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香港新文学的发轫(1920—1936) 23
香港文学溯源 23
顽固的封建旧文学堡垒 25
鲁迅在香港的演讲 27
新文学悄悄地萌芽 30
文艺刊物和文学社团 34
充满反叛精神的白话小说 40
崛起的新诗群 45
散文园地的拓荒 55
草创时期的影剧 57
内地新文学对香港文坛的影响 59
第二章 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坛(1937—1945) 61
抗战时期的全国文化中心 61
雨后春笋般的文艺刊物 68
如火如荼的文学活动 71
此起彼伏的文艺论争 80
茅盾在香港的文学活动 86
小说概述 90
《腐蚀》等长篇小说 95
萧红及其《呼兰河传》等小说 99
许地山及其《铁鱼的鳃》等小说 104
夏衍、萧乾、端木蕻良的小说 111
诗歌概述 119
戴望舒及其《灾难的岁月》 127
杨刚、袁水拍、徐迟、林林、杜埃、芦荻、鸥外鸥的诗 134
散文概述 147
刘思慕、华嘉的散文 161
戏剧、电影文学概述 164
儿童文学的起步 171
第三章 战后的香港文坛(1945—1949) 176
梅开二度 176
文艺刊物和出版景观 180
频繁的文学活动 183
小说概述 185
黄谷柳及其《虾球传》 192
司马文森、陈残云、秦牧的小说 196
诗歌概述 203
黄宁婴的诗 209
散文概述 212
黄秋耘、楼栖、秦似的散文 215
戏剧、电影文学新貌 220
儿童文学一览 226
第四章 左、右两派壁垒分明的文坛(1950—1959) 229
“美元文化”现象 229
文学园地、社团及活动 234
小说概述 236
侣伦及其《穷巷》 243
徐速及其小说 247
夏易的小说 254
各种通俗小说 257
金庸、梁羽生及其新武侠小说 263
诗歌概述 275
马博良的诗 278
散文概述 281
曹聚仁及其散文 283
戏剧、电影文学概述 287
文学评论概述 291
第五章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文坛(1960—1969) 294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 294
文学园地、社团及活动 298
小说概述 300
刘以鬯及其《酒徒》 305
徐訏及其小说 313
唐人、李辉英的小说 320
舒巷城的小说 328
新派武侠小说创作空前繁荣 334
依达的言情小说 348
卫斯理的科幻小说 350
诗歌概述 353
散文概述 359
叶灵凤、司马长风的散文 374
戏剧、电影文学概述 381
文学评论概述 385
黄继持的文学评论 388
第六章 开始横向交流的文坛(1970—1983) 392
在剧烈震荡中迎来转机 392
文学园地、社团及活动 396
小说概述 400
西西的小说 420
金依的小说 424
各种通俗小说 427
高旅、石人、董千里、金东方的历史小说 432
诗歌概述 441
何达的诗 460
黄国彬的诗 463
戴天、何福仁、古苍梧的诗 467
新生代诗人诗作 474
散文概述 480
曾敏之、吴其敏、罗孚、黄蒙田、夏果的散文 498
小思、董桥、彦火的散文 508
框框杂文 519
戏剧、电影文学概述 528
李援华、杜国威的剧作 539
儿童文学概述 543
何紫、阿浓的儿童文学 546
文学评论概述 552
胡菊人的文学评论 559
杜渐的文学评论 564
第七章 前过渡期的香港文学(1984—1989) 567
栉风沐雨的80年代文坛 567
儒商文学现象 571
文学园地、社团及活动 574
小说概述 578
东瑞、陶然、颜纯钩、陈浩泉、陈娟的小说 595
海辛、林荫的小说 614
钟玲、施叔青的小说 620
亦舒、严沁、李碧华、林燕妮、岑凯伦等的通俗小说 627
诗歌概述 641
犁青的“新山水诗” 654
蓝海文的“新古典主义诗” 658
张诗剑、黄河浪、王一桃、羁魂的诗 662
散文概述 673
梁锡华、也斯的散文 692
陈耀南、林洵的散文 699
金耀基、夏婕、华莎等的游记 705
戏剧、电影文学概述 714
儿童文学概述 722
宋诒瑞的儿童文学 729
文学评论概述 731
黄维梁及其《香港文学初探》 736
林真、璧华、忠扬的文学评论 739
第八章 后过渡期的香港文学(1990—1997) 745
第三次文学高潮开始兴起 745
纯文学与俗文学并驾齐驱 750
作家队伍的新结构 753
文学园地、社团及活动 756
小说概述 758
老作家的新探索 773
微型小说一瞥 776
各种通俗小说 780
梁凤仪的“财经小说” 782
诗歌概述 788
晓帆、春华、吴正的诗 798
散文概述 805
潘铭燊及其散文 822
戏剧、电影文学概述 825
儿童文学概述 833
文学评论概述 838
丁平、黄傲云、梅子、李远荣的文学评论 848
结束语 854
后记 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