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自我与社会 3
第一章 我是谁 3
第一节 自我的内涵及其结构 4
一、自我内涵的界定 4
二、自我结构的剖析 5
三、自我的文化、性别差异 8
第二节 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9
一、自我的诞生:我终于“看到”我了 10
二、自我的发展:你怎么这么烦 11
三、自我的成熟:我的心声谁来听 11
第三节 自我的探究及提升 14
一、自我的功能 14
二、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 15
三、自我测量 16
四、自我发展偏差 18
第二章 社会化 21
第一节 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 22
一、社会化的含义及其分析 22
二、社会化的种类 25
三、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30
第二节 社会角色与角色理论 36
一、角色与社会角色含义的分析 36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38
三、社会角色的功能 40
四、社会角色的扮演 41
五、社会角色的失调 41
第三节 社会规范与社会认同 43
一、社会规范及其学习 43
二、社会规范学习理论 43
三、社会规范学习过程 45
四、社会认同的含义及其分析 47
第三章 社会认知 51
第一节 社会知觉 53
一、基本概念 53
二、人际知觉、社会知觉、印象和社会认知的区别 54
三、社会知觉的主观影响方式 54
第二节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56
一、印象 56
二、印象形成 57
三、印象管理 58
第三节 偏见与污名化 60
一、偏见 61
二、偏见形成的理论解释 62
三、偏见的成因 62
四、偏见的消除 63
第四节 归因 64
一、几种主要的归因理论 64
二、几种主要的归因偏差 67
第四章 态度与行为 71
第一节 态度概述 71
一、什么是态度 71
二、态度的特征 72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及其改变 73
一、海德的认知平衡理论 74
二、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75
三、邪教与认知失调理论 76
第三节 态度与行为 80
一、态度能决定行为吗 80
二、行为能决定态度吗 83
第四节 态度如何来测量 87
一、量表测量 87
二、非量表测量 89
第五章 需要与动机 91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 91
一、需要 92
二、需要的种类 93
三、动机的概念 96
四、动机的种类 97
五、动机的功能 98
六、动机的相互作用 99
七、动机与目的的区别与联系 99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理论 100
一、本能理论 100
二、驱力理论 101
三、需要层次理论 101
四、成就动机理论 101
五、归因理论 102
六、动机系统理论 103
七、激励理论 103
第三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105
一、需要转化为动机 105
二、动机影响行为 106
三、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 107
下篇 人际与交往 111
第六章 人际关系 111
第一节 人际与沟通概述 111
一、人际关系及其特点 112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114
三、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117
第二节 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与原则 118
一、人际交往的理论基础 119
二、人际交往的发展阶段 120
三、人际交往的原则 121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与改变 127
一、人际关系的测量 127
二、人际冲突及其建设性处理方法 129
第七章 人际吸引 138
第一节 人际吸引概述 138
一、人际吸引的定义 138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139
三、人际吸引的“肿瘤” 142
第二节 幸福人生的核心要素 146
一、亲情 146
二、友情 150
三、爱情 153
第三节 增进人际吸引力的策略 159
一、换位思考 160
二、帮助别人 160
三、学会倾听 160
四、印象管理 161
五、交际礼仪 163
第八章 从众、顺从与服从 169
第一节 从众 170
一、什么是从众 170
二、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 171
三、人们为什么会从众 175
四、人们什么时候从众 177
五、生活中的从众现象剖析 180
第二节 顺从 183
一、顺从及其影响因素 183
二、顺从的诱导策略 185
第三节 服从 187
一、什么是服从 188
二、米尔格拉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189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191
四、“服从”实验对大学生的启示 191
第九章 社会影响 194
第一节 社会助长 194
一、社会助长现象 194
二、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心理学原因 196
三、在场人数对社会助长的影响 197
四、社会助长现象产生的原因 197
第二节 社会懈怠 198
一、社会懈怠现象 198
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懈怠 199
第三节 群体极化 200
一、群体极化现象 200
二、日常生活中的群体极化 202
三、群体极化的原因 203
四、如何预防群体极化思维 204
第四节 内聚还是内耗:中国人的群体行为 205
第十章 暗示与社会感染 208
第一节 社会暗示 209
一、暗示的概念 209
二、暗示的种类 209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210
四、暗示的意义 212
第二节 社会感染 215
一、社会感染概述 215
二、社会感染的分类 216
三、社会感染的心理分析 217
四、社会感染的研究前景 219
五、社会感染的意义 219
第三节 社会恐慌 220
一、社会恐慌概述 221
二、社会恐慌的防控 224
参考文献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