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细目 528
第五章 民事权利 528
第一节 《民法总则》第五章规定民事权利的内容和价值 528
一、《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权利客体的模式选择 528
二、我国起草《民法总则》对权利客体的态度变化与真实原因 529
三、对于《民法总则》是否规定权利客体的不同意见 532
四、我国《民法总则》的“权利客体”章应当规定的内容 535
五、《民法总则》规定民事权利及权利客体的主要内容 541
六、《民法总则》规定网络虚拟财产为权利客体的重要价值 544
第二节 民事权利的基本理论 558
一、民事权利概述 558
二、民事权利类型的一般划分 563
三、民事权利的基本类型 568
第三节 《民法总则》规定的民事权利内容 581
一、人身权利 581
二、财产权利 598
三、其他民事权利和法益 608
四、民事权利的取得、变更与消灭 610
五、民事权利的行使、限制与保护 617
第四节 民事权利客体概述 625
一、民事权利客体的概念和特征 625
二、民事权利客体的确定 627
三、作为民事权利客体的民事利益 629
第五节 人身权利的客体:人身利益 632
一、人身利益概述 632
二、人身利益的内容 634
第六节 物权的客体:财产利益与物及类型化 640
一、财产利益概述 640
二、物及其类型化 643
三、物的特别类型:人体变异物 681
四、物的特殊类型:海域 702
五、物的特殊类型:空间 711
六、物的特殊类型:自然力 712
七、物的特殊类型:网络虚拟财产 722
八、物的特殊类型:动物 732
第七节 知识产权的客体:智慧成果 760
一、智慧成果的范围 760
二、衍生数据 762
第八节 其他财产权利的客体 767
一、继承权的客体 767
二、股权的客体 769
第六章 民事法律行为 770
第一节 《民法总则》对民事法律行为统一规定的应然与实然 770
一、民事法律行为效力规则双轨制存在的立法矛盾 770
二、《民法总则》统一法律行为效力规则的应然性 773
三、《民法总则》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实然规定 779
第二节 一般规定 782
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782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 795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796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 797
第三节 意思表示 799
一、意思表示概述 799
二、意思表示的生效 807
三、意思表示的形式 811
四、意思表示的撤回 812
五、意思表示的解释 817
第四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819
一、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要件 819
二、涉及民事主体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状态 821
三、相对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824
四、绝对无效的行为 839
五、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和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843
第五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条件和附期限 847
一、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847
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850
第六节 戏谑行为 851
一、戏谑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851
二、戏谑行为的构成 854
三、戏谑行为的法律效果 860
第七章 代理 868
第一节 代理概述 868
一、《民法总则》规定代理的特点 868
二、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870
三、代理的分类 874
四、代理的沿革和意义 876
第二节 一般规定 878
一、代理的适用范围 878
二、代理权和代理行为 880
三、间接代理 888
四、代理权的行使 893
五、代理人不当代理的民事责任 895
第三节 委托代理 897
一、委托授权 897
二、共同代理 899
三、代理违法的连带责任 900
四、代理权滥用的禁止 901
五、转委托 904
六、职务代理 905
七、无权代理 907
八、表见代理 911
第四节 代理的终止 915
一、委托代理关系终止 915
二、被代理人死亡后的代理行为 916
三、法定代理的终止 917
第八章 民事责任 919
第一节 《民法总则》应否规定民事责任之争 919
一、《民法总则》民事责任存废的争论与立法决策的必要性 919
二、《民法总则》规定民事责任的比较法分析与应然逻辑结构 924
三、我国《民法总则》规定民事责任的缺陷 929
第二节 《民法总则》对民事责任规定的主要内容 932
一、民事责任的基础是民事义务 932
二、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936
三、民事责任的功能 942
四、民事责任的类型 943
五、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构成 950
六、民事责任方式 954
七、民事责任的竞合 960
八、非冲突性法规竞合与民事责任请求权的优先权保障 973
第三节 相对应于民事责任的请求权 985
一、请求权的概念与基本作用 985
二、请求权体系的系统及重要性 991
三、权利保护请求权的基本内容和关系 998
四、因见义勇为受害的特别请求权 1001
五、对英雄烈士等死者利益的特别保护 1010
第四节 对抗请求权的抗辩、抗辩事由与抗辩权 1013
一、抗辩 1013
二、抗辩事由 1022
三、抗辩权 1050
第九章 诉讼时效 1056
第一节 时效概述 1056
一、时效的概念和特征 1056
二、时效的本质 1059
三、时效的立法模式 1059
第二节 诉讼时效 1061
一、诉讼时效的立法目的及我国立法存在的问题 1061
二、《民法总则》对诉讼时效制度的正名 1064
三、诉讼时效期间的种类 1065
四、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1067
五、诉讼时效期间完成的法律效果 1073
六、诉讼时效期间中止、中断和延长 1080
七、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 1088
第三节 取得时效 1093
一、司法实践提出的规定取得时效制度的必要性 1093
二、取得时效制度的概念和设立取得时效制度的必要性 1095
三、取得时效的构成要件 1101
四、取得时效的效力 1105
五、取得时效期间的中断、中止与延长 1106
第四节 除斥期间 1108
一、除斥期间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1108
二、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 1111
三、除斥期间完成的后果 1112
第十章 期间的计算 1113
第一节 时间、期间和期日概述 1113
一、时间 1113
二、期间 1115
三、期日 1118
第二节 期间的计算和期日的确定 1118
一、期间的计算 1118
二、期日的确定 1122
三、年龄的计算法 1122
第十一章 附则 1123
一、对《民法总则》用语的解释 1123
二、《民法总则》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