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改造国民性”:世纪初的主潮 1
第一节 “新民说”:世纪启蒙的发轫 1
一、梁启超:“两头不到岸”的思想之舟 2
二、“国民性”:“公德”与“私德”的交战 3
三、“自由”与“权利”的歧义 9
第二节 《新青年》:世纪的风流 12
一、陈独秀:由民主而自由的历程 12
二、“新青年”:被唤醒的雄狮 15
三、“个人”与“社会”的砝码 21
第三节 鲁迅:永远的“国民性” 27
一、“精神界之战士” 27
二、阿Q:“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30
三、“思想自由”与“民众合力”的吊诡 35
第四节 现实关怀·社会关怀·人生关怀 39
一、着眼点:同立于思想晕轮的圆心 40
二、兴奋点:“同唱一首歌” 43
三、归宿点:来自不同终端的关怀 45
第二章 自由主义三代人 52
第一节 “自由”:“群己权界论” 52
一、严复:激活于英伦 52
二、自由:“群”与“己”的摇摆 56
三、两种自由的涵盖 63
第二节 “自由”:“健全的个人主义” 67
一、沐浴在“美雨”中 67
二、胡适:内倾的自由观 72
三、永恒的价值资源 79
第三节 “自由”:“高度的自由” 85
一、“五四的儿子” 85
二、殷海光:“自由与民主”的辨析 90
三、“高度自由”的精神 95
第四节 自由:并不一致的代价 101
一、“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101
二、自由的基线 103
三、“自由”的歧路 110
四、“自由”的结语 116
第三章 激进意义下的精神类型 118
第一节 “恨铁不成钢” 118
一、“世家子弟之桀骜者” 118
二、谭嗣同:诗意浪漫的“激进” 121
三、两难:殉道者的悲患与乐观 128
第二节 学问家与革命家 132
一、双重角色的扮演者 132
二、章炳麟:“用国粹激动种姓” 135
三、“依自不依他” 140
第三节 深情的历史选择 145
一、书生革命家的情怀 146
二、李大钊:“调和”的价值意义 149
三、“一力之独行” 153
第四节 拒绝平庸:对激进主义检讨的再检讨 161
一、“自我”膨胀:另一种意义上的“精神胜利法” 161
二、“个性”消泯:以“心”入世的乌托邦 166
三、“心不从心”:另一种逃避 170
第四章 保守主义:另一种文化资源 174
第一节 拯救与逍遥:文化功夫释义 174
一、“文化怪杰” 175
二、辜鸿铭:“富于想象的理性” 177
三、“守”出真性情 181
第二节 “整合”:面对“迷乱之现代人心” 184
一、“东方之子” 184
二、杜亚泉:无法化约的“保守” 186
三、“统整”:来自世纪末的初步评价 190
第三节 吊诡:在“可爱”与“可信”之间 194
一、孤独的哲人 194
二、王国维:“科学”与“人文”紧张的典型个案 195
三、“死”的意义拷问 202
第四节 守成:中心与边缘的涂改 206
一、“尴尬”的启示 206
二、差异:在谐和的同唱里 207
三、相对于“激进”的评价 211
第五章 “新儒学”:世纪末的复出 214
第一节 定位:在文化三路向之间 214
一、“新儒家”第一人 214
二、梁漱溟:“文化三路向”之说 216
三、“中国文化要义” 220
第二节 “文化更新”:“以人文精神为中心” 225
一、海外新儒家第一人 225
二、钱穆:“人生三路向” 227
三、“历史”视野下的“特殊精神” 231
第三节 “三统”并建之路向 235
一、孤傲的后来者 235
二、牟宗三:“离教”与“圆教” 237
三、“三统”:道德理想的深层言说 241
第四节 “新儒家”:化解紧张之后的紧张 244
一、“返本”:一个基本信念的确立 244
二、“开新”:体系内部的紧张 246
三、文化及其承诺 247
结语 在憧憬中感念苦旅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