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从劳里·航柯主持北欧民俗学协会谈起 1
第一章 北欧民俗学研究的新取向(1972—1981) 3
一、北欧民俗学协会的新定位(1972年) 3
二、北欧民俗学协会的几项成果(1973年) 6
三、北欧民俗学传统的延续与来自新大陆的新气息(1974年) 14
四、欧洲民俗学的核心议题(1975年) 19
五、北欧民俗学学科体系的建构(1976年) 25
六、民众诗歌与民间医药的研究成果(1977年) 34
七、“交流”成为北欧民俗学的关键词(1978年) 41
八、北欧诸国的民俗及其民族国家的建构(1979年) 49
九、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与历史人类学(1980年) 64
十、传统研究的研究传统(1981年) 79
第二章 保护民俗(1982—1990) 95
一、叙述、认同与类型(1982年) 98
二、北欧民俗研究的新路径、新起点与新任务(1983年) 104
三、寻找民俗的意义(1984年) 117
四、《卡列瓦拉》研究150周年(1985年) 129
五、中芬三江联合考察(1986年) 137
六、“民俗保护”的国际协作与规划(1987年) 138
七、民俗与社会现实(1988年) 146
八、“民俗保护”意见的最终文本(1989年) 151
九、北欧民俗学协会的生存危机(1990年) 168
第三章 民俗学者的署期培训(1991—2010) 174
一、民俗过程:第1届民俗学者的暑期培训(1991年) 175
二、民间叙事与世界观(1992年) 189
三、民俗过程中的传统与革新:第2届民俗学者的暑期培训(1993年) 200
四、时间与空间中的界限(1994年) 214
五、传统与冲突的认同:第3届民俗学者的暑期培训(1995年) 220
六、北欧民俗学协会走向终结(1996年) 234
七、传统、地方性与多元文化的进程:第4届民俗学者的暑期培训(1997年) 245
八、认知与思维:北欧民俗学研究的新方向(1998年) 257
九、口头传统中的变异与文本化:第5届民俗学者的暑期培训(1999年) 264
十、回到“文本”:千禧年的民俗学反思(2000年) 273
十一、爱沙尼亚民俗研究的崛起(2001年) 281
十二、记忆、回忆与创造性:第6届民俗学者的暑期培训(2002—2003) 284
十三、历史与实践:当代民俗研究的多面性(2004年) 294
十四、民间叙事的理论与当代实践(2005年) 295
十五、全球化与传统的更新(2006年) 297
十六、口头诗歌与田野作业:第7届民俗学者的暑期培训(2007年) 300
十七、表征与传播:口头传统的文本化(2008年) 305
十八、不同的研究历史:国际民俗学的多元化走向(2009年) 308
十九、“新民俗学”之后:第8届民俗学者的暑期培训(2010年) 316
结语“文化研究”或“后民俗学” 321
译名对照表(人名、机构和组织名、期刊名) 323
参考书目 337
后记 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