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壤》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景亮等编写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33504712
  • 页数:45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4篇

第一篇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3

第一章 土壤形成条件及其特点 3

—、地貌 3

(—)地质构造与地貌轮廓 3

(二)地貌类型 4

(三)地形结构与土壤 7

二、母质 8

(—)地层分布 8

(二)第四纪地层的划分 8

(三)母质类型 10

三、气候 12

(—)季风气候显著 12

(二)热量资源丰富 12

(三)雨量充沛 14

(四)日照充足 15

(五)气候的垂直分带明显 16

四、植被 16

(—)主要植物群落特征 16

(二)自然植被的演替 19

(三)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20

五、水文和水文地质 23

六、成土年龄 25

七、人为活动 25

(—)种植业与土壤生产力 26

(二)林业生产对土壤的影响 28

(三)畜牧业生产 28

第二章 土壤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9

—、风化淋溶强烈,铁铝氧化物明显富集 29

二、生物物质循环旺盛 34

三、耕作熟化影响深刻 35

(—)水耕熟化特点 35

(二)旱耕熟化特点 38

第三章 土壤分类 40

—、福建土壤分类历史回顾 40

二、土壤分类的原则、依据和命名 41

(—)土壤分类的原则 41

(二)土壤分类的依据 41

(三)土壤分类的命名 41

三、福建土壤分类的几个指标 43

(—)铁铝土纲各土类的划分指标 43

(二)水型区分与水稻土亚类的划分指标 45

(三)母质类型鉴别与土属划分 46

(四)水稻土土体构型层段鉴别和土种划分 48

四、土壤分类系统 49

(—)土壤分类系统说明 49

(二)福建省土壤分类系统 50

第四章 土壤分布 57

—、地带性土壤的水平分布 57

二、山地土壤的垂直分布 58

(—)南亚热带地区土壤垂直分布 58

(二)中亚热带地区土壤垂直分布 59

三、地域性土壤分布 60

(—)滨海平原土壤成带状分布 61

(二)河谷盆地土壤呈环状分布 61

(三)丘陵山地土壤呈枝状分布 63

(四)平原河网地区土壤呈网格状分布 64

四、土壤的微域分布 65

(—)滨海平原土壤斑状分布 65

(二)冲积平原土壤条斑状分布 65

(三)山垄谷地土壤斑块状微域分布 65

第二篇 各类土壤概述 69

第五章 铁铝土纲 69

—、热湿铁铝土亚纲 69

(—)赤红壤 69

(二)红壤 88

二、暖湿铁铝土亚纲 116

(—)黄壤 117

第六章 初育土纲 131

—、石质初育土亚纲 131

(—)石质土 131

(二)粗骨土 132

(三)紫色土 133

(四)石灰土 140

二、土质初育土亚纲 143

(—)新积土 143

(二)风砂土 147

第七章 半水成土纲 151

—、淡半水成土亚纲 151

(—)潮土 151

二、暗色半水成土亚纲 155

(—)山地草甸土 155

第八章 盐碱土纲 158

—、盐土亚纲 158

(—)滨海盐土 158

(二)酸性硫酸盐土 168

第九章 人为水成土纲 170

—、水稻土亚纲 170

(—)水稻土 170

第三篇 土壤肥力状况与合理施肥 217

第十章 土壤肥力因素分析 217

—、土壤肥力状况 217

(—)土壤有机质状况 217

(二)土壤氮素状况 222

(三)土壤磷素状况 228

(四)土壤钾素状况 234

(五)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状况 238

(六)土壤酸碱度 242

(七)土壤吸附性能 244

(八)土壤颗粒组成及质地状况 247

(九)土壤水分状况 250

(十)耕层厚度及障碍土层 252

二、土壤肥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253

(—)有机质含量虽较丰富,但分布不均且不稳定 253

(二)淋溶强烈,施肥不当,养分失调 254

(三)土壤吸附量低,保肥性能差 255

(四)耕层浅薄,表土砂化 255

(五)局部不良的环境影响土壤肥力的发挥 255

第十—章 合理施肥和培肥地力 256

—、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 256

(—)大力发展绿肥生产 258

(二)积极推广秸秆还回 259

(三)因地制宜积造优质农家肥 260

二、改进施肥技术,提高化肥经济效益 261

(—)适量、适时、科学地施用氮肥 261

(二)挖掘磷肥资源,改进施磷技术 264

(三)广辟钾源增施钾肥 266

(四)推广配方施肥 269

(五)因地制宜地推广微肥 272

(六)重视硅、镁、硫元素的研究和应用 276

(七)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化肥增产效应 277

三、化肥区划 278

(—)化肥区划的依据 278

(—)分区说明 278

第四篇 土壤资源及其改良利用 287

第十二章 土壤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述 287

—、土壤资源的数量 287

二、土壤资源的生产力评价 290

(—)评价依据 290

(二)评价方法 290

(三)评价结果分析 294

三、土壤资源利用现状及合理开发利用 302

(—)耕地土壤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302

(二)园地土壤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313

(三)林地土壤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316

(四)草场土壤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321

(五)荒山荒地土壤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325

(六)海涂土壤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328

第十三章 低产土壤改良 333

—、低产水稻土改良 333

(—)冷渍类低产水稻土的改良 335

(二)浅瘦类低产水稻土的改良 344

(三)砂漏类低产水稻土的改良 348

(四)毒质类低产水稻土的改良 352

(五)盐渍类低产水稻土的改良 354

二、低产农地土壤的改良 357

(—)旱粘瘦类低产农地土壤的改良 357

(—)旱砂瘦类低产农地土壤的改良 359

(三)盐渍类低产农地土壤的改良 361

三、低产“红壤”的改良 362

(—)低产“红壤”障碍因素分析 363

(二)低产“红壤”的改良利用 364

第十四章 土壤侵蚀及水土保持 366

—、土壤侵蚀的现状及其危害 366

(—)土壤侵蚀的现状 366

(二)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特点 369

(三)土壤侵蚀的危害 372

二、土壤侵蚀的原因分析 376

(—)自然因素 376

(二)人为因素 377

三、土壤侵蚀分区 379

Ⅰ 闽西北山地盆谷林、粮、茶、果轻—中度侵蚀区 379

Ⅱ 闽中山地盆谷林、粮、果无明显—轻度侵蚀区 381

Ⅲ 闽东沿海丘陵山地粮、茶中—强度侵蚀区 382

Ⅳ 闽西南丘陵低山林、粮、经作轻—强度侵蚀区 383

Ⅴ 闽东南丘陵台地粮、果、茶强度侵蚀区 384

Ⅵ 闽东南沿海岛屿平原粮、果风蚀区 385

四、水土保持 389

(—)水土保持工作回顾 389

(二)水土保持的对策及主要措施 389

第十五章 高产土壤的培育 392

—、高产水稻土的特性与培育 392

(—)高产水稻土的类型和分布 392

(二)高产水稻土的肥力性状 393

(三)高产水稻土的培育 396

二、高产果园土壤的性状与培育 399

(—)高产果园土壤的形成特点 399

(二)高产果园土壤的类型与分布 399

(三)高产果园土壤的立地条件和肥力状况 400

(四)高产果园土壤的培肥 405

三、高产茶园土壤的特性与培育 411

(—)高产茶园土壤的肥力特征 411

(二)高产茶园土壤的培育 413

四、高产杉木林地土壤的特性与培育 416

(—)高产杉木林的立地条件 416

(二)高产杉木林地的土壤性状 418

(三)速生丰产杉木林土壤的培育 418

第十六章 土壤改良利用区划 426

—、区划的原则、依据和分级系统 426

(—)原则 426

(二)依据 426

(三)分级系统 427

二、分区概述 429

Ⅰ 南亚热带赤红壤地带 429

Ⅱ 中亚热带红壤地带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