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残疾概念的发展 1
1.1前言 2
1.2《残疾人权利公约》 3
1.3《世界残疾报告》 4
1.4《仁川战略》 6
1.5《社区康复指南》 8
1.6残疾的定义 9
1.7残疾的模式 12
1.7.1宗教模式 13
1.7.2慈善模式 13
1.7.3医疗模式 14
1.7.4社会模式 14
1.7.5人权模式 15
1.8不同的残疾分类 16
1.8.1国际:《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 16
1.8.2中国内地:《残疾人保障法》 17
1.8.3中国香港特区:2007年《香港康复计划方案》 19
1.8.4中国台湾地区:《身心障碍手册》 20
1.9残疾人口现状和参考数据 21
1.9.1国际残疾人口状况 21
1.9.2中国内地残疾人口状况 22
1.9.3中国香港特区残疾人口状况 26
第二章中国残疾评估机制 29
2.1视力残疾的分级 31
2.2听力残疾的分级 31
2.2.1听力残疾的定义 31
2.2.2听力残疾的分级 32
2.3言语残疾的分级 33
2.3.1言语残疾的定义 33
2.3.2言语残疾的分级 34
2.4肢体残疾的分级 35
2.4.1肢体残疾的定义 35
2.4.2肢体残疾的分级 36
2.5智力残疾的分级 38
2.5.1智力残疾的定义 38
2.5.2智力残疾的分级标准 39
2.6精神残疾的分级 39
2.6.1精神残疾的定义 39
2.6.2精神残疾的分级标准 40
2.7多重残疾 41
2.8学习障碍 42
2.9自闭症光谱障碍 44
第三章 康复服务的演进 49
3.1从医院延伸至社区 50
3.1.1医院康复(院舍照顾) 50
3.1.2社区照顾 53
3.2从肢体功能恢复至全人康复 55
3.2.1生活质量 57
3.2.2复元概念 60
3.3从个体适应至倡议政策改变 69
3.3.1“正常化”的概念 69
3.3.2对“正常化”概念的质疑 72
3.3.3实践“正常化”的优先次序 75
3.3.4推行“正常化”原则 77
3.4从依赖专业至用者/残疾人积极参与 79
3.5从慈善救济至权利为本 83
3.5.1“慈善”和“救济” 84
3.5.2“责任”与“人权” 85
3.6总结 87
第四章 康复社会工作 89
4.1康复社会工作的定义、信念和价值观 90
4.1.1康复社会工作定义 90
4.1.2康复社会工作基本理念及原则 91
4.2康复社会工作的应用场所 97
4.2.1医疗康复单位 97
4.2.2教育及训练单位 98
4.2.3职业康复单位 99
4.2.4社区康复单位 100
4.3康复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主要角色及职责 103
4.3.1康复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核心能力 104
4.3.2康复社会工作的主要角色及职责 107
4.4康复社会工作介入理论及模式 116
4.4.1康复社会工作介入理论 117
4.4.1康复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123
4.5跨专业团队的合作 142
4.5.1跨专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143
4.5.2个案经理及其角色 144
4.5.3个案讨论 146
4.6康复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要求及服务督导 155
4.6.1社工的专业要求 155
4.6.2社会工作督导 157
4.7康复社会工作的服务成效评估 160
第五章 无障碍社会与环境 169
5.1无障碍环境和通道设计——权利及法例 170
5.2无障碍交通 172
5.3无障碍信息 175
5.4与视力损伤人士沟通的方法 178
5.5与视力损伤人士沟通的提示 179
5.6导盲犬 180
5.6.1导盲犬的历史发展 181
5.6.2导盲犬的特质与职责 183
5.6.3导盲犬与使用者的训练 184
5.6.4香港导盲犬服务概况 185
5.6.5对导盲犬使用者的态度 187
5.7艺术通达服务 188
5.7.1口述影像 189
5.7.2触感图/触感地图/触感版本 190
5.7.3手语传译/剧场视形传译 191
5.7.4通达字幕 192
5.7.5简易图文版 193
参考文献 195
编后语 201
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简介 203
扶康会简介 207
协康会简介 209
香港盲人辅导会简介 214
香港复康会简介 215
新生精神康复会简介 218
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简介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