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气污染与油品损耗 1
1.1 工业废气污染及治理现状 1
1.1.1 工业废气的含义及分类 1
1.1.2 大气污染的含义及分类 1
1.1.3 大气污染物的含义及分类 2
1.1.4 大气污染源 3
1.1.5 工业废气的污染危害 4
1.1.6 我国工业废气污染治理现状 4
1.2 油品损耗及其表现方式 5
1.2.1 油品、挥发性有机物、烃、油气概念的描述 5
1.2.2 油品损耗 5
1.2.3 油品损耗具体表现方式 6
1.3 油品蒸发损耗的危害性 9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法律法规 13
第2章 质量传递基础 18
2.1 概述 18
2.1.1 质量传递 18
2.1.2 相组成的表示法 19
2.2 分子传质 22
2.2.1 扩散研究简介 22
2.2.2 费克定律 23
2.3 一维稳定分子扩散 25
2.3.1 通过恒定截面积的等摩尔反向扩散 25
2.3.2 通过恒定截面积的单向扩散 27
2.3.3 通过变截面的单向扩散 30
2.4 非稳定分子扩散 31
2.5 分子扩散系数 33
2.5.1 气体中的扩散系数 33
2.5.2 液体中的扩散系数 37
2.5.3 固体中的扩散系数 38
2.5.4 扩散系数及其因变量的比较 39
2.6 对流传质 40
2.6.1 对流传质系数及相关重要准数 40
2.6.2 对流传质系数的关联式 43
第3章 油品蒸发损耗机理 47
3.1 油品蒸发损耗的发生过程 47
3.1.1 油品汽化 47
3.1.2 气相中油气的传质 54
3.2 地面油罐内的温度分布 56
3.3 油罐内的油气浓度分布 59
3.4 储罐蒸发损耗的影响因素 63
3.5 油品蒸发损耗的类型 65
第4章 油品蒸发损耗计算 70
4.1 固定顶罐“小呼吸”蒸发损耗 70
4.1.1 瓦廖夫斯基-契尔尼金公式 70
4.1.2 API理论公式 75
4.1.3 API经验公式 78
4.1.4 美国环保局经验公式 80
4.1.5 日本资源能源厅公式 80
4.2 固定顶罐“大呼吸”蒸发损耗 80
4.2.1 瓦廖夫斯基-契尔尼金公式 80
4.2.2 API公式 82
4.2.3 美国环保局公式 82
4.2.4 日本资源能源厅公式 82
4.3 浮顶油罐蒸发损耗 82
4.3.1 静止储存损耗 82
4.3.2 发油损耗 87
4.4 车船装卸损耗 88
4.5 API损耗计算新公式介绍 92
4.5.1 固定顶罐蒸发损耗计算公式 92
4.5.2 浮顶罐蒸发损耗计算公式 96
4.5.3 可变气体空间罐装油蒸发损耗计算公式 106
4.5.4 压力罐蒸发损耗概述 106
4.6 非稳态油气蒸发排放的数值分析 107
4.6.1 数学模型的建立 107
4.6.2 油品蒸发与损耗量的确定 110
4.6.3 计算所用参数的确定 111
4.6.4 数学模型应用实例 112
4.6.5 不同操作条件下油品蒸发损耗率计算式的修正 114
4.7 油品蒸发损耗评价软件简介 115
第5章 油品蒸发损耗的测定 117
5.1 数量法测量 117
5.1.1 量油法 117
5.1.2 测气法 117
5.1.3 体积-浓度法 120
5.2 物性法测量 120
5.2.1 比样法 120
5.2.2 蒸气压法 122
5.3 色谱测试技术及其应用 124
5.3.1 色谱法及其分类 124
5.3.2 色谱分析的基本概念 125
5.3.3 色谱分析方法 128
5.3.4 气相色谱法 129
5.3.5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实例 134
第6章 控制油品蒸发损耗的措施 137
6.1 控制油品蒸发损耗的基本方法 137
6.2 油品蒸发排放的抑制措施 137
6.2.1 降低油罐内温差 138
6.2.2 提高油罐承压能力 140
6.2.3 消除油面上的气体空间 142
6.2.4 使用具有可变气体空间的油罐 144
6.2.5 设置呼吸阀挡板 146
6.3 油品蒸发排放气的销毁处理技术 146
6.4 油库油气收集及回收技术 152
6.4.1 油气集气网络系统 152
6.4.2 油气分离回收处理要求及基本模式 160
6.4.3 油气回收效率的评定 161
6.4.4 油气回收设备选择方案 163
6.5 加油站油气收集及回收系统 163
6.5.1 加油站油气排放和油气回收的特点 163
6.5.2 国内加油站的油气排放治理现状 164
6.5.3 加油站加油时的气液比 165
6.5.4 加油站油气排放治理方案 165
6.5.5 加油站油气扩散与回收效果的数值分析 167
6.6 实施油气回收时需要了解的基本资料 172
6.7 控制油品蒸发损耗的管理措施 174
第7章 吸收法油气回收技术及工程应用 176
7.1 概述 176
7.2 吸收剂 178
7.3 吸收过程相平衡基础 180
7.3.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181
7.3.2 亨利定律 181
7.3.3 有机液体蒸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183
7.3.4 碳氢化合物在有机物中的溶解度 184
7.3.5 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 184
7.4 吸收过程模型及传质速率方程 187
7.4.1 双膜模型在吸收中的应用 187
7.4.2 传质速率方程 188
7.4.3 界面浓度的求取 189
7.4.4 传质阻力分析 190
7.5 吸收(或解吸)塔计算 191
7.5.1 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 191
7.5.2 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193
7.5.3 低浓度气体吸收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194
7.5.4 填料塔的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分析 201
7.5.5 高浓度气体吸收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205
7.5.6 塔板数 208
7.5.7 多组分气体吸收 210
7.5.8 解吸(脱吸) 213
7.6 填料塔的设计 214
7.6.1 填料塔的结构 214
7.6.2 填料吸收塔设计方案的确定 214
7.6.3 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216
7.6.4 填料塔工艺尺寸的计算 218
7.6.5 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225
7.6.6 填料塔内件的类型与设计 226
7.7 油气吸收回收方法及工程应用 229
7.7.1 油气吸收回收方法 229
7.7.2 油气吸收回收装置 230
7.7.3 油气吸收回收技术的应用实例 232
第8章 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及工程应用 242
8.1 概述 242
8.1.1 研究进展简介 242
8.1.2 吸附作用 243
8.1.3 吸附类型 243
8.1.4 吸附分离的应用 244
8.2 吸附剂 244
8.2.1 吸附剂的要求 244
8.2.2 常用的吸附剂 245
8.3 吸附平衡及吸附速率 254
8.3.1 吸附平衡及吸附等温线 254
8.3.2 吸附速率 258
8.3.3 变压吸附法 259
8.4 固定床吸附器结构及设计 261
8.4.1 吸附 261
8.4.2 固定床吸附器的分类与结构特征 262
8.4.3 固定床吸附器的设计计算 265
8.4.4 几种在废气治理中使用的吸附器简介 274
8.5 吸附剂的脱附再生 277
8.5.1 升温脱附 277
8.5.2 降压脱附 280
8.5.3 置换脱附 281
8.5.4 吹扫脱附 281
8.5.5 溶剂萃取脱附 281
8.5.6 超临界流体脱附 281
8.5.7 化学转化脱附(或氧化脱附) 282
8.6 吸附影响因素与吸附剂劣化及更换 283
8.6.1 影响吸附的因素 283
8.6.2 吸附剂的劣化 283
8.6.3 吸附剂更换 287
8.7 活性炭着火爆炸事故及其危险性评价 287
8.7.1 概述 287
8.7.2 活性炭着火爆炸事故 288
8.7.3 活性炭着火危险性的评价 290
8.8 油气吸附回收方法及工程应用 295
8.8.1 活性炭吸附高浓度油气混合气的实验测定 295
8.8.2 基于吸收和吸附集成工艺的油气回收技术及其应用 301
8.8.3 纯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的应用实例 303
第9章 冷凝法油气回收技术及工程应用 308
9.1 概述 308
9.2 制冷系统及制冷机理 308
9.2.1 制冷过程的相变 308
9.2.2 制冷系统及其制冷过程分析 309
9.2.3 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热力循环分析 314
9.3 油气冷凝分离的能耗分析 315
9.4 油气冷凝分离回收工艺介绍 320
9.4.1 一般冷凝回收工艺流程 320
9.4.2 深度冷凝回收工艺 321
9.5 冷凝法油气回收率影响因素分析 322
9.5.1 冷凝法油气回收模型的建立 322
9.5.2 进口油气参数的确定 324
9.5.3 冷凝温度对油气回收率的影响 325
9.5.4 进气条件对油气回收率的影响分析 325
9.6 冷凝回收工艺的优化 327
9.6.1 第二阶段冷凝温度的优化分析 327
9.6.2 第三阶段冷凝温度的灵敏度分析 328
9.7 基于冷凝和吸附集成工艺的油气回收技术 328
9.7.1 集成工艺的特点 329
9.7.2 冷凝段工艺的确定 329
9.7.3 低浓度油气吸附段的工艺研究 329
9.7.4 油气“冷凝+吸附”集成回收效果 329
9.8 油气冷凝回收设备结构及选择 331
9.8.1 油气冷凝回收设备的种类 331
9.8.2 表面冷凝器结构的选择 334
9.8.3 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结构介绍 336
9.8.4 表面冷凝器的传热计算 341
9.9 冷凝法油气回收技术的工程应用实例 346
9.9.1 冷凝法油气回收装置在加油站中的应用 346
9.9.2 冷凝法油气回收装置在油库中的应用 348
第10章 膜分离法油气回收技术及工程应用 351
10.1 概述 351
10.2 膜分离回收油气的理论基础 352
10.2.1 致密膜的分离机理 352
10.2.2 多孔膜的分离机理 353
10.2.3 油气膜分离机理 357
10.3 用于油气分离回收的膜材料种类 357
10.3.1 高分子膜 357
10.3.2 无机膜 360
10.3.3 利用分子模拟方法筛选油气分离膜材料 362
10.4 膜组件 364
10.4.1 高分子膜组件 365
10.4.2 无机膜组件 366
10.5 油气膜分离回收工艺及其工程应用实例 368
10.5.1 单纯膜分离工艺 369
10.5.2 压缩冷凝-膜分离工艺 369
10.5.3 吸收-膜分离工艺 370
10.5.4 冷凝-膜分离-吸附 370
10.5.5 膜-吸附分离工艺 371
第11章 HSE一体化管理体系 372
11.1 HSE一体化管理体系介绍 372
11.1.1 HSE管理体系简介 372
11.1.2 HSE管理体系标准 372
11.1.3 HSE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框架 373
11.1.4 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基本过程 374
11.2 环境保护政策及环境评价 378
11.2.1 行业环境保护政策 378
11.2.2 环境评价总论 379
11.2.3 环境质量评价 379
11.2.4 环境影响评价 381
11.3 石油储运安全管理 384
11.3.1 石油储运防毒技术 384
11.3.2 石油储运防火防爆技术 388
参考文献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