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1
第一章 从哲学到物理 1
一切都在变化的年月 2
思想的吸引力 5
作为科学家的歌德 7
我们的知识有多么绝对 8
获取知识 11
伦敦的哲学教师:亚历山大·普凡德和埃里希·贝歇尔 12
胡塞尔的学说 14
对归纳主义方案的厌恶 16
哲学论文 17
托尔曼的相似原理 26
必要的澄清 28
量子理论研究 30
变换理论 32
不成功的统一尝试 36
第二章 柏林岁月及量子化学的开端 44
神秘的化学键 45
在苏黎世的日子 49
结合力 51
泡利不相容原理 56
在柏林的早期岁月 57
对海特勒-伦敦论文的反响 58
多电子分子及群论在化学价问题中的应用 62
作为物理学家的化学家 67
伦敦在柏林的最初接触 69
婚姻 72
工作机会的提供 75
分子间作用力 76
没能写出来的书 79
列宁格勒与罗马 82
群论的困难 85
利努斯·泡令的共振结构 88
罗伯特·马立肯的分子轨道 91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96
第三章 牛津与超导电性 112
纳粹的兴起 113
大学中的变化 119
前去牛津 124
林德曼、西蒙和海因茨·伦敦 125
很低温度下的电 131
原来确定无疑的事实的终结 134
热力学处理 137
伦敦兄弟的超导电性理论 138
冯·劳厄的最初反应 146
在皇家学会的讨论 151
帝国化工基金的终止 154
第四章 巴黎与超流动性 162
人民阵线 163
1937年《自然》杂志上的文章和《超导电性的一个新概念》 166
又是冯·劳厄 168
固体氦的结构 171
氦的奇特性质 175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177
在《自然》杂志上的短文 183
二流体模型 186
耶路撒冷之行 191
再次离去 195
在量子力学中观察者的作用 197
第五章 把松开的绳扣系紧:伦敦在美国 207
美国 北卡罗莱那 杜克大学 208
苏联,卡皮察和朗道 210
战争岁月 217
1946年的剑桥低温会议 226
在超流动性和超导电性方面未解决的和令人不安的问题 228
海森伯的理论和伦敦关于一个宏观理论的纲领 235
与冯·劳厄之间的更多问题 239
来自He3的希望迹象 243
在极低温下对第二声速度的测量 244
写作《超流体》 247
欧洲之旅 249
超导电性理论的一些进展 253
丑陋的终曲 256
朗道可能是对的吗 260
战后时期令人担心的现实 269
《超流体》的第二卷 276
威廉·费尔班克 277
进一步的发展 279
洛伦茨奖 281
洛斯阿拉莫斯的顾问工作以及关于安全检查的面谈 286
最后的日子 290
注释 304
后记:产生微观超导理论的背景 358
索引 365
弗里茨·伦敦著作目录 399
参考文献 406
译后记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