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吴俊 1
导论 从“历史”中寻求新诗研究的动力 1
第一编 穆旦诗歌艺术精神 3
概述 3
第一章 穆旦的社会文化身份 6
一 “个人的生命”历程 6
二 不安稳的生活局面的原因探析 9
三 小职员:20世纪40年代穆旦的现实身份 13
余论 17
第二章 穆旦诗歌的主题 19
一 早期写作:初步自觉的艺术选择 19
二 中期写作:“新的抒情”与“带血的歌” 22
三 后期写作:“平衡把我变成了一棵树” 44
四 晚期写作:“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 46
结语 50
第三章 穆旦诗歌的艺术法则与抒情体式 51
一 “防空洞里的抒情诗”:“反省的距离” 51
二 《五月》式反讽:“在混乱的街上走” 56
三 “诗剧体”的写作试验与戏剧化手法的运用 61
四 “纯粹的抒情” 65
结语 69
第四章 穆旦的翻译行为 71
引言 最初的与最后的:连贯的却未及展开的翻译图景 71
一 “献礼”的热情 73
二 从“注释”到“译介文字”:复杂历史语境的呈现 75
三 丘特切夫的翻译:摆脱“影子”的纠缠 79
四 “文艺复兴”的梦想冲动 83
结语 87
第五章 穆旦的其他文学创作 90
一 阅读与写作:从“兴趣”到“良心” 90
二 “记游”与“还乡”:人生与现实问题的纠结 94
三 书信写作:个人与历史的复杂关联(一) 98
四 日记写作:个人与历史的复杂关联(二) 103
结语 107
第六章 穆旦的诗歌修改行为 109
一 基本情况说明 109
二 主要修改类型分析 112
三 大致结论 126
第七章 穆旦诗歌艺术精神 128
一 实有的核心要素 128
二 虚有的品质 131
三 穆旦诗歌艺术精神 133
第二编 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 137
概述 137
第一章 大学教育、西学资源与本土经验——以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为中心的讨论 141
引言 “穆旦之谜”:问题的发生 141
一 “大学教育”与西方诗学资源的潜入 142
二 教师的课堂训诫与写作示范 150
三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创制” 155
四 从“穆旦”到“新诗” 165
第二章 “主要是精神上的问题”:古典诗学资源传承的新局势——以穆旦为中心的讨论 168
引言 “旧诗人”与“新诗人”:历史的纠葛 168
一 一个中国“新诗人” 172
二 “赠卫八处士”与“归园田居”:内心图景的潜现 179
三 中国知识分子的质询与“非中国化”的表达 183
四 古典血液的复活与艺术化人生的追寻 189
结语 193
第三章 杂文精神、黑暗鬼影与死火世界——鲁迅与穆旦的比较并兼及新文学传统的话题 195
引言 新文学的精神谱系建构 195
一 “鲁迅的杂文”:历史的动力 196
二 “破落户子弟”:原初经验的分途 199
三 “梦境”与“时感” 202
四 “鬼影”与“黑暗” 206
五 “敬奠”与“默念” 211
六 “死火”与“死的火” 215
七 新文学传统:那隐秘的一面 218
第四章 新诗的散文化与语言质感——以冯至、穆旦、昌耀为中心的讨论 220
引言 “诗的散文美”:一个历史问题 220
上篇 “十四行集”与“诗八首”:“散”的辩证 225
下篇 新诗的语言质感——从穆旦到昌耀 234
结语 246
第五章 新诗中的“土地”叙述主题——以艾青、穆旦为中心的讨论 248
引言 “雪”与“寒冷”弥散的“土地” 248
一 躁动的“雪”与静止的“寒冷” 251
二 土地:一种超乎所有之上的终极信仰 256
三 沿着历史的歧路向下坠落:20世纪40年代艾青的土地诗篇 259
四 “土地”的不同风貌:20世纪40年代其他诗人的土地诗篇 265
五 强炽的省思与愤慨:20世纪40年代穆旦的土地诗篇 267
六 乐观的历史预言家与敏感的时代心灵 274
七 持续呈现的历史差异 279
结语 282
第三编 穆旦的传播历程 287
概述 287
第一章 20世纪40年代穆旦批评空间的生成 290
引言 290
一 新文学史序列:沈、朱的批评 291
二 “一个中国新诗人”:王、周的批评 293
三 “新诗现代化”:袁、陈的批评 295
四 “搏求者穆旦”:唐湜的批评 298
五 还“不能收到更大的完美的诗的效果”:吴、李的批评 299
六 “选本”:未知的或被夸大的批评事件 301
七 “人民之敌”:批判者的声音 303
八 从相对复杂的刊物空间纯化为圈子化程度较高的批评空间 305
九 20世纪40年代后期时代语境的效应 309
十 自我的态度:沉默且决绝的回应 312
第二章 “查良铮”与“穆旦”在20世纪50年代的浮沉 315
引言 “私底下”的穆旦形象 315
一 警惕、放松与鼓励 316
二 “穆旦”批判(一) 319
三 “穆旦”批判(二) 321
四 “查良铮”与“穆旦”的分离局面 325
结语 328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穆旦传播的考察(一)——以1979—1987年间穆旦研究状况为对象 330
一 历史当事人的回忆(一) 332
二 “九叶”:一个追加的整体视角 334
三 历史当事人的回忆(二) 336
四 明确带有文学史意识的最初研究 337
五 文学史著的最初讨论 339
六 友人的再塑造与穆旦诗歌艺术的讨论 342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穆旦传播的考察(二)——以1987—1997年间穆旦研究状况为对象 345
一 “九叶”研究的新视野 345
二 占主导地位的思想阐释类研究 346
三 文学史著:“九叶诗派”框架与简化处理 349
四 “大师事件”及其前因后果 351
五 全集、诗文集与纪念文集的出版 354
六 友人、家属的“穆旦塑造”再辨析 356
结语 359
第五章 新时期以来穆旦传播的考察(三)——以1997年以来穆旦研究状况为对象 361
一 资料整理状况考察 362
二 “生平与写作”研究的考察 364
三 诗学命题探讨 372
四 文学史著考察 384
五 穆旦“翻译与写作”命题的考察 387
结语 389
第六章 新时期以来穆旦传播的考察(四)——以1979年以来相关选本为对象 391
一 个人诗集选本 392
二 “九叶诗派”类选本 396
三 文学史作品选类选本 398
四 文学教育类选本 400
五 其他类型选本 403
六 个案分析:作为选家的谢冕 407
七 经典的生成:对于入选篇目的分析 410
结语 415
余论 关于“穆旦”叙述的其他路径 417
主要参考文献 424
后记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