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凡例 1
概述 3
第一篇 大事记 29
原始社会 29
夏 商 周 29
战国 秦 西汉 29
东汉 36
三国 西晋 45
东晋 十六国 45
北魏 北齐 北周 46
隋唐 54
元 58
明 61
清 67
中华民国 85
中华人民共和国 114
第二篇 建置 255
第一章 建置 行政区划 255
第一节 战国 秦汉 255
第二节 晋 南北朝 256
第三节 隋唐 256
第四节 元 257
第五节 明 258
第六节 清 258
第七节 中华民国 259
第八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260
第二章 区旗县概况 261
第一节 昆都仑区 261
第二节 青山区 262
第三节 东河区 263
第四节 郊区 265
第五节 石拐矿区 266
第六节 白云鄂博矿区 267
第七节 土默特右旗 269
第八节 固阳县 270
第三篇 自然环境 275
第一章 自然地理 275
第一节 地质和地貌 275
第二节 气候 285
第三节 水系 290
第四节 植被 295
第五节 土壤 299
第六节 自然环境演化与区域分异 303
第二章 自然资源 305
第一节 矿产资源 305
第二节 土地资源 315
第三节 水资源 319
第四节 气候资源 322
第五节 生物资源 326
第三章 自然灾害 332
第一节 气象灾害 332
第二节 地质灾害 335
第三节 水文灾害——凌汛 337
第四节 生物灾害 339
第五节 土壤灾害 340
第四篇 人口 345
第一章 人口源流 345
第一节 蒙古族 345
第二节 汉族 345
第三节 回族 346
第四节 其他少数民族 347
第二章 人口规模 349
第一节 总量 349
第二节 自然变动 353
第三节 迁移变动 358
第四节 流动 362
第三章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 364
第一节 分布状况及其变化 364
第二节 密度及变化 366
第三节 城镇化 367
第四节 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69
第四章 人口构成 371
第一节 民族构成 371
第二节 性别构成 373
第三节 年龄构成 375
第五章 劳动人口 381
第一节 劳动年龄人口 381
第二节 在业人口 383
第三节 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386
第四节 市镇待业人口 389
第六章 人口素质 391
第一节 身体素质 391
第二节 文化素质 396
第七章 婚姻与家庭 402
第一节 婚姻 402
第二节 家庭 408
第八章 人口控制 412
第一节 机构 412
第二节 政策演变与衔接 412
第三节 人口规划与计划生育 416
第四节 技术服务 418
第五节 计划生育成果 421
第五篇 人物 425
第一章 传略 425
吕布 425
高欢 426
侯景 428
阿勒坦汗 429
三娘子 431
云丹嘉措 434
文山 435
马升 437
高占年 437
郭鸿霖 439
王定圻 440
经权 441
李茂林 442
郭誉宏 444
玉禄 446
云亨 447
李裕智 448
云双羊 450
牛邦良 451
雅仁丕勒 452
满泰 453
云继先 455
张玉玺 456
刘个儿 457
云连生 459
段绳武 460
彭德大 462
任克定 463
曹诚斋 464
韩伍 466
巴增秀 468
刘深源 469
刘澍 470
孔庚 472
郭长青 473
孙斌 475
丁道衡 476
王靖国 478
鄂友三 479
李根车 481
体正 482
覃锡树 483
杨维 484
陈清濂 486
乔培玲 487
丁冠英 489
何作霖 490
刘允斌 491
刘锁蝉 493
王玉山 493
刘泽华 495
张维垣 496
范易 497
纪华 499
李海龙 500
王经雨 502
贾武 504
李质 505
孙冰水 507
荣祥 509
恒升 511
马时若 512
吴佑龙 512
郭韫 514
韩凤藻 515
白之炯 516
赵炽昌 519
宋硕甫 520
陆家羲 521
樊六 524
隆济 525
额尔敦布和 526
安恩达 527
钱问停 528
周同藻 529
苗树森 530
乔玉莲 532
巴文峻 533
林庆希 534
哈斯朝鲁 535
窦森瑜 536
梦帆 538
康子铮 538
第二章 烈士名录 541
第三章 老红军名录 546
第四章 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名录 548
第一节 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548
第二节 自治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550
第五章 包头市党政军政协主要领导名录 574
第一节 中共包头市委主要领导 574
第二节 市人大和市政府主要领导 575
第三节 包头市政协主要领导 576
第四节 包头军分区主要领导 577
第六章 中央和自治区直属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名录 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