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视域中人力资源强市发展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丽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30977286
  • 页数:19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内涵、阶段特征、发展模式,以及适度超前的构建一个具有区域引导功能的人力资源强市发展指标体系,其主要指标包括人力资源开发力、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和发展贡献等,以及针对上述指标的综合指数如何能够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提出建议。

第一章 科教兴国战略与教育强国指标研究 1

第一节 教育强国的战略基础 1

一、国家战略转变的历史背景 1

二、基本概念与影响要素分析 3

(一)基本概念解析 3

(二)强国目标实现的影响要素分析 4

三、强国之路内涵的解读 9

四、教育强国的可行性基础评价——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源的贡献显著提高,造就加速追赶世界强国的潮流 9

(一)追赶世界强国的可行性预测分析 15

(二)有效率的追赶方式——教育优先和人力资源先导模式 17

第二节 教育强国追赶期指标体系的研究 19

一、教育强国追赶期指标体系的构思 19

(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 19

(二)指标体系的构架解析 22

二、构建一个教育强国(追赶期)指标体系 23

三、指标加权解读 28

(一)人均GDP 29

(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30

(三)全国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 30

(四)每十万人口拥有受高等教育在校生数 31

(五)每万人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R&D经费占GDP的比例、知识创新指数 31

(六)15~64岁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2

四、指标体系的特点和功能分析 32

(一)具有对教育强国的追赶方式进行评价的特点 32

(二)该指标体系融合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及发展预测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并且构成一个历时性评价的统一整体 33

(三)该指标体系具有4类功能:导向功能、监督管理功能、差距比较功能、信息交流与反馈功能 34

(四)该指标体系适合对我国教育及人力资源发展状况进行整体评价和发展预测 34

第三节 教育指标的国际比较与教育强国政策框架的昭示 36

一、普惠、公平与效益形成教育强国政策框架的三条主线 36

二、教育指标的国际比较与教育强国政策框架的分析 37

(一)高中和高等教育普及水平的国际比较 38

(二)人文发展指数之教育指数的国际比较 39

(三)国家竞争力中的教育竞争力——国际排名中我国教育指标的比较优势与相对滞后的分析 40

(四)教育强国政策框架的四类增长板块——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新型教育经费资助政策、每万人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 41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成果的评论 43

第一节 天津市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实践 43

一、人才培养计划 45

二、主要优势和劣势分析 46

三、主要课题和未来展望 47

四、多层次人才开发投入体系 49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模式的分类研究 50

一、各国政府推出的21世纪人力资源战略要览 50

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比较分析 52

(一)培训论 53

(二)战略论 55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 59

(一)人力资本是收益性资本 60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和战略意义 60

(三)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 61

四、国家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理论的比较分析 61

(一)有关国家竞争力成果的评论 61

(二)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 62

(三)教育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构成中的关键成功要素 68

第三章 建构一个“人力资源强市发展指标体系” 70

第一节 人力资源强市发展指标体系的逻辑构架解析 70

一、基本依据 70

(一)城市竞争力相关成果为本指标体系确立评价重点提供参考依据 70

(二)智力资本论及其竞争力新模型为重视城市软实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70

(三)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论为视人才开发为资源而不是成本的观念提供战略需求的依据 71

(四)成本—收益分析法为提高规划效率提供基于实践价值的依据 71

二、“人力资源开发”概念分析 72

三、逻辑构架的分析 73

(一)环境背景 74

(二)成本与投入 74

(三)运作过程 74

(四)产出与负债 75

第二节 人力资源强市发展指标体系的研发 76

一、指标体系及总排名系统 76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77

(二)总排名系统 80

二、总体功能及特色分析 80

(一)首先是一种发展评估,具有发展指标的某些特征 81

(二)成本—收益分析具有经济功能和特征 82

(三)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三大要素共同构成高加权区间 82

(四)城市化、信息化等呈现知识经济特征的评价指标获得充分关注 83

三、十个关键指标分析 84

第三节 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与指数换算说明 105

一、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 105

(一)总排名系统的指标统计与分析 105

(二)四个专项排名系统的指标统计与分析 119

二、指数换算与排序的概括说明 127

(一)各省市的要素指标指数换算及综合排名依据 127

(二)专项排名概括分析 128

第四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129

第一节 专项排名系统与人力资源开发模型的研发 129

一、四个专项排名系统 130

二、专项排名及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143

(一)科技力与区域竞争力相关性分析 143

(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与区域竞争力相关性分析 144

(三)高等教育与区域竞争力相关性分析 146

(四)天津市在专项排名中优势和劣势指标的分析 147

三、构建及研发人力资源开发模型 149

(一)人力资源开发模型的构思及特征 151

(二)引领意义的诠释 152

四、人力资源开发的步骤分析 152

(一)目标的确立 152

(二)战略规划和综合计划的制定 154

(三)实施过程的推进 154

(四)评价与改进 154

第二节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宏观制度研究 155

一、科技创新及创新型大学的变革是人力资源强市发展的基础支撑 156

二、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城市 158

(一)创新型大学之区域经济影响研究 158

(二)创新型大学通过智力集聚与产业集群为构建创新型城市作出显著贡献 159

三、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宏观制度研究 162

(一)知识产权法为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营造适宜的制度环境 163

(二)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宏观结构分析 165

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特征的研究 170

(一)以内外结合为核心的开放性构成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的基础特征 171

(二)纳入资本机制鼓励投资和创业,形成基金会管理机制 171

(三)知识经济凸显高等院校日益从象牙之塔变身为经济社会中的多边组织 172

第三节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产学研合作研究 173

一、内部机制的结构分析 173

(一)总校决策机构 174

(二)大学科技创新管理中心 175

(三)内部机制的各类功能部门 177

二、内部机制的变革 179

三、内部机制的特征分析 180

(一)以产学研合作为核心,纳入战略管理理念,构建咨询服务体系和专利申请代理制度 180

(二)纳入成本—收益思路和基金会机制,构建产学研合作的财政制度基础 182

结语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