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1
第一部分 道德和社会性发展 4
第二章 定义道德领域 5
一、道德和社会习俗 6
研究证明 7
二、道德和宗教规则 8
对天主教的研究 9
对犹太教和非天主教的研究 9
道德和宗教研究小结 12
三、个人领域 12
四、儿童道德的社会经验起源 13
儿童对道德和习俗侵犯的反应 13
成人对道德和习俗侵犯的反应 14
社会互动和个人领域 15
总结 16
五、道德的复杂性 16
领域重叠 16
信息假设 17
六、总结 18
第三章 道德、习俗和个人领域的发展 19
一、个人领域中与年龄相关的变化 20
初等教育早期 21
初等教育中期 22
初中教育时期 22
高中教育时期 23
个人领域和习俗领域间的动态发展 23
二、社会习俗概念的发展 24
初等教育早期(水平Ⅰ,学前班~2年级):习俗是对可观察到的社会规则的反应 26
初等教育中期(水平Ⅱ,3~4年级):否定习俗,认为其是经验性规律 26
初等教育末期(水平Ⅲ,5~6年级):确信习俗是为形成社会秩序基于权威形成的规则,对社会系统概念有初步的具体理解 26
初中教育时期(水平Ⅳ,7~8年级):否定习俗是规则系统中的一部分,习俗是权威者的命令而已 27
高中教育时期:确信习俗对社会系统的调节作用,习俗是社会的构成元素 28
三、儿童和青少年道德概念的发展 30
对分配公正/公平的认识的发展 31
利害认知的发展 32
道德发展研究成果总结 34
四、发展与跨域的相互作用 34
五、总结 35
第二部分 学校和教室中的社会生活:建立道德发展的基础 36
第四章 学校和教室作为道德机构:规则、准则和程序 37
一、儿童关于学校规则的概念 38
规则与道德 38
教室里的社会习俗 39
二、教师权威和对违规的领域适宜回应 43
三、总结 44
第五章 通过学校氛围和发展性纪律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46
一、建立道德氛围 47
道德发展和情感 47
道德发展和社会情感氛围 49
二、通过纪律促进儿童的道德和社会性发展 51
通过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52
通过明智地使用后果法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56
三、总结 58
第三部分 通过学业课程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60
第六章 用学业课程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基本原理 62
一、目标 63
二、基本原则 64
三、实践 67
教学形式 67
根据领域鉴别和分类问题 68
建构有效的发展性讨论 69
四、人际交往讨论:九个良好交谈的原则 70
谈判式讨论 70
交流式讨论 70
帮助学生准备参加富有成效的讨论 71
开展讨论时常见的问题 73
五、总结 74
第七章 在初等教育阶段(幼儿园~5年级)用学业课程发展儿童的道德和社会性 75
一、道德领域 76
低幼年级(幼儿园~2年级) 76
小学中等年级(3~5年级) 78
二、社会习俗领域 82
低幼年级(幼儿园~2年级) 82
小学中等年级(3~5年级) 83
三、个人领域 84
低幼年级(幼儿园~2年级) 84
四、综合领域问题:习俗-道德领域 86
第八章 在初中教育时期(6~8年级)用学业课程发展儿童的道德和社会性 89
一、道德领域 90
社会探究 90
数学 94
二、社会习俗领域 96
社会探究 96
三、个人领域 101
文学/英文 101
第九章 在高中教育时期用学业课程发展儿童的道德和社会性 106
一、道德领域 107
数学 107
科学 108
二、社会习俗领域 110
视觉艺术 110
三、个人领域 112
美国文学 112
四、把道德、习俗和个人领域结合起来(促进领域协调) 113
美国文学/英语 113
社会学习:美国历史 118
课程拓展:服务学习,“公平贸易” 122
第十章 结语 124
参考文献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