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世、童年与乡情 1
一、童年忆往 1
二、父母与家人 5
三、烟福商人文化与传统 16
(一)福山商人与商业 16
(二)烟台商人与商业 23
第二章 在战火中成长 39
一、宣传抗战 40
二、学作生意 44
三、奇章小学 45
四、加入青帮 47
五、烟台从商 49
六、张格庄小学 53
七、认识共产党 54
八、福山县立中学 56
九、小河子小学 62
十、福中复校 64
十一、十一联中 66
十二、三民主义青年团 72
十三、东留公小学 79
十四、抗战胜利 82
十五、北关小学讲习会 83
十六、逃出解放区 86
十七、顺兴路小学 89
十八、青岛警务段 90
十九、青岛临中师范班 94
二十、返乡之行 95
二十一、父亲去世 97
二十二、土地改革与清算斗争 98
二十三、几点观察 106
附录 母校山东省立青岛临时中学的回忆 111
第三章 初到台湾 157
一、师范学院史地系 157
二、预备军官训练 178
三、近代史研究所筹备处 183
四、郭(廷以)所长辞职风波 191
五、记胡院长二三事 212
第四章 哈佛访问研究两年 219
一、第一次出国 220
二、初到哈佛 223
三、名符其实访问学人 226
四、I. S. A.活动 232
五、郭廷以先生来哈佛 237
六、接待李恩涵 244
七、1963年9月~1964年3月活动小记 247
八、第十六届亚洲研究学会 262
九、1964年3~5月见闻 264
附件I. S. A.提醒函 267
十、临别剑桥 270
十一、乃嫣结婚 276
十二、华盛顿D. C.国会图书馆 278
十三、纽约哥大东亚图书馆 285
十四、加大与史坦福 289
十五、离美返台 291
第五章 返回近史所 295
一、所内人事纷扰和我的升等 296
二、二十七届国际东方学者会议 307
附件 大会中的程序表所列出台湾学者部分 310
三、梁敬錞先生与近史所的一段渊源 314
四、王聿均先生守正不阿 316
五、拓垦者的画像——郭廷以先生 320
附录 辛勤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郭廷以先生 321
六、我被任命为近史所所长 336
七、健康亮起红灯 340
八、延揽人才勤於所务 345
九、兴建近史所档案馆 353
十、纽约时报广告风波 355
十一、推荐继任所长 357
第六章 治学旨趣与研究心得 359
一、有关自强运动者 362
二、有关国人反基督教运动者 363
附录读《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有感(周联华) 365
三、有关四川省的区域研究 368
附录〈台湾吕实强先生研究四川近代史情况简介〉(王炎) 369
四、有关革命与抗战的研究 381
五、对胡适的研究 383
六、对佛教的学习与体会 389
附录一 忆晓云导师 390
附录二 从人文主义观点看佛国(土) 394
第七章 师友回忆 405
于崇光 405
曲文轩 406
初翰章 407
王秋圃 408
刘真 408
吕实能 410
吕家祜 412
于鸿庆 413
王宜彬 415
郭永伯 417
张寿先 419
赵九辅 421
王明法 421
于福山 422
徐作舟 423
高振贤 423
丁秉政 424
吕伟芳 425
郑振模 428
陆宝千 428
王家俭 431
王聿均 432
王尔敏 434
李恩涵 434
张朋园 435
王树槐 435
李国祁、张玉法 436
宋儒生 436
蒋永敬、李云汉 438
费正清 440
附件一 费正清教授给我的信 441
附件二 费正清教授寄赠其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之首页签名 443
附件三 纪念费正清教授文 444
後记 445
附录 四十年来研究生涯的回顾 447
索引 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