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1
第一节 关于刘勰 2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版本与流衍 2
第三节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 4
第四节 结语 13
第二章 创作动机:序志第五十 15
第三章 文之枢纽:文原论 25
第一节 文学发展的起源:<原道篇> 26
第二节 理想作者:圣人 27
第三节 典范的建立:五经 28
第四节 典范地位的动摇:<正纬篇> 28
第五节 新典范的建立:<辨骚篇> 29
第六节 小结 31
原道第一 32
征圣第二 37
宗经第三 42
正纬第四 48
辨骚第五 53
第四章 论文述笔:文体论 61
第一节 何谓文体? 62
第二节 文类与文体的分辨? 63
第三节 刘勰建立文体概念的方法与用心 63
第四节 文笔的分辨 66
第五节 结语 67
明诗第六 68
乐府第七 75
诠赋第八 81
颂赞第九 89
祝盟第十 95
铭箴第十一 102
诔碑第十二 109
哀吊第十三 116
杂文第十四 122
谐讔第十五 130
史传第十六 136
诸子第十七 147
论说第十八 154
诏策第十九 165
檄移第二十 173
封禅第二十一 180
章表第二十二 186
奏启第二十三 195
议对第二十四 203
书记第二十五 212
第五章 割情析采:文术论 227
神思第二十六 230
体性第二十七 237
风骨第二十八 243
通变第二十九 252
定势第三十 259
情采第三十— 266
镕裁第三十二 272
声律第三十三 273
章句第三十四 285
丽辞第三十五 292
比兴第三十六 299
夸饰第三十七 306
事类第三十八 312
练字第三十九 319
隐秀第四十 327
指瑕第四十一 334
养气第四十二 341
附会第四十三 347
总术第四十四 353
第六章 文评论 361
第一节 鑑赏论 362
第二节 批评论 363
第三节 文学接受论 364
时序第四十五 366
物色第四十六 378
才略第四十七 386
知音第四十八 398
程器第四十九 411
第七章 理论与实际 417
「义直而文婉,体旧而趣新」——论潘岳哀体 418
小议《文心雕龙·明诗》四言诗说——兼释王粲四言雅润 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