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张平 1
第一辑 观察 3
文学评奖的功与过 3
“专业作家体制”面面观 14
“文坛”不等于“市场” 29
文学批评的“三分天下”及内在缺失 34
扶植底层作者的深层意义 38
文学期刊忧思录 43
少一点门户之见 52
京城的“躁气” 58
是学术平台,还是“私家花园”? 64
语文教学中的“技术”与“艺术” 71
职称之痛 77
且说“国家级论文” 83
“读经热”的冷思考 88
警惕时尚读物 93
短论三则 99
第二辑 反思 107
好看:一个“危险”的小说标准 107
文学:距离底层民众有多远 112
精神世界贫乏的乡村小说作家 121
人物退隐的九十年代小说 125
文学的立场 132
走过世纪的文学 137
大师还没有现身 147
仰望鲁迅的“理想” 151
赵树理的文学理想与“新农村”理想 156
第三辑 探索 165
要“现代性” 更要“民族性” 165
聚焦新的农民形象 174
打破文学与农民之间的“坚冰” 184
当乡村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195
重树好小说的标尺 201
重塑文学的独立品格 212
关于青年作家创作个性的随想 216
地域文化与文学的流变 224
打造自己的评论文体 236
第四辑 对话 247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小说 247
文学评论:版图的扩张和精神的涣散 263
三十年文学思辨录 283
透视文学评论界的潜规则 305
“后赵树理写作”现象瞩目 322
把短篇小说的写作进行到底 332
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写作能力 345
后记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