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重新反思“乌托邦” 1
一、何谓“乌托邦”? 2
二、“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12
三、“乌托邦”的精神根基:批判的形上学 18
四、“乌托邦”的现代性困境 26
第一章 西方传统社会的乌托邦观念及其特征 30
一、西方传统社会的乌托邦观念及其理论前提 30
1.本质先于存在 31
2.国家优于个人 37
二、西方传统社会的乌托邦观念的基本特征 45
1.张力:理想与现实、神性与人性 45
2.本真性:乌托邦的“不在场” 52
3.观念转换:由“空间”到“时间” 57
三、乌托邦观念的意义及其局限 67
第二章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社会乌托邦观念的批判与超越 75
一、由思辨哲学向实践哲学的根本转变 76
1.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 77
2.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85
3.实践本体论的确立 91
二、实践本体论的现代超越 103
1.实践本体论内含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103
2.实践本体论面临的双重挑战 106
三、乌托邦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理论视角的历史反思与批判 110
1.对历史终结论的理论回应 111
2.历史终结论的实质 119
第三章 乌托邦与现代性 125
一、乌托邦的意义在于重新审视现代性 125
二、启蒙的现代性话语 131
1.广义的“现代性”与狭义的“现代性” 131
2.工具理性主义 142
3.个人主义 154
三、现代性的展开及其哲学伦理学反思 169
1.以市场经济为参照系的现代性 170
2.政治理性化操作中的现代性 181
3.大众文化社会整合中的现代性 185
四、乌托邦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 190
第四章 超越现代性:乌托邦观念的批判性重建 202
一、为什么要重建一种乌托邦观念? 205
二、重建乌托邦观念的可能性及其内在限度 217
三、乌托邦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221
1.比较视域中的中西乌托邦观念 224
2.中国近代启蒙时期乌托邦观念之哲学探讨 229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乌托邦精神 238
结语:“永不在场”的乌托邦——历史与价值之间的张力 250
一、如何理解“历史”? 251
二、乌托邦与历史的总体性 257
参考文献 264
后记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