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制浆造纸附属设备、备品(件)及辅助工艺的计算 3
第一章制浆造纸附属设备的选择及保养计算 3
第一节制浆造纸附属设备的选择计算 3
一、附属设备的台数的确定计算 3
二、非定型池、槽、罐容积的确定计算 3
(一)起贮存作用的池、槽等容积的计算 4
(二)起混合或调量作用的池、槽容积的确定计算 4
三、液体自容器的小孔(缝)流出的流量、速度及时间的计算 4
(一)流量及流速的计算 5
(二)液体自容器的小孔(缝)流出时间的计算 5
(三)流浆箱堰口浆流的喷出速度计算 5
第二节设备的润滑计算 6
一、轴承润滑剂的选择计算 6
(一)润滑方法的核定计算 6
(二)润滑脂的选用 6
(三)润滑脂的选用计算实例 6
二、轴和轴承液体润滑摩擦力的计算 7
三、几种主要机件润滑材料的选择 8
(一)滑动轴承润滑 8
(二)滚动轴承润滑 8
(三)封闭式齿轮传动的润滑 9
(四)开式齿轮传动及外露机件摩擦面的润滑 9
(五)普通长网造纸机润滑材料的选用 9
第三节设备的腐蚀及防腐的工艺计算 12
一、一般零件的使用寿命的计算 12
(一)零件的允许磨损量计算 12
(二)允许磨损深度的计算 12
(三)零件的使用寿命计算 12
二、齿轮及其使用寿命的计算 13
(一)齿轮磨损的允许深度计算 13
(二)齿轮的使用寿命计算 13
(三)英寸制齿轮的判别计算 13
三、滑动轴承的寿命计算 14
(一)滑动轴承轴颈的极限椭圆率计算 14
(二)滑动轴承的使用寿命计算 16
四、金属腐蚀程度的表示方法计算 16
(一)重量腐蚀速度计算 16
(二)腐蚀深度的计算 17
(三)腐蚀不均匀程度的计算 17
(四)晶间腐蚀程度的计算 17
(五)金属腐蚀的强度极限变化的计算 18
(六)由腐蚀引起的延伸率下降的计算 18
五、电化学腐蚀的速度和极化作用计算 18
(一)金属腐蚀溶解量的计算 18
(二)单位面积上所损失的重量计算 19
(三)用图解分析法求实际腐蚀速度 19
六、硫酸盐法蒸煮液对蒸煮锅的腐蚀率的计算 21
七、硫酸盐法蒸煮液对蒸煮锅的腐蚀深度计算 21
第二章铜网的工艺计算 23
第一节铜网的性能计算 23
一、铜网的单位换算 23
(一)英制换算成公制 23
(二)公制换算成英制 23
二、纬密的计算 23
(一)百分数换算为绝对值 23
(二)绝对值换算成百分数 24
三、单位面积内的网孔计算 24
(一)单位面积内的方形网孔换算为单位长度的网目 24
(二)单位长度的方孔网目换算为单位面积内的网孔 24
四、网号与目数的关系 24
第二节铜丝铜网的检测计算 25
一、铜丝的检测计算 25
(一)铜丝的直径检测计算 25
(二)铜丝的强度计算 25
(三)铜丝的伸长率的计算 26
二、铜网的检测计算 26
(一)网孔透光面积及边长的度量计算 26
(二)铜网的磨损试验计算 27
第三节铜网的选择计算 28
第三章容器及辊筒的机械设计计算 30
第一节受内压薄壁容器的设计计算 30
一、拉普拉斯方程式 30
二、圆筒形薄璧容器的设计计算 30
(一)圆筒形内压薄壁容器的应力计算 30
(二)圆筒形容器的强度计算 31
(三)圆筒形薄壁容器的壁厚计算 31
(四)圆筒形容器的最小壁厚计算 33
(五)最大工作压力校核计算 33
三、圆球形薄壁容器的设计计算 34
(一)应力计算 34
(二)球形容器或半球形封头的壁厚计算 34
(三)球形容器最大工作压力的校核计算 35
四、内压容器的封头设计计算 35
(一)椭圆形封头的计算 35
(二)碟形封头的设计计算 36
(三)无折边球形封头的计算 37
(四)锥形封头的计算 38
(五)平板盖的计算 41
第二节受外压薄壁容器的设计计算 42
一、外压圆筒的稳定性及强度计算 42
(一)受外压圆筒的分类计算 42
(二)长圆筒稳定性的计算 43
(三)短圆筒的稳定性计算 44
(四)外压长、短圆筒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45
(五)刚性圆筒强度的计算 47
二、外压封头的设计计算 47
(一)凸形封头的计算 47
(二)圆锥形封头的设计计算 48
第三节常压容器的设计计算 48
一、钢制常压容器的圆筒壁厚度计算 48
(一)中小型容器圆筒壁厚度计算 48
(二)大型容器圆筒壁厚度计算 48
二、顶盖厚度的计算 49
(一)平盖厚度计算 49
(二)锥形顶盖厚度计算 51
(三)拱形顶盖板厚的计算 51
三、底板厚度的计算 52
四、边缘应力与加强面积计算 52
(一)锥顶与圆筒连接弧上的载荷q计算 52
(二)加强面积计算 52
第四节容器开孔及其补强的计算 52
一、内压容器开孔补强的面积计算 52
(一)圆筒壁上开孔时的补强面积计算 52
(二)椭圆形封头的开孔补强面积计算 53
(三)碟形封头的开孔补强面积计算 54
(四)锥形封头的开孔补强面积计算 54
(五)平盖上开孔的补强面积计算 54
二、局部加强的计算 54
(一)局部加强法允许开孔的范围计算 54
(二)局部加强的计算 55
三、加强圈的计算 57
(一)加强圈之间的最大间距计算 57
(二)加强圈与壳体综合段所必需的惯性矩的计算 57
第五节容器的压力试验计算 58
一、水压试验压力的计算 58
(一)常温下容器水压试验压力计算 58
(二)高温压力容器的试验压力计算 58
(三)容器材料的应力计算 58
二、气压试验压力计算 59
(一)常温气压试验压力的计算 59
(二)高温气压试验压力的计算 59
第六节容器与设备的支座的设计计算 59
一、裙座上载荷的计算 59
(一)风载荷的计算 60
(二)风力矩在裙座上产生的最大应力计算 61
(三)地震载荷的估算 62
二、裙座壁厚的计算 62
三、基础环的计算 63
(一)基础环的最大压应力计算 63
(二)基础环的厚度计算 64
四、地脚螺栓的计算 65
(一)螺栓最大载荷的计算 65
(二)螺栓的根径的计算 66
五、裙座和设备间的焊缝校核计算 66
第七节法兰密封与转轴密封的计算 67
一、法兰密封垫片的宽度选择计算 67
(一)有效宽度的计算 67
(二)计算宽度 68
二、填料函密封的计算 68
(一)填料箱主要尺寸的确定 68
(二)填料函摩擦损失功率的估算 69
三、机械密封的计算 69
(一)平衡型与非平衡型机械密封的确定 69
(二)内装与外装平衡型及非平衡型机械密封的应用 71
第八节辊筒的机械设计计算 71
一、辊筒的强度计算 71
(一)最大弯曲应力的计算 71
(二)管辊连接件的最大拉应力计算 72
(三)管辊连接件的最大剪切应力计算 73
(四)过盈配合可传递的最大转矩计算 74
(五)压配合段的弯曲变形产生的拉应力计算 74
(六)轴颈所受之弯曲应力计算 74
二、辊筒的挠度计算 75
(一)辊面部分辊筒由弯曲力矩产生的最大挠度计算 75
(二)由辊筒支点算起的由弯曲力矩产生的最大挠度计算 76
(三)辊筒的常用相对挠度 76
三、辊筒(管辊)的临界速度计算 76
四、辊筒的最小许可外径的计算 77
五、辊筒的平衡及其校正计算 78
(一)由辊壳壁厚不匀导致的管辊不平衡及动载荷计算 78
(二)动挠度及其平衡的计算 81
(三)管辊的静、动平衡校正计算 85
第四章物料(固状)运输机械与设备的工艺计算 89
第一节运输设备所需台数及生产能力的计算 89
一、运输设备所需台数的确定计算 89
二、运输设备的生产能力计算 89
第二节胶带运输机的工艺计算 90
一、普通带式运输机的工艺计算 90
(一)橡胶带单位长度的重量计算 90
(二)胶带运输机生产能力的计算 90
(三)胶带长度的计算 90
(四)胶带宽度的计算 92
(五)胶带运输机功率的计算 92
二、槽形带式运输机的计算 93
(一)生产能力计算 93
(二)带宽的计算 95
第三节刮板运输机的计算 96
一、生产能力的计算 96
二、刮板链条张力及功率的计算 96
(一)SMS型埋刮板链条张力和所需功率计算 96
(二)CMS 型(包括ZMS型)埋刮板运输机链条张力和功率计算 98
三、料槽尺寸的确定计算 99
(一)槽宽B的确定 99
(二)槽高h的确定 99
四、所需台数的确定计算 99
第四节螺旋输送机的计算 100
一、生产能力的计算 100
二、螺旋轴极限转速的计算 100
三、功率的计算 101
四、输送速度计算 102
五、螺旋外径的计算 102
第五节滚柱式运输机的运动速度计算 102
第六节起重搬运设备的生产能力计算 103
第七节斗式提升机的计算 103
一、生产能力的计算 103
(一)理论生产能力的计算 103
(二)实际生产能力计算 104
(三)i0/a比值的计算 104
二、所需电机功率的计算 106
(一)电机轴功率的计算 106
(二)实际所需电机功率的计算 107
第八节气力输送设备的计算 107
一、气力输送速度的计算 107
(一)物料颗粒的沉降速度计算 107
(二)物料颗粒的悬浮速度计算 108
二、沉降器的计算 109
(一)沉降器直径的计算 109
(二)沉降器圆筒高度的计算 109
三、气力运输所需要的空气量的计算 109
四、运输管内径的计算 110
五、气力运输系统的压力损失及压气机的选择计算 110
(一)纯空气管道的压力损失计算 110
(二)物料加速压力损失计算 111
(三)物料在管道中运输时的压力损失计算 111
(四)容积式分离器的压力损失 111
(五)旋风分离器的压力损失 111
(六)管件的压力损失计算 112
(七)排气的压力损失P7 112
(八)气力运输系统的总压力损失计算 112
(九)压气机选择 112
第五章流体输送理论及其设备的计算 115
第一节浆料在管道内的流动特性计算 115
一、一般流体的流动特性及其计算 115
二、浆料在管道中的流动特性及其计算 115
三、浆料的流量和流速计算 116
第二节浆料流体动力学计算 117
一、流体动力学的基本计算 117
(一)水力半径的计算 117
(二)当量直径的计算 117
二、塞流的摩擦损失计算 118
(一)水环流厚度的计算 118
(二)塞流状态下压头损失的计算 119
三、湍流的摩擦损失计算 120
(一)摩擦系数λ的确定计算 120
(二)湍流摩擦损失的计算 120
第三节流体在管道中流动的阻力计算 122
一、室内给水管道进口所需的压力计算 122
二、直管阻力的计算 122
(一)摩擦系数法 122
(二)水力坡度法 123
(三)近似计算法 125
三、局部阻力的计算 142
(一)当量长度法 142
(二)阻力系数法 144
(三)估算法 144
四、浆料流动总摩擦阻力损失的计算 147
(一)普通浆管总摩擦阻力损失计算 147
(二)中、高浓浆管总阻力损失计算 148
第四节管道的工艺计算 149
一、管径的选择计算 149
(一)计算法 149
(二)查图法 150
(三)查表法 154
二、管壁厚度的计算 157
(一)基本计算 157
(二)薄壁管道的壁厚计算 157
三、工艺管道材料的选用 161
四、管道的膨胀长度计算 162
五、管道膨胀产生的轴向推力计算 162
六、管道的补偿计算 164
(一)管道的自然补偿计算 164
(二)方形补偿器的计算 166
(三)弧形(Ω)补偿器的计算 166
(四)套筒补偿器的计算 166
(五)波形补偿器的计算 170
七、车间管路调整的节能计算 170
(一)各种管件的总当量长度计算 170
(二)管件及管路的压损计算 170
(三)流体的质量流率计算 171
(四)输送设备的有效功率计算 171
(五)泵的轴功率计算 171
(六)计算实例 171
第五节管架的工艺计算 173
一、管架的受力分析计算 173
二、管架跨度的计算 174
(一)按强度条件确定管道跨度的计算 174
(二)按刚度条件确定管道的跨度计算 176
(三)大直径薄壁管道的验算 178
(四)多管重叠敷设允许跨度计算 179
(五)直接查表法求管道的最大允许跨度 181
第六节泵的工艺计算 187
一、泵的功率和效率计算 187
(一)泵的理论功率计算 187
(二)泵的有效功率的计算 191
(三)泵的轴功率的计算 191
(四)泵的总效率计算 191
(五)泵的配套功率的估算 192
(六)泵的调速系统的功率计算 192
二、离心泵的扬程计算 193
(一)离心泵扬程的测定计算 193
(二)扬程的理论计算 194
(三)根据叶轮直径和转速粗算扬程 195
(四)高压泵扬程的近似计算 196
三、离心泵的扬程和功率计算实例 196
(一)离心泵的扬程和功率的测定计算实例 196
(二)网前箱白水回用系统泵的计算实例 197
(三)碱液输送系统泵的计算实例 198
(四)往密闭容器输送流体的计算实例 200
四、离心泵的安装高度计算 201
(一)吸上高度的计算 201
(二)允许吸上真空高度的计算 203
(三)允许汽蚀余量的计算 203
(四)离心泵的安装高度计算 204
五、离心泵的流量计算 205
(一)泵的体积流量计算 205
(二)质量流量(率)的计算 205
(三)重量流量的计算 206
(四)根据水泵口径估算流量 206
六、离心泵的比转数及其应用计算 206
(一)单级离心泵的比转数计算 206
(二)双吸泵的比转数计算 207
(三)多级泵的比转数计算 207
(四)比转数在离心泵设计中的应用 207
(五)比转数在离心泵使用中的应用 208
七、转速与叶轮直径的变化对离心泵特性的影响—泵的比例率的计算 209
(一)泵的比例率计算 209
(二)泵在其直径改变后性能的变化计算 209
(三)泵在其转速改变后性能的变化计算 210
(四)利用泵的比例率进行泵的调速节电的计算 210
八、离心泵的选择计算及实例 211
九、泵的节电计算 212
(一)根据泵的运行周期进行节电计算 212
(二)改变叶轮直径进行节电的计算 213
十、离心泵的更换依据计算 214
十一、特种泵的工艺计算 216
(一)真空泵的轴功率计算 216
(二)真空泵引水量的计算 216
(三)往复泵输浆能力的计算 216
(四)往复泵需要的功率计算 217
(五)高浓浆泵的输浆量计算 217
(六)高浓浆泵的功率计算 218
(七)泵前负压罐的设计计算 218
第三篇 制浆造纸分析与检验的工艺计算 225
第一章制浆造纸生产过程的分析与检验计算 225
第一节备料的分析计算 225
一、草片合格率的测定计算 225
二、草片水分的测定计算 225
(一)烘干法的测定计算 225
(二)红外线干燥法的计算 226
三、木片合格率的测定计算 226
四、木片水分的测定计算 226
(一)烘干法的测定计算 226
(二)表观容重法 226
第二节蒸煮的分析与检验计算 227
一、碱法蒸煮液的分析计算 227
(一)烧碱法蒸煮液的分析计算 227
(二)硫酸盐法蒸煮液的分析计算 229
二、亚硫酸盐法蒸煮液的分析计算 231
(一)酸性亚硫酸盐、亚硫酸氢盐蒸煮液的分析计算 231
(二)亚铵法蒸煮液的分析计算 233
三、碱法蒸煮黑液的分析计算 236
(一)黑液的取样 236
(二)黑液比重的测定计算 236
(三)黑液固形物含量的测定计算 236
(四)硫酸盐灰分的测定计算 237
(五)无机物含量、有机物含量以及总碱量与硫酸盐灰分的关系 237
(六)黑液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计算 237
(七)总碱的分析计算 238
(八)黑液残碱的测定计算 238
(九)有效碱的测定计算 239
(十)硫化钠、亚硫酸钠及硫代硫酸钠的测定计算 239
(十一)硫酸钠的测定计算 240
(十二)全硫量的测定计算 241
(十三)固形物发热量的测定计算 241
四、亚硫酸盐蒸煮废液的分析计算 241
(一)硫酸盐灰分的测定计算 241
(二)氧化钙含量的测定计算 242
(三)氧化镁含量的测定计算 242
(四)全硫的测定计算 243
(五)全二氧化硫的测定计算 243
(六)游离二氧化硫的测定计算 244
(七)缓结合二氧化硫的计算 244
(八)还原物的测定计算 244
(九)固形物含量的测定计算 245
(十)废液比重的测定计算 245
五、亚铵法蒸煮废液的测定计算 245
(一)固形物含量的测定计算 245
(二)活性有机碳的测定计算 245
(三)全氮含量的测定计算 245
(四)铵态氮含量的测定计算 246
六、纸浆硬度的测定计算 246
(一)高锰酸钾值的测定计算 246
(二)纸浆卡伯值的测定计算 247
(三)高锰酸钾值与卡伯值的相互换算 249
(四)基白价(或蒸煮价)的测定计算 249
七、纸浆蒸煮得率的测定计算 250
(一)一般测定法的计算 250
(二)快速法的测定计算 254
第三节纸浆洗涤和筛选的分析计算 254
一、黑液提取率的测定计算 254
(一)单台设备黑液提取率计算 254
(二)两台设备的黑液提取率计算 255
二、粗渣中含好纤维率的测定计算 255
第四节漂白的分析计算 255
一、次氯酸盐漂液有效氯含量的测定计算 255
(一)定量测定法计算 255
(二)比重测定法计算 256
(三)列线图法的测算 256
二、漂白后残氯量的测定计算 256
三、漂液中含碱量的测定计算 257
四、漂白后纸浆洗净度的测定计算 258
五、二氧化氯漂液中二氧化氯及氯含量的测定计算 258
六、漂前浆残碱含量的测定计算 258
第五节打浆与调料的生产检查计算 259
一、打浆的生产检查计算 259
(一)纸浆浓度的测定计算 259
(二)纸浆的筛分析计算 260
(三)纸浆打浆度的测定计算 260
(四)纸浆保水值的测定计算 261
(五)纸浆水化度的测定计算 261
(六)打浆机(或其它浆池)容积的测定计算 262
(七)纤维长度的测定计算 262
(八)浆料滤水阻力的测试计算 263
二、施胶的生产检查计算 264
(一)矾土浓度的测定计算 264
(二)松香胶的测定计算 264
(三)松香胶乳液的测定计算 266
(四)纸张表面施胶挂胶量的测定计算 267
三、滑石粉悬浊液浓度的快速测定计算 268
第六节抄纸过程的生产检查计算 268
一、上网浆料浓度的测定计算 268
二、纸中填料留着率的测定计算 268
三、白水中纤维和填料含量的测定 270
(一)灰化法的测定计算 270
(二)中和法的测定计算 270
四、造纸纤维流失率的测定计算 271
(一)堰板法 271
(二)浓度差法 272
(三)盐水稀释法 272
第二章纸及纸板性能的检验计算 275
第一节 纸及纸板的物理性能的检验计算 275
一、纸和纸板水分的测定计算 275
二、纸和纸板定量的检验计算 275
(一)定量的测定计算 275
(二)定量不同单位的相互换算 276
(三)纸幅定量偏差的计算 276
(四)定量与令重的关系换算 277
三、纸和纸板厚度、紧度、松厚度的测定计算 277
(一)厚度的计算 277
(二)紧度的计算 278
(三)松厚度的计算 278
四、纸和纸板平滑度的测定计算 278
(一)结果计算 278
(二)仪器的容积与进气量的关系计算 278
五、纸和纸板透气度的测定计算 278
(一)肖伯尔法透气度的计算 279
(二)葛尔莱法透气度的计算 279
六、纸和纸板伸缩性的测定计算 279
七、纸和纸板施胶度的测定计算 280
八、纸和纸板吸收性的测定计算 280
(一)浸水法的测定计算 280
(二)可勃法的测定计算 280
(三)毛细吸液高度——克列姆法 281
(四)纸和纸板表面吸收速度的测定计算 281
九、纸和纸板尘埃度的测定计算 281
(一)每平方米尘埃个数的计算 281
(二)单位面积的尘埃面积计算 282
十、纸和纸板透湿度和折痕透湿度的计算 282
(一)透湿度的计算 282
(二)折痕透湿度的计算 282
十一、纸和纸板粗糙度的测定计算 283
十二、纸和纸板透油度的测定计算 283
十三、纸和纸板过滤速度的测定计算 283
十四、纸的柔软度的测定计算 284
(一)平均柔软度的计算 284
(二)测量头平均行进速度的计算 284
(三)压入狭缝深度的计算 284
(四)仪器精度的检查计算 285
十五、纸的耐热度的测定计算 285
十六、纸和纸板干热加速老化的测定计算 285
(一)用老化后纸和纸板性能保留率评价 286
(二)用阿累尼乌斯关系式评价 286
第二节纸和纸板机械性能的检验计算 287
一、纸和纸板抗张强度的测定计算 287
(一)抗张强度的计算 287
(二)裂断长的计算 287
(三)抗张指数的计算 288
(四)零距抗张强度的计算 288
(五)纸张拉力机的简易调速计算 288
(六)空气相对湿度对薄页纸拉力的影响计算 289
(七)纸和纸板按规定时间浸水后抗张强度的测定计算 290
二、纸张破裂功的简易测定计算 291
三、纸及纸板耐破度的测定计算 292
(一)纸张耐破度的测定计算 292
(二)纸板耐破度的测定计算 293
(三)纸和纸板浸水后耐破度测定计算 293
四、纸及纸板撕裂度的测定计算 293
(一)纸撕裂度的测定计算 293
(二)纸板撕裂度的测定计算 294
五、纸及纸板耐折度的测定计算 294
(一)纸的耐折度的测定计算 295
(二)纸板的耐折度的测定计算 295
(三)纸与纸板的耐折度测定计算 295
六、纸的剥离强度的测定计算 295
七、纸板挺度的测定计算 295
(一)纸板挺度的理论计算 295
(二)纸板挺度的测定计算 296
八、瓦楞芯平压强度的测定计算 297
九、纸板环压强度的测定计算 297
十、纸板戳穿强度的测定计算 297
十一、纸或纸板耐磨性的测定计算 298
(一)印刷纸耐磨性的测定 298
(二)包装纸和纸板耐磨性的测定计算 298
第三节纸及纸板光学性能的测定计算 298
一、纸的不透明度的测定计算 298
二、纸的透明度的测定计算 299
三、纸及纸板白度的测定计算 299
(一)漫射垂直法的测定计算 299
(二)45/0定向反射法的测定计算 300
四、纸及纸板颜色的测定计算 301
五、纸和纸板镜面光泽度的测定计算 301
(一)20°角测定法 301
(二)45°角测定计算 302
(三)75°角测定计算 302
六、纸和纸浆光散射和光吸收系数的测定计算 302
七、用光散射系数计算纤维结合面积 303
第四节纸及纸板电气性能的测定计算 303
一、电缆纸工程击穿电压的试验计算 303
二、电缆纸介质损耗角正切(tgδ)的试验计算 303
第五节纸及纸板印刷性能的测定计算 304
一、纸张印刷适性的数字表示计算 304
(一)综合印刷适性值 304
(二)网板印刷适性值 304
(三)顺位相关系数法 304
二、纸和纸板印刷表面强度的测定计算 305
(一)电动式印刷表面强度的测定计算 305
(二)普通式印刷表面强度的测定计算 306
第六节特种纸的性能测定计算 306
一、卷烟纸燃烧度的计算 306
二、卷烟纸填料灰分的快速测定计算 307
三、屏蔽纸屏蔽效果的计算 308
四、壁纸原纸的阻燃标准—氧指标的测定计算 308
第七节纸的各种物理强度与定量的关系计算 309
第三章纸浆的分析与检验计算 310
第一节纸浆的化学分析计算(索引) 310
第二节纸浆物理性能的检验计算(索引) 310
第三节浆板及浆块销售重量的测定计算(索引) 310
第四章纸浆、纸与纸板及造纸纤维原料的综合测定计算 322
第一节纸浆、纸与纸板及造纸纤维原料的综合化学分析计算 322
第二节造纸纤维形态与组成的测定计算 322
一、纸与纸板纤维种类组成的测定计算 322
二、纸、纸浆以及纤维原料的纤维长度测定计算 329
(一)一般测定法计算 329
(二)快速测定计算 331
三、纤维长度指数的计算 332
(一)单一浆种的纤维长度指数计算 332
(二)混合浆料的纤维长度指数计算 333
第五章制浆造纸原料的分析与检验计算 335
第一节植物纤维原料的测定计算 335
一、造纸原料水分的测定计算 335
二、造纸原料灰分含量的测定计算 335
(一)一般原料的测定计算 335
(二)二氧化硅含量高的原料测定计算 335
三、造纸原料灰分中SiO2的测定计算 336
四、造纸原料水抽出物含量的测定计算 336
(一)冷水抽出物的测定计算 336
(二)热水抽出物的测定计算 336
五、1%氢氧化钠抽出物含量的测定计算 336
六、乙醚抽出物含量的测定计算 337
七、苯醇抽出物含量的测定计算 337
八、造纸原料木素含量的测定计算 337
(一)木材原料中木素含量的计算 337
(二)非木材原料中木素含量计算 338
九、多戊糖含量的测定计算 338
(一)二溴化法的计算 338
(二)四溴化法的测定计算 339
十、综纤维素的测定计算 339
(一)木材原料综纤维素的计算 339
(二)草类原料综纤维素的计算 339
十一、果胶含量的测定计算 339
(一)重量法的测定计算 340
(二)分光光度法的计算 340
十二、蔗渣残糖的分析计算 340
第二节化工原料的测定计算 341
一、烧碱的测定计算 341
(一)固体烧碱的测定计算 341
(二)液体烧碱的测定计算 342
二、碳酸钠的测定计算 343
(一)总碱量的测定计算 343
(二)碳酸氢钠含量的测定计算 343
(三)灼烧失量的测定计算 343
三、硫化钠的测定计算 344
四、葸醌纯度的测定计算 344
五、生石灰中有效石灰的测定计算 344
六、硫酸钠的测定计算 345
(一)水不溶物的测定计算 345
(二)游离酸的测定计算 345
(三)氯化钠含量的测定计算 345
(四)硫酸钠含量的测定 346
七、硫铁矿的测定计算 346
(一)硫含量的测定计算 346
(二)硒含量的测定计算 347
八、硫磺的测定计算 348
(一)水分的测定计算 348
(二)灰分的测定计算 348
(三)酸度 348
(四)硫含量的计算 349
九、石灰石、白云石及苦土的测定计算 349
(一)灼烧矢量的测定计算 349
(二)酸不溶物的测定计算 349
(三)氯化铝及氯化铁的测定 350
(四)氧化钙及氧化镁含量的测定 350
十、漂白粉有效氯含量的测定计算 351
十一、松香的测定计算 351
(一)酸值的测定计算 351
(二)松香皂化值的测定计算 352
(三)酯值的计算 352
(四)不皂化物含量的测定计算 352
十二、硫酸铝的测定计算 353
(一)游离酸含量的测定计算 353
(二)氧化铁含量的测定计算 353
(三)氧化铝的测定计算 354
(四)水不溶物的测定计算 354
十三、滑石粉及高岭土的测定计算 354
(一)细度的测定计算 354
(二)尘埃度的测定计算 355
(三)滑石粉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计算 355
第三节水的分析计算 356
一、悬浮物含量的测定计算 356
二、游离二氧化碳的测定计算 357
二、总碱度的测定计算 357
四、总硬度的测定计算 358
五、氯根的测定计算 359
六、硫酸根含量的测定计算 359
七、耗氧量的测定计算 360
(一)当水样中氯离子含量低于 300mgL时 360
(二)当水样中氯离子含量高于300mg/ L时 361
第四节煤的分析计算 361
一、水分的测定计算 361
二、灰分的测定计算 361
三、可燃挥发分的测定计算 362
四、固定碳的测定计算 362
五、发热量(热值)的计算 362
(一)计算法 362
(二)实验法 363
第六章环境保护的监测计算 365
第一节废水的测定计算 365
一、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计算 365
(一)高锰酸钾测定法的测定计算 365
(二)重铬酸钾法的测定计算 365
二、溶解氧(DO)的测定计算 366
(一)高锰酸钾法的测定计算 366
(二)叠氮化钠碘量法 367
三、生化需氧量的测定计算(稀释法) 367
四、硫化氢及硫化物的测定计算 368
(一)总硫化物的测定计算 368
(二)硫化氢的测定计算 368
五、酚类化合物的测定计算 369
第二节废气的测定计算 371
一、大气采样体积的换算 371
二、二氧化硫的测定计算 371
三、灰尘的测定计算 372
(一)灰尘自然沉降量的测定计算 372
(二)飘尘的测定计算 373
四、硫酸盐浆恶臭的测定计算 373
第四篇制浆造纸公用工程系统的设计计算 378
第一章供汽设计计算及热量衡算 378
第一节燃料的计算 378
一、煤的计算 378
(一)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换算 378
(二)煤的准备计算 380
二、重油的加热计算 383
(一)重油加热所需的热量计算 383
(二)重油加热散热损失计算 384
(三)油罐内的重油加热器加热面积计算 385
(四)蒸汽消耗量计算 386
第二节锅炉的有关计算 388
一、锅炉的主要尺寸计算 388
(一)炉排燃烧式锅炉的前后拱计算 388
(二)炉膛燃烧式竖井磨煤系统直喷喷燃口尺寸的计算 388
(三)沸腾燃烧式锅炉的尺寸计算 389
二、锅炉的通风计算 392
(一)烟囱的计算 392
(二)鼓风机与引风机的选择计算 397
三、锅炉的节能计算 400
(一)余热的利用计算 400
(二)锅炉回收热量和可加热水量的计算 401
(三)铸铁省煤器的设计计算 402
(四)锅炉排污膨胀器的容积计算 404
(五)锅炉装水冷壁辐射强度的计算 405
四、制浆造纸厂所用锅炉的选择计算 405
(一)锅炉容量的计算 405
(二)锅炉的选择 407
第三节制浆造纸企业的热量平衡计算 407
一、锅炉的能量平衡计算 407
(一)能量平衡方框图 407
(二)能量平衡及设备热效率计算 408
二、蒸煮过程的热量平衡计算 413
(一)酸法蒸煮锅热量平衡计算 413
(二)碱法蒸煮锅热量衡算及实例 421
(三)蒸球的热量平衡计算 426
三、漂白过程的热量衡算 430
(一)漂白有效耗热量的计算 430
(二)漂白实际供给热量的计算 431
(三)漂白池热效率η的计算 432
(四)漂白池总热损失Q5 432
四、熬胶的热量平衡计算 432
(一)熬胶有效总耗热量Q的计算 433
(二)熬胶有效单位耗热量Qm的计算 434
(三)供给松香锅实际总耗热量Q’的计算 434
(四)熬胶实际单位耗热量Q’ m的计算 434
(五)松香锅热效率η的计算 434
(六)松香锅熬胶过程中热损失Q”的计算 434
五、造纸过程的热量平衡计算&( 435
(一)纸张有效耗热量Q的计算 436
(二)纸张有效总耗热量Q总的计算 436
(三)供给纸张实际总耗热量Q’的计算 437
(四)纸张实际单位耗热量Q’m的计算 437
(五)造纸机热效率η的计算 437
(六)造纸机的热损失Q”的计算 438
六、碱回收过程的热量衡算 438
(一)蒸发工段热量衡算 438
(二)燃烧工段热量衡算 440
(三)苛化工段热量衡算 443
(四)石灰转窑热量衡算 445
第四节管道及设备的热损失及绝热计算 448
一、管道及设备的热损失计算 448
(一)蒸汽通过无保温裸管输送的热损失计算 448
(二)采用岩棉保温后热损失计算 449
(三)年损失热折算标煤量的计算 449
(四)管道的热损失计算实例 449
(五)设备的热损失计算及实例 451
二、管道及设备的绝热计算 454
(一)绝热层表面温度的计算 454
(二)由绝热层表面温度求绝热层厚度 454
(三)由限定热损失量求绝热层厚度 456
(四)最经济的绝热层厚度计算 456
三、管道及设备的保温节能计算 457
(一)单层平壁热传导传热速率计算 457
(二)多层平壁的定态热传导速率计算 457
(三)通过圆筒壁的定态热传导速率计算 457
(四)蒸汽输送管道的凝结水量的计算 458
第二章供水与白水回收的设计计算 460
第一节供水及其处理的设计计算 460
一、供水量的确定计算 460
(一)生产用水量的确定计算 460
(二)生活用水量的确定计算 461
(三)消防用水量的确定计算 461
二、喷水管喷水孔喷水量的计算 462
(一)单孔喷水量的计算 463
(二)喷水管喷水量的计算 464
三、供水的净化和处理计算 464
(一)硫酸铝的用量与色度的关系计算 464
(二)硫酸亚铁作混凝剂需投放石灰量的计算 464
(三)硫酸亚铁作混凝剂用氯量的计算 465
(四)沉淀池的尺寸计算 465
(五)地下水中Fe(OH)2氧化成Fe(OH)所需时问的计算 466
(六)曝气塔水曝气除铁进入水中空气量的计算 466
第二节白水回收的工艺设计计算 467
一、网坑白水溢流的纤维损失计算及实例 467
二、白水中纤维流失量的计算 469
(一)白水中流失纸浆流速的计算 469
(二)浆料损失计算 469
(三)纤维损失价值的计算 469
三、气浮法白水回收的工艺计算 469
(一)白水中悬浮颗粒的沉降速度计算 469
(二)气泡在白水中上升的速度计算 470
(三)溶气水的制备计算 470
(四)气浮池的表面负荷率计算 472
(五)白水在气浮池的停留时问计算 472
(六)气浮法白水回收的设计计算及实例 473
四、沉淀法白水回收的计算 475
(一)斜板、斜管沉淀的计算 475
(二)沉淀池表面负荷率的计算 477
(三)颗粒沉降速度的计算 477
(四)颗粒沉降时问的计算 477
(五)沉淀池的长度计算 478
(六)沉淀池中污泥的体积计算 478
(七)沉淀法白水回收设计计算及实例 479
五、过滤法白水回收计算 483
第三章供电设计计算 484
第一节制浆造纸厂用电量的计算 484
一、需要系数的计算 484
二、总用电量的计算 484
三、制浆造纸厂部分产品的单位耗电量 485
第二节电动机功率的计算与选择 485
一、持续运行时电动机功率的计算 487
(一)负载不变的情况下电动机的功率计算 487
(二)浆、水泵所用电机的功率计算 487
二、短时运行时电动机功率的计算 487
三、车床刀架移动电机的功率计算 488
四、重复短时运行时电动机功率的计算 488
(一)用“运转相对持续系数”计算并选用电动机 489
(二)用等值功率法计算电动机的功率 489
第三节变压器的选择计算 490
一、变压器的选择 490
二、变压器容量的计算 490
(一)车问用变压器容量的计算 490
(二)全厂总变压器容量的计算 491
(二)室内变压器输出容量的计算 491
第四节用电设备的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 492
第四章采暖通风设计计算 493
第一节采暖设计计算 493
一、蒸汽采暖设计计算 493
(一)采暖热量衡算 493
(二)散热器散热面积的计算 499
二、热风采暖(兼通风)的设计计算 500
(一)最大耗热量的计算 500
(二)空气加热器散热面积的计算 502
(三)暖风机的选择计算 502
第二节通风设计计算 503
一、自然通风设计计算 503
(一)温压的计算 504
(二)风压的计算 504
(三)进、排风窗面积的计算 504
(四)进、排风量的计算 506
二、机械通风设计计算 507
(一)局部机械通风设计计算 507
(二)全面机械通风设计计算 512
第三节风机的选择计算 517
一、风机风压的计算 517
(一)风机全风压的计算 517
(二)风机标准风压的计算 517
二、风机功率的计算及风机的选择 518
(一)有效功率的计算 518
(二)轴功率的计算 518
(三)风机所需功率的估算 518
(四)风机的选择计算实例 518
三、离心式通风机的比转数的计算及应用 520
(一)单级单进气风机的比转数ns 520
(二)双进气单级风机比转数ns 520
(三)两级串联的轴流式通风机比转数ns 521
(四)实际状况下风机的比转数计算 521
四、通风机改变介质、转速时的性能换算 521
五、通风机大气压力及其温度改变时的性能换算 521
六、引风机改变介质、转速、压力及温度时的性能换算 522
第四节空气压缩机的选择计算 522
一、多变及绝热压缩后气体排出的温度和体积计算 522
(一)排出温度计算 522
(二)多变压缩后气体排出的体积计算 522
二、压缩机的轴功率计算 523
三、压缩机的容积系数计算 523
四、压缩机的生产能力计算 524
第五章采光及照明的设计计算 526
第一节光照技术参数的计算 526
一、光通量的计算 526
二、光量的计算 526
三、光强度计算 526
四、光照度的计算 527
五、最小照度系数的计算 527
六、光亮度(简称亮度)的计算 528
第二节天然采光设计计算 529
一、采光标准系数计算 529
二、采光系数的校验计算 529
三、采光面积的计算 531
第三节照明设计计算 532
一、发光效率的计算 532
二、照明用电量的计算 532
(一)单位容量法 532
(二)利用系数法计算 533
(三)逐点计算法 533
第六章制浆造纸工业仪表及自动控制的计算 540
第一节 自动检测装置的工艺计算 540
一、纸浆浓度的测量计算 540
(一)中、高浓度纸浆浓度的测量计算 540
(二)低浓纸浆的测量计算 541
二、纸浆流量的测量计算 542
(一)电磁流量计的测量计算 542
(二)纸浆中绝干纤维量的自动计算 542
三、纸浆液位和压力的测量计算 544
(一)液压式液位测量仪的测量计算 544
(二)γ-射线继电器的测量计算 544
四、纸页水分的测量计算 545
(一)纸页水分的理论计算 545
(二)电容式水分计的测量计算 545
(三)超高频水分计的测定计算 546
五、木片流量、水分和料位的测量计算 547
(一)木片重量测量仪的测量计算 547
(二)木片水分的测量计算 549
(三)木片重量和水分的关系计算 551
六、液体的浓度和密度的测量计算 551
(一)浓度的测量计算 551
(二)密度测量仪的计算 553
(三)蒸煮液浓度的分析计算 556
七、纸浆粗渣含量测量仪的测定计算 557
八、纸页定量的测定计算 557
九、纸页定量和水分的联合测定仪的测量计算 558
十、纸页灰分自动测量仪的检测计算 558
十一、分析仪表的测量计算 559
(一)离子选择测量仪的测量计算 559
(二)氧化还原电动势(ORP)测量仪的测量计算 560
(三)烟气氧含量测定仪的分析计算 560
第二节 自动调节装置的工艺计算 561
一、液位调节的工艺计算 561
(一)无自平衡的液位调节对象的特性求取 561
(二)有自平衡的液位调节对象特性 563
二、温度的调节计算 564
(一)问歇工作、直接加热的蒸煮锅的温度调节计算 564
(二)纸机烘缸的温度自动调节特性方程 568
三、压力调节计算 572
(一)蒸煮锅的压力调节特征方程 572
(二)蒸煮第一阶段的特性方程 572
(三)当停止放气和停止送入蒸汽时的特征方程式 573
(四)在自动调节压力时的对象特征基本方程 573
四、浓度的调节计算 574
(一)纸浆及液体浓度的计算 574
(二)浓度调节特性方程 574
第三节 自动调节器的计算 575
一、调节器的特性计算 575
(一)调节器的输入信号 575
(二)放大倍数k 575
(三)比例度δ 576
(四)比例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576
(五)积分调节器的特性计算 577
(六)比例积分调节器的特性计算 577
(七)微分调节器的计算 577
二、制浆造纸工业专用调节器的计算及实例 580
(一)纸浆浓度调节器的计算 580
(二)纸浆组分的调节计算 582
三、自动调节器的整定计算 583
(一)4:1衰减比例度的计算 583
(二)反应曲线法整定调节器参数的计算及实例 584
(三)积分准则法 585
(四)纸浆组分调节系统调节器的整定 587
(五)纸页水分和定量的自动调节系统的整定计算 590
第四节 自动调节阀的计算 591
一、调节阀的流动特性计算 591
(一)典型的理想流量特性计算 591
(二)实际工作流量特性计算 592
二、调节阀的工艺计算 597
(一)阀门的流通能力计算 597
(二)调节阀的阀门尺寸的计算 601
(三)调节阀传动功率的计算 607
(四)阀门力矩的计算 608
三、调节阀的选择计算 610
(一)调节阀流量特性的选择计算 610
(二)调节阀结构性质的选择 612
第五节问歇蒸煮锅蒸煮的计算机控制计算 616
一、脱木素动力数模 616
二、其它数模 617
第七章制浆造纸厂总图(车间)布置及技术经济的设计计算 619
第一节总平面设计的技术经济指标 619
一、建筑系数的计算 619
二、场地利用系数计算 619
三、绿化系数的计算 619
第二节造纸车问及库房布置的设计计算 620
一、车问跨度的计算 620
(一)单机布置 620
(二)双机布置 620
二、厂房高度的计算 620
三、厂房长度的确定计算 621
四、成品和化工原料仓库面积计算 621
第三节职工定员的编制 622
一、工人定员的确定计算 622
(一)按生产任务计算定员 622
(二)按工作岗位数计算定员 622
二、管理人员定员的确定 622
三、服务人员定员的确定 623
(一)食堂工作人员的确定 623
(二)保健卫生人员 623
第四节基建投资总额的概算 623
一、建筑工程投资概算 623
(一)投资概算 623
(二)建筑造价概算 624
二、设备投资概算 625
三、与设备投资有关的其他费用概算 625
四、基建投资总概算 626
第五节技术经济评价分析计算 627
一、投资回收期的核算 627
二、年销售收益的计算 627
三、内部收益率的计算 627
第五篇 制浆造纸技术及经济管理计算 631
第一章制浆造纸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 631
第一节制浆生产过程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 631
一、备料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 631
(一)木材备料的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 631
(二)草类原料备料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635
二、碱法蒸煮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 637
(一)粗浆得率(或收获率)的计算 637
(二)蒸煮器每m3装锅量的计算 637
(三)平均锅(球)蒸煮总时间的计算 638
(四)平均每锅(球)粗浆产量的计算 638
(五)蒸者设备利用率的计算 639
三、磨浆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639
(一)机械木浆粗浆得率的计算 639
(二)机械木浆粗浆产量的计算 640
(三)磨碎使用净料量的计算 640
(四)机械木浆细浆得率的计算 640
四、洗涤与筛选过程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641
(一)筛选粗渣率的计算 641
(二)粗选流失率的计算 641
(三)洗涤流失率的计算 642
(四)精选损失率的计算 642
(五)细浆得率的计算 642
五、漂白过程的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 643
(一)漂白洗涤、浓缩流失率的计算 643
(二)漂白化学损失率的计算 644
(三)漂白损失率的计算 644
(四)漂白纸浆收获率的计算 644
六、纸浆抄造过程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644
(一)抄浆流失率的计算 644
(二)抄浆收获率的计算 645
七、制浆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 645
(一)制浆总收获率的计算 645
(二)成浆率的计算 646
(三)改制浆成浆率的计算 646
(四)每吨纸浆消耗碱量的计算 646
(五)蒸煮器利用系数的计算 647
(六)磨木机利用系数的计算 647
第二节造纸生产过程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 648
一、打浆过程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648
(一)液体浆打浆收入细浆量的计算 648
(二)损纸打浆收入损纸浆量的计算 648
(三)打浆流失率的计算 649
二、抄纸过程的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 649
(一)抄造率的计算 649
(二)抄造损纸率的计算 649
(三)填料留着率的计算 650
(四)造纸纤维收获率的计算 650
(五)造纸纤维流失率的计算 651
(六)造纸网有效面积利用系数的计算 652
(七)造纸网总面积利用系数的计算 653
三、完成部分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653
(一)成纸率的计算 653
(二)完成损纸率的计算 653
(三)成品率的计算 654
(四)合格率的计算 654
(五)一等品率的计算 655
(六)出口品率的计算 655
(七)总成品率的计算 655
(八)平均定量公差率的计算 656
第三节酸法蒸煮液及漂液制备的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 656
一、亚硫酸原液(原酸)制备的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 656
(一)原酸产量的计算 656
(二)硫收获率的计算 657
(三)硫损失率的计算 657
(四)氧化镁收获率的计算 658
(五)碳酸钙收获率的计算 658
(六)二氧化硫回收率的计算 658
二、漂液制备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658
(一)氯提取率的计算 658
(二)平均灰比的计算 659
第四节碱回收过程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659
一、每吨粗浆黑液回收量的计算 659
二、提取(洗浆)碱损失率的计算 659
三、黑液提取率的计算 660
(一)以测定本期蒸煮和洗涤工段碱流失量为基准的计算 660
(二)以总碱为基准的计算 660
(三)以黑液固形物为基准的计算 662
四、蒸发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664
(一)蒸发碱损失率的计算 664
(二)某效平均蒸发强度计算 664
(三)蒸发经济效率的计算 664
(四)蒸发装置热效率计算 664
五、燃烧工段碱损失率的计算 665
(一)不补充芒硝的计算方法 665
(二)硫酸盐法的计算 665
六、苛化碱损失率的计算 665
七、碱回收总损失率的计算 666
八、碱回收率的计算 666
(一)根据每吨浆的碱损失、以总碱为基准计算 666
(二)以可滴定碱为基准计算 666
(三)将活性碱转换成总碱的计算 667
九、碱自给率的计算 669
十、芒硝还原率的计算 670
十一、苛化度的计算 670
十二、硫回收率的计算 670
第五节能源利用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670
一、企业能源利用率的计算 670
(一)企业能源利用率的定义式 670
(二)企业能源利用率的计算 672
(三)全厂余热资源率的计算 672
二、产品能耗量计算 672
三、产品综合能耗计算 673
四、单位产品产值综合能耗量计算 673
第二章制浆造纸厂财务及经营管理计算 674
第一节工业产值的计算 674
一、工业总产值的计算 674
二、工业商品产值的计算 674
三、工业销售产值的计算 675
四、工业净产值的计算 675
五、工业物质消耗价值的计算 675
六、工业增加值的计算 676
第二节工业劳动生产率的计算 676
一、工人劳动生产率的计算 676
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计算 677
三、按总产值计算劳动生产率 677
四、按净产值计算劳动生产率 677
第三节制浆造纸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 678
一、工业企业的成本项目 678
二、工业企业的成本项目计算 678
(一)原材料的成本计算 678
(二)工资的计算 679
(三)车问经费的计算 681
(四)企业管理费的计算 682
(五)工业产品成本计算实例 683
第四节制浆造纸工业综合经济效益计算 684
一、成本产值率的计算 684
(一)成本总产值率的计算 684
(二)成本增加值率的计算 684
(三)成本净产值率的计算 684
二、成本销售产值率的计算 685
三、成本利税率的计算 685
四、成本利润率的计算 685
五、资金产值率的计算 686
六、资金销售产值率的计算 686
七、资金利润率的计算 686
八、劳动生产率的计算 686
九、主要原材料生产率的计算 687
十、固定资金产值率的计算 687
十一、流动资金产值率的计算 687
第五节造纸企业经营状态分析计算 687
一、临界产量的计算 688
二、产量在临界点上下对于效益的影响计算 689
三、最低年产量的分析计算 689
四、月、年经济效益的预测计算 690
(一)月经济效益的预测计算 690
(二)年经济效益计算 690
五、销售价格变动预测计算 690
六、预测可变成本费用与总成本费用的变动 691
(一)可变成本费用预测计算 691
(二)总成本费用预测计算 691
七、经营安全系数的计算 692
第六篇制浆造纸工业的污染与环境保护的计算 695
第一章环境统计的计算方法 695
第一节实测法的计算 695
一、“三废”中某污染物绝对排放量的计算 695
二、某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实例 696
第二节物料衡算法 696
一、总量法 696
二、定额法 697
第三节经验计算法 700
第四节环境统计主要指标计算 700
一、废水的统计指标计算 700
(一)污染物纯重量的计算 700
(二)工业废水处理率的计算 701
(三)工业重复用水率的计算 701
(四)污染处理设施运行率 701
(五)污染物去除量计算 702
二、废气的统计指标计算 702
(一)污染物纯量的计算 702
(二)工业粉尘产生量计算&( 702
(三)工业粉尘回收率计算 702
三、固体废物统计指标计算 702
(一)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计算 702
(二)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计算 703
(三)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计算 703
(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计算 703
四、制浆造纸工业污染物排放系数 703
第二章废气的污染及防治计算 705
第一节废气净化除尘效率的计算 706
一、含尘废气的除尘效率计算 706
(一)单级除尘器除尘效率的计算 706
(二)除尘系统总效率的计算 706
二、有效气体净化效率的计算 706
第二节燃料燃烧理论空气需要量及废气排放量的计算 707
一、理论空气量的计算 707
(一)固体燃料理论空气量的计算 707
(二)液体燃料理论空气量计算 708
(三)气体燃料理论空气量计算 708
(四)小型锅炉的理论空气量计算 708
二、烟气量的计算 709
(一)固体燃料烟气量的计算 709
(二)液体燃料烟气量的计算 710
(三)气体燃料烟气量的计算 710
三、烟气总量的计算 710
第三节废气中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712
一、二氧化硫排放量的计算 712
(一)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量的计算 712
(二)燃油产生二氧化硫计算 712
二、烟煤烟尘量的计算 712
(一)有测试条件或测试数据时的计算 712
(二)无测试条件和数据时的计算 713
三、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的计算 714
四、燃料燃烧产生一氧化碳量的计算 715
第四节燃料的燃烧计算 715
一、重油的燃烧计算 715
(一)重油燃烧所需空气量的计算 715
(二)重油燃烧排气量的计算 716
(三)重油燃烧发热量的计算 717
(四)锅炉的蒸发倍数计算 717
(五)燃油锅炉排出SO2的计算 717
(六)燃油锅炉计算实例 717
二、煤的燃烧计算 719
(一)粉煤燃烧总灰分量的计算 719
(二)灰渣排放量的计算 719
第五节烟尘的大气扩散计算 720
一、烟气上升高度计算 720
(一)理论计算 720
(二)实用计算 721
二、烟气的扩散计算 721
(一)在任一点处的污染物浓度计算 721
(二)地面上的烟气浓度的分布计算 721
(三)地面上的最大浓度计算 722
(四)最大浓度产生点的计算 722
(五)实用扩散计算公式 722
第六节烟囱的计算 723
一、烟囱的引风力的计算 723
二、硫的氧化物的允许排放量计算 723
三、地面上SO2最大浓度计算 723
四、烟囱的直径计算 723
第七节锅炉的污染与防治计算 724
一、地面有害物质一次最大浓度计算 724
二、旋风除尘器除尘极限粒径的计算 725
三、文丘里洗涤器的最佳水滴直径计算 725
四、袋式过滤器振动式清灰装置的过滤速度计算 725
五、水力除灰灰渣沟道的计算 725
(一)水在明沟中的速度计算 725
(二)灰渣浆的流量计算 726
第八节干式催化还原法脱硝催化剂用量计算 726
第三章废水的污染及防治计算 727
第一节企业用水量的计算 728
一、用水总量的计算 728
二、新鲜用水量的计算 728
三、循环用水量的计算 728
第二节废水排放量及污染物排放量的测算 730
一、废水排放量的测量 730
(一)实测法 730
(二)水衡算法 730
(三)经验计算法 730
二、废水流量的测算 730
(一)容量法 730
(二)流速仪法 731
(三)浮标法 731
(四)三角薄壁堰法 731
三、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 732
(一)实测法 732
(二)系数计算法 732
第三节废水中悬浮物的去除计算 733
一、筛滤分离条状格栅的压头损失计算 733
二、沉淀分离的计算 734
(一)悬浮物浓度较低时的沉降速度计算 734
(二)浓缩池面积的理论计算 734
三、上浮分离的计算 734
(一)悬浮颗粒上浮速度的理论计算 734
(二)悬浮物颗粒上浮所需的长度计算 735
(三)空气的溶解分压计算 735
第四节废液中的BOD的去除计算 736
一、活性污泥法去除BOD的计算 736
(一)BOD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 736
(二)有机物的氧化及菌体的氧化计算 736
(三)活性污泥法反应机理表达式 737
(四)污泥增长的机理表达式 737
(五)去除的BOD与耗氧量的关系 738
(六)微生物的营养成分计算 738
(七)BOD污泥负荷的计算 739
(八)BOD负荷与BOD去除率的关系 739
(九)BOD容积负荷的计算 740
(十)BOD容积负荷Lv与污泥负荷Lw的关系 740
(十一)污泥体积指数S VI的计算 740
(十二)活性污泥运行中需满足的条件计算 740
(十三)曝气池内的氧转移平衡计算 741
(十四)曝气池允许的极限耗氧速度计算 741
(十五)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的计算及实例 741
二、生物过滤法去除BOD的计算&( 744
(一)水力负荷与废水停留时间计算 744
(二)BOD去除率与平均停留时问的关系 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