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国际刑法的历史演进脉络 1
1.1 萌芽期:以海盗罪和战争罪为肇始 1
1.2 前期实践: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审判 3
1.3 诞生: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5
1.4 低迷期:国际刑事审判活动的缺失 8
1.5 复兴:联合国特设国际刑事法庭的建立 10
1.5.1 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 10
1.5.2 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 13
1.5.3 两个联合国特设国际刑事法庭的意义 16
1.6 里程碑:《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通过 17
1.6.1 “起步”期(1947年—1949年) 18
1.6.2 两个机构双轨并行的起草期(1950年—1954年) 18
1.6.3 被“捆绑”的搁置期(1955年—1989年):“冷战”下的必然 20
1.6.4 被“拾起”的时期(1989年—1994年):国际法委员会的三个稿本 21
1.6.5 “冲刺”期(1994年—1998年):两个特别委员会的工作 23
1.6.6 “撞线”期(1998年6月—7月):罗马外交会议 25
第2章 国际刑法的渊源和特征 28
2.1 国际刑法的渊源 28
2.1.1 递进式法律渊源的底蕴考察: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28
2.1.2 有约束力的国际刑法渊源 33
2.1.3 说服力意义上的国际刑法渊源 38
2.2 国际刑法的特征 39
2.2.1 国际法与国内刑事法的集结性 40
2.2.2 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一体化 41
2.2.3 调整国际刑事法律关系 44
2.3 国际刑法的价值取向 47
第3章 国际刑法的体系性位置 50
3.1 共识的立场:国际刑法的客观存在性 50
3.2 附属说:“门户”之争 51
3.2.1 国际法学者:国际刑法是国际法的一个分支 52
3.2.2 刑法学者:国际刑法是国内刑法的组成部分 53
3.3 独立说:“分家”主张 53
3.4 现实的选择:少争“门户”,多谈“整合” 54
第4章 国际刑法的一般原则 58
4.1 合法性(罪刑法定)原则 58
4.1.1 合法性原则概述 58
4.1.2 国际刑法中合法性原则的产生和确立 60
4.1.3 国际刑法中合法性原则的特性分析 67
4.2 个人刑事责任原则 72
4.2.1 个人刑事责任原则在国际刑法中的发展进程 72
4.2.2 自然人在国际刑法中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形 76
4.2.3 法人刑事责任在国际刑法的实践与舍弃 81
4.3 官方身份不免责原则 84
4.3.1 官方身份不免责原则的确立和意义 85
4.3.2 官方身份不免责原则的国际审判实践 88
4.4 上级责任原则 91
4.4.1 上级责任原则的内涵和确立 91
4.4.2 上级责任原则的国际审判实践 96
4.4.3 上级责任的成立条件 99
4.5 执行命令不免责原则 105
4.5.1 绝对责任的表现:《纽伦堡宪章》模式 105
4.5.2 有条件的绝对责任:《罗马规约》的妥协规定 108
第5章 国际刑事责任的实现与排除 111
5.1 刑罚:国际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 111
5.1.1 《纽伦堡宪章》的刑罚规定 112
5.1.2 前南和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的刑罚适用 112
5.1.3 《罗马规约》的刑罚模式选择 114
5.2 国际刑事责任的排除事由 117
5.2.1 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117
5.2.2 醉态 119
5.2.3 自我防卫 120
5.2.4 被胁迫 122
5.2.5 事实错误或法律错误 124
第6章 国际犯罪概述 127
6.1 国际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127
6.1.1 定义扫描:界定国际犯罪概念的范式 127
6.1.2 综述:国际犯罪的特征 129
6.2 国际犯罪的类型学划分 130
6.2.1 分类对象的选取:国际犯罪的范围之争 130
6.2.2 基态的厘清:划分国际犯罪的标准以及组合类别 132
6.3 国际核心罪行:国际刑事法院管辖的罪行 135
6.3.1 国际核心罪行的妥协性筛定 135
6.3.2 题域的界分:国际核心罪行与国际犯罪之关系 137
第7章 灭绝种族罪 139
7.1 灭绝种族罪的国际立法进程 139
7.1.1 语义阐释和源起 139
7.1.2 蓝本:《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 140
7.1.3 再现:前南和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规约 142
7.1.4 争议中的沿袭:《罗马规约》 142
7.2 里程碑式的国际审判:阿卡耶苏案 144
7.2.1 案件概览 145
7.2.2 界定:受保护团体 146
7.2.3 诠释:客观和主观构成要素 147
7.3 灭绝种族罪的构成要件 149
7.3.1 犯罪对象:四类特定的受保护团体 149
7.3.2 危害行为:五种类型 151
7.3.3 危害心理:特殊故意 153
第8章 危害人类罪 156
8.1 惩治危害人类罪的历史脉络 156
8.1.1 追溯危害人类罪 156
8.1.2 审判先河:纽伦堡和东京审判 157
8.1.3 承袭和发展:前南和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规约 159
8.1.4 争议中的继续拓展:《罗马规约》 160
8.2 危害人类罪的一般构成要件 163
8.2.1 攻击对象:任何平民人口 163
8.2.2 攻击:与政策的关联性 164
8.2.3 攻击的选择性要件:广泛性或者有系统性 165
8.2.4 心理要件:明知攻击行为的广泛背景 167
8.3 危害人类罪的行为态样 167
8.3.1 谋杀 168
8.3.2 灭绝 168
8.3.3 奴役 170
8.3.4 驱逐出境或强行迁移人口 171
8.3.5 监禁或以其他方式严重剥夺人身自由 172
8.3.6 酷刑 173
8.3.7 性暴力行为 174
8.3.8 迫害 177
8.3.9 强迫人员失踪 178
8.3.10 种族隔离罪 180
8.3.11 其他不人道行为 182
第9章 战争罪 184
9.1 惩治战争罪的国际历程 184
9.1.1 国际法中惩治战争罪的法律体系 184
9.1.2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惩治战争罪的实践 186
9.1.3 适用和突破:前南和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 187
9.1.4 《罗马规约》关于战争罪的繁缛规定 188
9.2 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战争罪形态(一) 192
9.2.1 故意杀害 193
9.2.2 酷刑、不人道待遇和生物学实验 193
9.2.3 故意造成重大痛苦 195
9.2.4 破坏和侵占财产 196
9.2.5 强迫在敌方部队中服役 196
9.2.6 剥夺公允审判的权利 197
9.2.7 非法驱逐出境、迁徙或非法禁闭 197
9.2.8 劫持人质 198
9.3 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战争罪形态(二) 199
9.3.1 指令攻击平民 200
9.3.2 指令攻击民用物体 200
9.3.3 指令攻击与人道主义援助或维持和平行动有关的人员和物体 201
9.3.4 攻击造成过分的附带伤亡或破坏 201
9.3.5 攻击不设防地方 202
9.3.6 杀伤失去战斗力的人员 203
9.3.7 不当使用旗帜、制服或特殊标志 203
9.3.8 驱逐或迁移平民人口 204
9.3.9 指令攻击受保护物体 205
9.3.10 残伤肢体、非法医学或科学实验 206
9.3.11 背信弃义的杀伤 206
9.3.12 宣告决不纳降 208
9.3.13 摧毁或没收敌方财产 208
9.3.14 剥夺敌方国民的权利和诉讼权 208
9.3.15 强迫参加军事行动 209
9.3.16 抢劫城镇或地方 209
9.3.17 使用毒物或有毒武器 210
9.3.18 使用违禁气体、液体、物质或器件 210
9.3.19 使用违禁子弹 210
9.3.20 使用其他违禁的武器、射弹、装备或战争方法 211
9.3.21 损害个人尊严 212
9.3.22 性暴力 212
9.3.23 利用被保护人作为掩护 213
9.3.24 指令攻击使用《日内瓦公约》所订特殊标志的物体和人员 214
9.3.25 以断绝粮食作为战争方法 215
9.3.26 征募或利用儿童 215
9.4 非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战争罪形态(一) 216
9.4.1 对生命与人身施以暴力 217
9.4.2 损害个人尊严 218
9.4.3 劫持人质 218
9.4.4 未经正当程序径行判刑或处决 218
9.5 非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战争罪形态(二) 219
9.5.1 指令攻击平民 220
9.5.2 指令攻击使用《日内瓦公约》所订特殊标志的物体或人员 220
9.5.3 指令攻击与人道主义援助或维持和平行动有关的人员或物体 220
9.5.4 指令攻击受保护物体 220
9.5.5 抢劫城镇或地方 221
9.5.6 性暴力 221
9.5.7 征募或利用儿童 221
9.5.8 下令迁移平民 222
9.5.9 背信弃义的杀伤 222
9.5.10 宣告决不纳降 223
9.5.11 残伤肢体、非法医学或科学实验 223
9.5.12 摧毁或没收敌方财产 223
参考文献 225
附录1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 231
附录2 犯罪要件 277
索引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