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造血器官和造血物质 1
第一节 造血器官 1
第二节 造血物质 3
第二章 血细胞的生成、破坏、调节和功能 6
第一节 红细胞 7
第二节 白细胞 10
一、粒细胞 10
二、单核细胞 13
三、淋巴细胞 14
第三节 血小板 16
第三章 止血、凝血和抗凝血系统 19
一、止血因素 19
二、凝血系统 21
三、抗凝系统 24
第四章 检查方法 27
第一节 造血组织穿刺和活检 27
一、骨髓穿刺 27
二、骨髓活组织检查 31
三、脾穿刺 32
四、淋巴结穿刺 34
五、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35
第二节 血细胞一般检查 35
一、红细胞 35
二、白细胞 37
三、血小板 39
第三节 血细胞化学染色 40
一、过氧化酶染色 40
二、脂类染色 41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41
四、酸性磷酸酶染色 41
五、酯酶染色 42
六、酸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42
七、糖原染色 43
八、核糖核酸染色 43
九、脱氧核糖核酸染色 43
十、铁染色 44
十一、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染色 44
第四节 染色体检查 45
第五节 特殊显微镜检查 52
一、相差显微镜检查 53
二、荧光显微镜检查 53
三、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56
四、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 63
第六节 出、凝血检查 68
一、止血和血小板功能检查 68
二、凝血机理检查 73
筛选试验 74
确诊试验 76
出血性疾病实验室诊断步骤 79
三、纤溶活性检查 80
四、抗凝物质检查 83
五、血栓弹力图 86
第七节 溶血性贫血检查 88
一、血液涂片观察 88
二、红细胞破坏增多检查 88
三、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检查 91
四、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血检查 91
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检查 92
六、免疫性溶血检查 92
七、血红蛋白病性溶血检查 94
八、常见红细胞酶缺陷性溶血检查 96
九、溶血性贫血实验室诊断步骤 99
第八节 免疫功能检查 99
一、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检查 99
二、细胞免疫功能检查 101
三、体液免疫功能检查 103
第九节 抗白细胞单克隆抗体和细胞免疫标记技术 104
一、单克隆抗体 104
二、细胞免疫标记技术 105
第十节 显微光度计和流式细胞计 109
第十一节 血型检查 111
一、红细胞血型 111
二、白细胞血型 114
三、血小板血型 117
四、血清血型 117
第十二节 放射性核素和X线检查 117
一、放射性核素检查 117
二、X线检查 123
第十三节 造血祖细胞培养 123
一、粒单系祖细胞培养 123
二、红系祖细胞培养 125
三、淋巴系祖细胞培养 126
四、巨核系祖细胞培养 126
五、多向祖细胞培养 128
六、骨髓成纤维祖细胞培养 129
第五章 治疗方法 131
第一节 药物治疗 131
一、化疗药物 131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140
三、止血药物 141
四、抗凝和溶栓治疗 145
抗凝治疗 145
溶栓治疗 148
第二节 成分输血疗法 150
一、红细胞输注 152
二、白细胞输注 152
三、血小板输注 153
四、凝血因子输注 154
五、血浆输注 154
第三节 换血疗法 155
第四节 放射治疗 157
一、深部放射线治疗 157
二、放射性核素32磷内照射 160
第五节 骨髓移植 160
第六节 胎肝单细胞悬液输注疗法 164
第七节 手术治疗 167
第六章 贫血 170
第一节 贫血概述 170
第二节 铁代谢异常性贫血 176
一、缺铁性贫血 178
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84
三、无或低转运铁蛋白血症 188
四、血色病 189
第三节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91
第四节 溶血性贫血 197
一、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和诊断治疗原则 197
二、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199
三、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202
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03
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207
六、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 211
丙酮酸激酶缺陷症 212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 213
七、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病 216
八、机械性损伤性溶血病 219
心脏性溶血性贫血 219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220
九、血红蛋白病 220
异常血红蛋白 221
地中海贫血 225
第五节 骨髓增生低下性贫血 228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228
二、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240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241
获得性急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241
获得性慢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243
三、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244
四、其他再生障碍性疾病 244
第六节 继发性贫血 245
一、失血性贫血 245
二、感染性贫血 246
三、肾脏疾病性贫血 247
四、消化系统疾病性贫血 248
五、恶性肿瘤性贫血 249
六、内分泌疾病性贫血 250
七、结缔组织病性贫血 250
八、铅中毒贫血 251
九、放射病性贫血 251
十、生理性贫血 252
第七章 红细胞增多症和其他红细胞疾病 253
第一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53
第二节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258
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258
二、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260
第三节 血卟啉病 260
一、红细胞生成性尿卟啉病 262
二、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263
三、急性间歇性卟啉病 263
四、混合性卟啉病 265
五、迟发性皮肤卟啉病 265
六、遗传性粪卟啉病 266
七、获得性卟啉症 266
第八章 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 267
第一节 白血病概述 267
第二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83
第三节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88
第四节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293
第五节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300
第六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302
第七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08
第八节 少见和特殊类型白血病 312
一、红白血病 312
二、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314
三、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症 314
四、组织嗜碱细胞白血病 315
五、绿色瘤 316
六、潜袭性白血病 316
七、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317
八、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317
九、巨核细胞白血病 318
十、浆细胞白血病 319
十一、多毛细胞白血病 320
十二、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322
十三、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 323
十四、组织肉瘤细胞白血病 324
十五、成人T细胞白血病 324
第九节 类白血病反应 325
第九章 淋巴瘤 330
第十章 浆细胞病 342
第一节 多发性骨髓瘤 344
第二节 局限性浆细胞瘤 351
第三节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52
第四节 重链病 353
第五节 意义未明的单株丙球蛋白增多症 354
第十一章 组织细胞疾病 355
第一节 代谢异常性脂质贮积症 356
一、高雪氏病 356
二、尼曼—匹克氏病 357
三、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 358
第二节 组织细胞增生症X 358
一、骨嗜酸性肉芽肿 359
二、勒—雪氏病 359
三、韩—薛—柯氏病 359
第三节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360
第四节 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362
第十二章 骨髓纤维化症 365
第一节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365
第二节 急性骨髓纤维化 368
第十三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70
第十四章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74
第十五章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功能异常 377
第一节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377
第二节 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 384
一、慢性肉芽肿病 386
二、Chediak-Higashi综合征 387
三、中性粒细胞肌动蛋白功能不良 387
四、髓过氧化物酶缺乏症 387
第十六章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389
第十七章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394
第一节 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 394
第二节 肉芽肿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396
第三节 药物变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396
第四节 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 397
第五节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 397
第六节 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397
第七节 其他疾病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398
第十八章 脾脏疾病 399
第一节 脾功能亢进 403
第二节 无脾和脾功能减退 405
第十九章 出血性疾病 407
第一节 血小板减少症 407
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07
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10
三、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411
四、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12
五、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 413
六、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 415
第二节 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 415
一、遗传性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 415
血小板粘附功能异常 415
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 416
血小板分泌功能异常 416
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 417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减退 417
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功能缺陷 419
获得性血小板功能亢进 419
第三节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420
第四节 血管性紫癜 422
一、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422
二、过敏性紫癜 423
三、非过敏性紫癜 424
第五节 凝血因子缺乏症 425
一、血友病 425
二、血管性假血友病 432
三、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437
四、凝血酶原、因子Ⅴ、Ⅶ、Ⅹ缺乏症 439
五、遗传性因子Ⅻ缺乏症 442
六、凝血因子ⅩⅢ缺乏症 442
第二十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