝相寺南朝窟龛造像 218
一、栖霞山千佛岩造像 218
二、浙江新昌宝相寺造像 221
三、栖霞山千佛岩、新昌宝相寺图像分析 223
四、无量寿大佛、弥勒大佛像与信仰 224
第三节 成都等地出土的南朝佛教造像 226
一、成都等地出土的南朝佛教造像 227
二、图像与信仰 236
三、图像来源及其影响 237
第十二章 北朝佛教单体造像及造像碑图像构成 243
第一节 单体石造像与金铜佛像 244
一、北魏中期(约439—494)的单体造像 244
二、北魏后期(495—534)的单体造像 249
三、东魏、西魏时期(535—557)的单体造像 250
四、北齐、北周时期(550—581)的单体造像 250
第二节 造像碑 256
一、北朝前期的造像碑 257
二、北朝后期的造像碑 260
第十三章 北朝石窟图像构成 267
第一节 敦煌莫高窟图像 268
一、第一期洞窟图像 268
二、第二期洞窟图像 274
三、第三期洞窟图像 278
第二节 云冈石窟图像 282
一、第一期洞窟图像 282
二、第二期洞窟图像 283
三、第三期洞窟图像 289
第三节 龙门石窟图像 290
一、第一期窟龛图像 290
二、第二期窟龛图像 292
三、第三期窟龛图像 295
第四节 麦积山石窟图像 296
一、第一期窟龛图像 296
二、第二期窟龛图像 299
三、第三期窟龛图像 301
第五节 响堂山石窟图像 304
一、北响堂山石窟图像 304
二、南响堂山石窟图像 307
三、响堂山石窟图像特色 308
第十四章 佛教图像传播 313
第一节 礼忏窟图像传播 314
第二节 禅窟图像传播 322
第十五章 法华图像与信仰:以5世纪敦煌、云冈石窟为中心 329
第一节5世纪敦煌石窟图像所受法华思想的影响 330
第二节5世纪云冈石窟图像所受法华思想的影响 334
第三节 法华思想对敦煌、云冈石窟图像影响的差别 340
第四节 敦煌、云冈石窟法华图像差别的形成原因 344
第十六章 过去七佛图像与信仰:以南、北石窟寺为例 349
第一节 南北石窟寺图像内容 350
第二节 南北石窟寺图像渊源 352
第三节 南北石窟寺图像构成反映的佛教思想 356
第四节 南北石窟寺图像营造的原因 362
第十七章 佛教图像本土化的深入 365
第一节 本土神灵图像符号的借用 366
一、宝应声、宝吉祥菩萨 367
二、天皇、地皇与人皇(和修吉等) 368
三、夜叉鬼神(乌获等) 369
四、执幡飞翔的天人(飞仙) 370
五、雷公与风神 370
六、帝释天与大梵天 370
第二节 佛教图像功能的衍生 376
小结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