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绪论 1
0.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0.2研究对象的界定 2
0.2.1关于居住空间的概念 2
0.2.2“城市新区”的界定 3
0.2.3城市新区居住空间 5
0.3研究思路 5
0.4篇章结构 7
1重要研究进展 8
1.1功能研究 8
1.1.1居住空间格局 8
1.1.2公共设施配套 11
1.1.3居住空间形态 13
1.1.4微观环境品质 14
1.2社会性研究 16
1.2.1居住空间分异 17
1.2.2社区发展与城市规划 22
1.3制度研究 25
1.3.1作为社会政策的住房制度 26
1.3.2.影响居住空间格局的制度和机制 28
本章小结 29
2国外城市居住空间扩展的历史实践与借鉴 31
2.1美国 31
2.1.1城市化进程与居住空间发展概述 31
2.1.2美国郊区居住空间发展的四个阶段 33
2.2英国 38
2.2.1城市化进程与居住空间发展概述 38
2.2.2英国居住空间扩展的四个阶段 39
2.3日本 44
2.3.1城市发展与相关政策概况 44
2.3.2新城居住空间发展的几个阶段 45
2.4新加坡 49
2.4.1城市发展与相关政策概况 49
2.4.2新城居住空间建设的几个阶段 50
2.5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新城建设对比分析与借鉴 55
2.5.1对比分析 55
2.5.2思考借鉴 57
本章小结 58
3国内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建设的历史演进—以南京为例 59
3.1以南京为例详解1980年代以来城市居住空间建设历程 59
3.1.1 1980年代—以老城建设为主,老城周边始有蔓延式发展;住区规划建设以实用为主 60
3.1.2 1990年代—老城建设持续增强,同时城市建设开始跳出老城、走向主城和都市圈;住区规划建设质量开始不断提高 61
3.1.3 2000年以来—实施“一疏散三集中”战略,重点建设“一城三区”;住区规划建设经历了从“普遍高档化”到“兼顾保障性住房”的过程 64
3.1.4总体趋势 69
3.2 1990年代以来城市新区与城市整体发展的关联性 70
3.2.1经济全球化下的城市产业 70
3.2.2城市化进程下的城市人口 71
3.2.3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调整 72
3.3推动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的综合因素 73
3.3.1制度因素 73
3.3.2经济因素 74
3.3.3技术因素 75
3.3.4居民择居因素 76
3.4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的阶段特征 76
3.4.1 1980—1990年起步阶段—老城周边蔓延式发展 76
3.4.2 1990—2000年初期发展—沿线+优势地段发展形态的呈现 77
3.4.3 2000—2005年迅速成长—外延轴向拓展趋势的凸显+集中的大型板块迅速成长 78
3.4.4 2005年—未来内涵型发展—多核组团式结构的强化+和谐居住空间的构建 79
本章小结 80
4成绩与问题: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建设实态评析—对功能和社会性的检讨 81
4.1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功能评析 81
4.1.1居住空间格局 81
4.1.2公共设施配套 85
4.1.3居住空间形态 90
4.1.4微观环境品质 92
4.2城市新区居住空间社会性评析 99
4.2.1新区社会空间结构总体发展走势 99
4.2.2对低收入者生存与就业支持的差异性 100
4.2.3四类值得关注的居住社会空间 101
4.3城市规划效用分析 114
4.3.1针对新区居住空间功能的城市规划效用 114
4.3.2针对新区居住空间社会性的城市规划效用 115
本章小结 116
5形势与挑战:转型期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 118
5.1转型期宏观背景下的新区发展形势分析 118
5.1.1转型期宏观背景 118
5.1.2新区发展形势分析 119
5.2转型期住房制度及政策环境 121
5.2.1住房政策发展的历史回溯 121
5.2.2房地产业的转型 122
5.2.3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转型 123
5.2.4相关政策的负面效应与解决可能 124
5.3转型期居住观 125
5.4制度环境影响下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126
5.5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的新挑战 127
本章小结 129
6规划应对之一—机制的优化和城市规划行动能力的拓展 131
6.1来自英国都市村庄项目的借鉴 131
6.1.1英国都市村庄规划概念发展概况 131
6.1.2都市村庄概念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 134
6.1.3都市村庄概念对我国居住空间规划的借鉴意义 134
6.2国内新区居住空间开发建设机制分析 135
6.2.1新区开发建设组织机制 135
6.2.2新区房地产开发推动机制 138
6.2.3新区居住空间建设规划机制 144
6.3城市规划行动能力的评价与拓展 147
6.3.1规划行动主体 148
6.3.2规划行动领域 149
6.3.3规划行动能力 150
6.3.4新区居住空间开发建设机制优化 150
本章小结 151
7规划应对之二—体系的完善与居住空间发展的多层次控制 152
7.1宏观层次的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发展策略 152
7.1.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居住空间体系 152
7.1.2基于动态指引和联动发展的城市新区居住空间发展地段建设战略与发展计划 154
7.2中观层次的城市新区居住空间规划与设计组织 159
7.2.1加强住区公共设施建设的规划适应性研究 159
7.2.2通过规划设计组织兼顾整体控制与特色生成 161
7.2.3通过动态跟踪研究适时调整发展策略 163
7.3微观层次的规划设计理念创新 164
7.3.1经营理念 164
7.3.2生态理念 165
7.3.3场所理念 167
7.3.4集约理念 170
本章小结 173
8规划应对之三—跨越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规划 174
8.1国外及香港相关实践的启示 174
8.1.1美国1930年代—1960年代公共住房计划 174
8.1.2法国巴黎郊区移民聚居区 175
8.1.3瑞典1990年代后期新住房政策 175
8.1.4美国1990年代以来社区驱动的可支付住宅建设 176
8.1.5香港天水围与沙田两个新市镇的对比 177
8.2完善保障性住房规划的制度建议 178
8.2.1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专项规划 179
8.2.2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的组织制度 180
8.2.3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实施的配合机制 180
8.3城市新区保障性住房规划—跨越多层次的规划 181
8.3.1规划目标及与规划各层次的关系 181
8.3.2总体层面—保障性住房建设量测算与选址研究 182
8.3.3中观层面—保障性住房布局规划 187
8.3.4微观层面—设计组织与针对性设计 189
本章小结 193
9规划应对之四—基于多维研究的物质空间形态规划 194
9.1邻里模式的相关评论 194
9.1.1邻里与邻里情结 194
9.1.2邻里情结批判 197
9.2规划理念和规划体系 198
9.2.1规划理念 198
9.2.2规划体系 199
9.3作为物质空间规划之基础的多维研究 200
9.3.1路网模式 200
9.3.2开发强度 202
9.3.3空间特色 203
9.3.4持续生长 205
9.3.5公共设施 206
本章小结 207
结语 208
参考文献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