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6
第一编 建置 36
第一章 境域沿革 36
第一节 境域 36
第二节 沿革 36
第二章 行政区划 37
第一节 区划演变 37
第二节 区镇概况 41
第二编 自然地理 45
第一章 地质 45
第一节 地层 45
第二节 岩石 46
第三节 构造 47
第二章 地貌 47
第一节 山地 48
第二节 丘陵 49
第三节 平原 49
第三章 气候 50
第一节 四季特征 51
第二节 日照 51
第三节 气温 51
第四节 降水 51
第五节 霜 52
第六节 风 52
第七节 灾害性天气 53
第四章 水文 54
第一节 地表水 54
第二节 地下水 55
第五章 土壤 55
第一节 成土母质及分布 55
第二节 土壤种类及分布 56
第六章 野生植物与动物 57
第一节 野生植物 57
第二节 野生动物 58
第七章 矿藏 58
第一节 煤炭 59
第二节 黑色金属 59
第三节 有色金属 59
第四节 非金属矿 60
附 自然灾害年表 61
第三编 人口 66
第一章 人口数量与分布 66
第一节 人口数量 66
第二节 人口分布 67
第二章 人口结构 68
第一节 性别结构 68
第二节 年龄结构 69
第三节 文化结构 69
第四节 职业结构 69
第五节 民族结构 70
第六节 姓氏结构 71
第三章 人口控制 72
第一节 宣传教育 72
第二节 节育措施 73
第四编 经济综述 76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76
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期生产关系 76
第二节 土地改革 7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 78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及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 80
第五节 经济体制改革 82
第二章 经济发展概况 84
第一节 规模 速度 水平 84
第二节 主要经济比例 86
第三章 人民生活 88
第一节 农村人民生活 88
第二节 城镇人民生活 89
第五篇 农业 91
第一章 农业结构 91
第一节 耕地利用结构 91
第二节 农业区域结构 92
第二章 水稻 92
第一节 面积与产量 92
第二节 稻田耕作制度 94
第三节 种子 95
第四节 农田建设 96
第五节 肥料施用 97
第六节 栽培技术 98
第七节 病虫防治 99
第三章 旱粮与经济作物 101
第一节 旱粮 101
第二节 经济作物 103
第四章 畜牧 106
第一节 养猪 106
第二节 养牛 107
第三节 养禽 108
第四节 养兔 108
附 养蜂 109
第五节 疫病防治 109
第五章 水产 110
第一节 鱼苗鱼种 110
第二节 成鱼 111
第三节 鱼病防治 113
第六章 农具农机 114
第一节 耕作机具 114
第二节 排灌机具 115
第三节 植保机具 116
第四节 收获机具 116
第五节 农机管理 116
第六编 林业 118
第一章 森林资源及分布 118
第一节 林地面积与蓄积量 118
第二节 林种与树种 120
第二章 造林育林 120
第一节 采种育苗 120
附 县苗圃 122
第二节 造林 122
第三节 育林 124
第三章 森林保护 125
第一节 森林防火 125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126
第四章 经营管理 127
第一节 山林权属 127
第二节 林政管理 128
第三节 林产品 130
第四节 竹木经营 130
第五章 油茶 131
第一节 面积与产量 131
第二节 培育管理 132
第三节 更新改造工程 133
第六章 林场 133
第一节 国营林场 133
第二节 乡村集体林场 134
第七编 水利 136
第一章 水利建设 137
第一节 山平塘 137
第二节 堰坝 137
第三节 水库 138
第四节 机电灌站 140
第五节 水轮泵站 140
第六节 喷灌 140
第二章 小水电建设 141
第一节 水能资源开发 141
第二节 水电工程建设 141
第三章 水利管理 143
第一节 管理体制 143
第二节 工程管理 144
第三节 灌溉管理 145
第四节 综合管理 145
第四章 水土流失与治理 146
第一节 水土流失 146
第二节 水土保持 147
第五章 重点水利工程 147
第一节 中型工程 147
第二节 小(一)型工程 150
第八编 工业 152
第一章 工业经济成份 155
第一节 国营工业 155
第二节 集体工业 156
第三节 私营个体工业 157
第二章 冶金工业 158
第一节 有色金属 158
第二节 黑色金属 160
第三章 能源工业 162
第一节 煤炭 162
第二节 电力 164
第四章 化学工业 168
第一节 化学肥料 168
第二节 化学农药 169
第三节 化工原料 169
第五章 机电工业 172
第一节 农用机械 172
第二节 电工器材 173
第六章 建材工业 174
第一节 建筑材料 174
第二节 非金属矿采选 176
第七章 轻纺工业 176
第一节 食品加工 176
第二节 造纸印刷 178
第三节 纺织缝纫 179
第四节 日用制品 180
第八章 工业管理 183
第一节 矿产资源开采管理 183
第二节 县属工业企业管理 184
第三节 乡镇工业企业管理 185
第九章 工业企业选介 185
第一节 中央省市属工业企业 185
第二节 县属工业企业 187
第三节 乡镇工业企业 189
第九编 交通 邮电 191
第一章 交通 191
第一节 交通建设 191
第二节 交通运输 197
第三节 交通管理 199
第二章 邮电 201
第一节 邮电机构 201
第二节 邮政 203
第三节 电信 206
第四节 管理与经营 208
第十编 商业 209
第一章 市场 209
第一节 县城市场 209
第二节 集镇市场 210
第三节 墟市 211
第二章 商业经济成分 211
第一节 国营商业 211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商业 212
附 消费合作社商业 212
第三节 集体商业 213
第四节 私营个体商业 213
第三章 商品购销 214
第一节 商品购进 214
第二节 商品供销 217
第三节 对外贸易 223
第四章 粮食贸易 224
第一节 粮油征购 224
第二节 粮油供应 228
第三节 粮油调运 229
第四节 粮油积储 230
第五节 粮油市场管理 231
第五章 饮食服务业 232
第一节 饮食业 232
第二节 服务业 232
第六章 经营管理 234
第一节 私营商业管理 234
第二节 国营商业经营管理 234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 235
第十一编 财政 金融 236
第一章 财政 236
第一节 机构 236
第二节 财政体制 238
第三节 财政收入 240
第四节 财政支出 242
第五节 财政监督 245
第六节 国家债券 247
第二章 金融 248
第一节 机构 248
第二节 货币 251
第三节 存款 253
第四节 贷款 254
第五节 基建拨款 258
第六节 保险 258
第十二编 城乡建设 260
第一章 城镇建设 261
第一节 城镇规划 261
第二节 县城建设 262
第三节 松柏镇建设 267
第四节 主要集镇建设 268
第二章 乡村建设 269
第一节 房屋建设 269
第二节 道路建设 270
第三节 饮用水、公厕设施建设 270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271
第一节 公房管理 271
第二节 房屋维修 271
第三节 房租征收 272
第四节 县城职工建房管理 272
第四章 建筑施工 272
第一节 建筑队伍 272
第二节 建筑设计 273
第三节 施工技术 274
第五章 环境污染与治理 274
第一节 环境污染 274
第二节 环境治理 275
第十三编 经济管理 276
第一章 经济计划管理 276
第一节 计划编制 276
第二节 生产计划管理 277
第三节 流通计划管理 277
第四节 基本建设投资管理 278
第五节 计划管理体制 278
第二章 国土管理 278
第一节 地权地籍 279
第二节 用地管理 280
第三节 土地后备资源与利用 281
第三章 物资管理 281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81
第二节 物资购销 282
第四章 物价管理 283
第一节 管理体制 283
第二节 市场物价 283
第三节 物价检查 285
第五章 统计管理与监督 286
第一节 统计机构 286
第二节 统计管理 286
第三节 统计监督 289
第六章 审计 289
第一节 国家审计 290
第二节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 291
第七章 工商行政管理 291
第一节 集市贸易管理 291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293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 294
第四节 商标管理 294
第八章 计量与标准化管理 295
第一节 计量演变 295
第二节 计量管理 296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296
第十四编 党派群团 298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常宁地方组织 298
第一节 早期组织及活动 298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机构 301
第三节 代表大会 306
第四节 组织建设 308
第五节 思想建设 310
第六节 作风建设 312
第七节 统一战线 313
第八节 重大政治活动纪略 315
第九节 县委经济文化决策纪要 319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和其他党派常宁地方组织 322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常宁地方组织 322
第二节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常宁地方组织 326
第三节 中国民主同盟常宁地方组织 327
第三章 群众团体 327
第一节 工人组织 327
第二节 农民组织 330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332
第四节 妇女组织 334
第十五编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337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337
第一节 人民代表 337
第二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339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341
第四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343
第五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345
第二章 人民政协 346
第一节 政协委员的产生 346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议 347
第三节 县政协常务委员会 348
附 议会 参议会 349
第十六编 政府 351
第一章 晚清民国时期政府 351
第一节 晚清县署 351
第二节 民国县政府 353
第二章 人民政府 375
第一节 县政机构 375
第二节 基层机构 361
第三节 政务纪略 362
第十七编 公安司法 368
第一章 公安 368
第一节 机构 368
第二节 专项打击 369
第三节 治安管理 372
第二章 检察 376
第一节 机构 376
第二节 刑事检察 377
第三节 法纪检察 379
第四节 经济检察 380
第五节 监所检察 380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382
第三章 审判 383
第一节 机构 383
第二节 审判制度 384
第三节 审判刑事案件 385
第四节 审判民事案件 386
第五节 审判经济案件 387
第六节 案件执行 387
第七节 案件复查 387
第四章 司法行政 388
第一节 法制宣传 388
第二节 人民调解 389
第三节 公证 390
第四节 律师 391
第五节 劳改管理 392
第十八编 军事 393
第一章 军事机构与地方武装 393
第一节 清代军事机构与地方武装 393
第二节 民国时期军事机构与地方武装 393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机构与地方武装 395
第二章 兵役 397
第一节 募兵制 397
第二节 征兵制 397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397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398
第五节 预备役制 398
第三章 军事设施与驻军 399
第一节 军事设施 399
第二节 驻军 400
第四章 民兵 401
第一节 组织建设 401
第二节 政治教育 402
第三节 军事训练 402
第四节 执行任务 403
第五章 战事纪略 404
第一节 农民起义 404
第二节 工农武装斗争 405
第三节 蒋桂龙门之战 406
第四节 抗日作战 406
附 日军暴行录 408
第十九编 人事 劳动 民政 410
第一章 人事 410
第一节 人员编制 410
第二节 干部来源 411
第三节 干部结构 412
第四节 干部管理 413
第五节 行政监察 415
第六节 干部离休退休退职与管理 416
第二章 劳动 416
第一节 就业安置 416
第二节 工人培训 419
第三节 工人调配 419
第四节 工资 420
第五节 劳保福利 421
第三章 民政 423
第一节 拥军优属 423
第二节 救灾救济 425
第三节 社会福利 428
第四节 收容遣送 430
第二十编 教育 科技 431
第一章 教育 431
第一节 书院 私塾 433
第二节 普通教育 433
第三节 专业技术教育 436
第四节 成人教育 437
第五节 教学 439
第六节 教师队伍 441
第七节 教育经费 443
第八节 教育设施 444
第九节 教育行政与管理 445
第十节 学校选介 446
第二章 科技 449
第一节 科技机构 449
第二节 科技队伍 452
第三节 科技管理 452
第四节 科普活动 453
第五节 科技成果与推广 454
第二十一编 文化 体育 457
第一章 文化 457
第一节 群众文化 457
第二节 戏剧 460
第三节 电影 462
第四节 广播 462
第五节 电视 463
第六节 报刊 通讯报道 464
第七节 图书 档案 465
第八节 文艺创作 467
第九节 志书编修 468
第十节 文物 胜迹 469
第十一节 文化市场管理 470
第二章 体育 471
第一节 群众体育 472
第二节 学校体育 472
第三节 体育竞赛 473
第四节 体育设施 473
第二十二编 医药 卫生 476
第一章 医药 476
第一节 药材生产 476
第二节 药品购销 478
第三节 药政管理 479
第二章 卫生 480
第一节 医疗 481
第二节 卫生防疫 485
第三节 妇幼保健 487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 487
第二十三编 民俗 宗教 方言 489
第一章 民俗 489
第一节 生产习俗 489
第二节 生活习俗 490
第三节 节日习俗 492
第四节 喜庆习俗 494
第五节 丧葬习俗 496
第二章 宗教 496
第一节 佛教 496
第二节 道教 497
第三节 天主教 497
第四节 基督教 498
第五节 耶稣教 498
第三章 方言 498
第一节 语音 499
第二节 语法 500
第三节 词汇 501
第二十四编 人物 503
一、人物传 503
二、革命烈士名录 521
三、劳动模范名录 530
四、当代名人录 532
附录 536
一、地方文献选录 536
二、旧志序言选 567
三、县志丛书书目 570
后记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