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析学专论 供中药学等专业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乔延江,张彤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17250382
  • 页数:363 页
图书介绍:该教材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二轮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三五”研究生规划教材的一个分册。本套教材将以加强中医药类研究生临床能力(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科研思维、科研方法)的培养、突出传承,坚持创新,着眼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挖掘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正确引导研究生形成严谨的科研思维方式和严肃认真的求学态度为宗旨。

绪论 1

第一章 中药鉴别 7

第一节 概述 7

一、性状鉴别 7

二、显微鉴别 8

三、理化鉴别 9

四、生物鉴别 10

第二节 中药性状鉴别进展 11

一、中药外观颜色鉴别 11

二、中药气味鉴别 12

三、中药味道鉴别 13

第三节 中药分子鉴别进展 14

一、DNA分子鉴定 14

二、蛋白质标记技术 16

第二章 中药检查 21

第一节 概述 21

一、中药检查的主要内容 21

二、中药杂质及有害物质的种类及来源 22

三、杂质及有害物质的限量检查 23

四、中药有害残留物限量的研究 23

第二节 中药杂质及有害残留物的限量检查 26

一、药材和饮片中混存杂质检查 26

二、重金属和有害元素分析法 27

三、农药残留测定方法 29

四、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 30

五、真菌毒素分析 31

第三节 内源性有害物质的检查 32

一、毒性有机酸类成分检查 33

二、毒性生物碱类成分检查 34

三、其他类毒性成分检查 35

第四节 中药的微生物学检查 35

第三章 中药定量分析 38

第一节 概述 38

一、色谱分析方法 38

二、光谱分析方法 43

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方法学验证 45

一、方法学验证 46

二、方法学验证常见问题 47

第三节 中药多成分定量分析与一测多评法 48

一、中药多成分定量分析 48

二、一测多评法 49

第四节 定量分析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3

一、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 53

二、测量不确定度分类 54

三、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步骤 54

第四章 中药指纹图谱与特征图谱 60

第一节 概述 60

一、概念与沿革 60

二、中药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的研究方法 61

第二节 色谱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应用 67

一、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建立 67

二、色谱指纹图谱的应用 71

第五章 中药过程分析 75

第一节 概述 75

一、过程分析技术沿革 75

二、中药过程分析内容 76

第二节 过程数据实时采集 77

一、样品在线预处理 77

二、过程分析仪器 80

第三节 过程分析模型构建 81

一、数据预处理 82

二、变量筛选 83

三、过程建模 83

四、模型优化与评价 86

五、应用实例 87

第四节 过程质量在线监控 91

一、统计过程控制 91

二、过程设计空间 93

三、应用实例 95

第六章 中药体内分析 101

第一节 概述 101

一、中药体内过程 101

二、中药化学成分的体内代谢特征 104

第二节 生物样品预处理 105

一、生物样品的采集 105

二、生物样品的提取 106

三、生物样品的纯化 106

四、生物样品的富集 106

五、生物样品的衍生化法 107

第三节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107

一、生物样品分析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 107

二、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验证 108

第四节 中药体内分析技术及应用 111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 111

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 112

三、微透析-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 113

第五节 中药代谢组学分析 113

一、代谢组学的研究内容 113

二、代谢组学的优点 114

三、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114

四、代谢组学的应用 118

第七章 中药等效性分析 121

第一节 概述 121

一、中药等效性的研究内容 121

二、中药等效性的研究意义 121

第二节 中药化学等效性分析 122

一、中药化学等效性分析 123

二、化学等效性分析的应用 123

第三节 中药生物等效性分析 124

一、生物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求 125

二、生物等效性分析的应用 126

第四节 中药系统等效性分析 126

一、中药系统等效性分析 126

二、中药系统等效性分析的应用 127

第五节 中药等效性模型 128

一、含量测定结果评价 128

二、化学等效性分析数学模型 128

三、中药生物等效性模型 129

四、中药等效性评价的其他模型 130

第八章 中药微区分析 132

第一节 概述 132

一、中药质量微区分析定义 132

二、微区分析的主要技术及原理 133

三、微区分析在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135

四、微区分析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36

第二节 中药微区结构分析 136

一、中药组织结构的显微鉴定 137

二、制剂的微区结构分析 139

第三节 中药微区定量分析 139

一、中药的显微定量法 139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微区定量分析 141

第四节 中药微区分布分析 143

一、有效成分的微区分布分析 143

二、元素的微区分布分析 145

第五节 中药微区时序分析 145

第九章 中药分析实验设计 151

第一节 概述 151

第二节 筛选型实验设计 151

一、析因设计 152

二、正交设计 152

三、Plackett-Burman设计 157

第三节 响应面型实验设计 158

一、星点设计 158

二、Box-Behnken设计 159

三、均匀设计 160

第四节 其他类型实验设计 163

一、混料设计 163

二、不同实验设计比较 164

三、常用实验设计软件 165

第五节 实验设计结果解析 166

一、直观分析法 166

二、方差分析法 167

三、回归分析法 167

四、应用实例 168

第十章 中药量测数据重构分析 174

第一节 概述 174

第二节 样本空间重构分析 175

一、划分重构分析 175

二、重采样重构分析 179

第三节 变量空间重构分析 184

一、变量筛选 185

二、变量重构 189

第四节 数据结构重构分析 190

一、数据标准化 190

二、潜变量投影 191

三、时频域转换 192

四、核方法 192

第十一章 中药量测数据特征辨识 196

第一节 概述 196

第二节 潜变量辨识 196

一、主成分分析 197

二、多元曲线分辨 199

三、交替三线性分解 200

第三节 空间特征辨识 202

一、灰度共生矩阵 203

二、傅里叶变换 204

三、小波变换 205

第四节 数据结构分析 207

一、共线性判别 208

二、正则化技术 209

第十二章 时序模式辨识 212

第一节 概述 212

第二节 经典时序分析法 213

一、经典时序分析方法简介 213

二、方法性能评价 215

三、降维时序分析在代谢组学数据中的应用 215

第三节 剖面分析法 217

一、线性模式识别方法 217

二、非线性模式识别方法 223

三、应用实例 228

第四节 纵向分析法 231

一、正则化及正则化问题划分 232

二、单输入多输出类分析方法 233

三、多输入多输出类分析方法 235

四、应用实例 236

第十三章 色谱分析技术进展 242

第一节 薄层色谱分析技术 242

一、薄层色谱检测新技术 242

二、薄层色谱新方法 243

三、薄层色谱法应用实例 244

第二节 气相色谱分析技术 245

一、气相色谱的分离过程 245

二、气相色谱新方法 245

三、气相色谱法应用实例 246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 247

一、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过程 247

二、色谱柱填料 247

三、检测器 248

四、高效液相色谱新方法 249

五、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实例 250

第四节 超临界流体色谱分析技术 251

一、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分离过程 251

二、超临界流体色谱新方法 251

三、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应用实例 252

第十四章 光谱分析技术进展 255

第一节 X射线分析技术 255

一、X射线衍射法 255

二、X射线荧光法 256

第二节 原子光谱分析技术 258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 258

二、原子发射光谱法 258

三、原子荧光光谱法 259

第三节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技术 260

一、导数光谱法 260

二、紫外谱线组法 261

第四节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261

一、近红外光谱法的特点 261

二、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262

第五节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263

一、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 263

二、红外光谱仪 263

三、红外光谱分析法 264

第六节 分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 265

一、同步荧光分析法 265

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 266

三、三维荧光分析法 266

四、纳米荧光分析法 266

五、其他荧光分析法 267

第七节 拉曼光谱分析技术 267

一、拉曼光谱法的特点 267

二、拉曼光谱的应用 267

第八节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 268

一、核磁共振波谱仪 269

二、核磁共振波谱的应用 269

第九节 其他光谱分析技术 271

一、激光光谱法 271

二、圆二色光谱法 272

第十五章 质谱分析技术进展 274

第一节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274

一、电离技术 274

二、质量分析器 275

三、串联质谱技术 276

四、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主要信息 276

五、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测定条件的选择 276

六、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应用 277

第二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278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 278

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衍生化方法 279

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样品前处理技术 279

四、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应用 279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 281

一、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 281

二、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的注意事项 282

三、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的应用 282

第四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 283

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器 283

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 283

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 285

四、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相关联用技术 285

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应用 286

第五节 同位素质谱技术 287

一、同位素质谱仪器 287

二、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 287

三、同位素质谱分析方法 288

四、同位素标准物质 288

五、同位素质谱分析的应用 289

第六节 生物质谱技术 289

一、生物质谱的分类 289

二、与生物质谱联用的分离技术 290

三、生物质谱的应用 291

第七节 其他质谱分析技术 292

一、质谱-质谱联用 292

二、无机质谱 293

三、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 294

第十六章 电分析技术进展 300

第一节 电导分析技术 300

一、基本原理 300

二、电导分析技术新进展 301

三、电导分析技术的应用 302

第二节 自动电位滴定分析技术 303

一、基本原理 303

二、自动电位滴定技术新进展 303

三、自动电位滴定技术的应用 303

第三节 伏安极谱分析技术 304

一、经典直流极谱 304

二、现代极谱方法 305

三、伏安极谱法新进展 306

四、伏安极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306

第四节 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 307

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组成和分类 307

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新进展 308

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309

第五节 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 310

一、基本原理 310

二、毛细管电泳在柱富集技术 310

三、毛细管电泳新进展 310

四、毛细管电泳法应用实例 311

第六节 离子迁移谱技术 311

一、基本原理 311

二、主要技术 312

三、离子迁移谱技术的应用 313

第七节 电分析联用技术 314

一、光谱电化学技术 314

二、色谱电化学技术 315

三、电分析联用技术的应用 315

第十七章 热分析技术进展 321

第一节 差热分析技术 321

一、差热分析基本原理及仪器 322

二、差热分析曲线的主要影响因素 323

三、差热分析的应用 324

第二节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技术 324

一、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基本原理及仪器 325

二、差示扫描量热法的主要影响因素 326

三、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应用 327

第三节 热重分析技术 328

一、热重分析的基本原理及仪器 328

二、热重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329

三、热重分析的应用 331

第四节 同步热分析技术 331

一、同步热分析技术的特点 332

二、同步热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332

三、同步热分析的应用 332

第五节 热分析质谱联用技术 333

一、耦合方法和组合方式 333

二、热分析质谱联用技术主要影响因素 334

三、热分析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 335

第十八章 成像分析技术进展 337

第一节 显微成像技术 337

一、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 337

二、原子力显微成像技术 338

第二节 光谱成像技术 338

一、X射线成像技术 339

二、荧光光谱成像技术 339

三、红外光谱成像技术 340

四、红外热成像技术 340

五、磁共振成像技术 341

第三节 色谱成像技术 342

一、薄层成像技术 342

二、凝胶成像技术 342

第四节 电子成像技术 343

第五节 数据成像分析技术 344

第十九章 其他分析测试技术 351

第一节 智能感官分析技术 351

一、基本原理 351

二、常用的智能感官分析技术 352

三、智能感官分析技术的应用 353

第二节 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 354

一、基本特征 355

二、常用的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 355

三、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的应用 356

第三节 生物芯片分析技术 358

一、常用的生物芯片 358

二、生物芯片分析技术的应用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