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学与地震观测 试用本》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克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02831929
  • 页数:2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基础知识和理论、专业技能两部分,介绍了地震学知识、地震观测基础知识、地震计的基本原理、地震台网的建设和运行等。

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和理论 3

第一章 地震学基础 3

第一节 地震学与地震学的任务 3

一、地震学的发源、发展和现状 3

二、地震观测技术发展及现状 4

三、地震学的现状及发展 5

第二节 地震波基础知识 6

一、地震波的定义 6

二、弹性波产生的基本原理 6

第三节 地球结构 16

第四节 地震体波 17

一、近震地震波 18

二、远震地震波 19

第五节 近震走时规律 21

一、近震地震波走时特征 21

二、球对称介质中地震波的走时方程 26

第二章 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 29

第一节 震级的测定 29

一、测定震级的基本原理 29

二、震级的国家标准 41

三、地震能量 43

四、地震烈度 44

第二节 发震时刻和震源位置的测定方法 47

一、发震时刻的确定 47

二、震中位置的确定 48

三、震源深度确定 51

第三节 计算机辅助测定方法 55

一、计算机地震定位方法的基本原理 55

二、走时方程求解法 57

三、搜索法 60

四、遗传算法 60

五、远震定位的波阵面法 61

六、其他常用地震定位方法 61

参考文献 65

第三章 地震观测基础知识 68

第一节 地震观测目的、任务和特点 68

一、地震观测发展情况简介 68

二、地震观测的目的和任务 69

三、地震观测的特点 69

第二节 地震观测环境及其影响因素 71

一、影响地震观测的环境因素 71

二、地球背景噪声谱 71

三、地球背景噪声特征与井下地震观测 71

四、地震观测环境要求 74

五、影响地震观测的技术因素 75

第三节 数字地震观测基本概念 76

一、地震数据的采集与采样定理 76

二、地震观测系统的时间特性 82

三、线性动态系统和传递函数 83

四、传递函数的表达方式与频率特性计算 86

第四节 地震观测系统 88

一、模拟地震观测系统的构成 88

二、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构成 90

第五节 地震观测系统举例 94

一、全球地震台网 94

二、中国地震台网 94

三、地震台阵 100

参考文献 102

第四章 地震计基本原理 103

第一节 地震计原理 103

一、摆的悬挂方式 103

二、摆的固有运动 105

三、地面运动时摆的振动 107

四、传递函数与频率特性 109

第二节 地震计换能器和阻尼器 111

一、换能器 111

二、阻尼器 115

三、电磁阻尼器 115

第三节 反馈式地震计 116

一、反馈式地震计的一般原理 116

二、反馈式地震计的传递函数 117

第四节 常用地震计简介 121

一、JCZ-1型超宽频带地震计 121

二、CTS-1型甚宽频带地震计 125

三、BBVS-60型力平衡反馈式宽频带地震计 127

四、FBS-3B反馈式宽频带地震计 130

五、BKD-2B反馈式地震计 132

参考文献 134

第五章 地震观测数据的应用 135

第一节 “新地震参数”的测定 135

一、震源力学模型 135

二、地震矩张量的常规测定举例 143

三、地震记录分析 144

四、Q值及其测定方法 145

五、由地震记录谱测定地震矩、应力降和震源特征尺度 147

第二节 地震预测的地震学方法 148

一、基于地震目录的地震预测方法 148

二、基于震相数据的地震预测方法 154

三、震源力学参数和地球介质参数在地震预测中的可能应用 157

第三节 对数据服务的要求 158

一、地震波形数据 158

二、地震目录 161

参考文献 165

第二部分 专业技能 169

第六章 震相的判读 169

第一节 地震记录特征 169

一、地震的一般记录特征 169

二、近震记录的特征 169

三、远震和极远震记录的特征 170

四、深震记录的特征 172

五、爆破与塌陷记录的特征 173

六、干扰的记录特征 173

第二节 地震性质的判断 175

一、地震远近的判断 175

二、地震深浅的判断 175

第三节 震相的识别 176

一、震相识别的原则 176

二、主要震相的识别方法 177

三、震相数据的读取 180

第七章 地震参数测定方法 184

第一节 人工测定地震基本参数 184

一、发震时刻确定 184

二、震级确定 184

三、震中位置的测定 185

第二节 计算机辅助测定地震基本参数 187

一、人机交互区域台网处理系统 187

二、国家数字化地震台网中心时实处理系统 187

参考文献 188

第八章 资料产出 189

第一节 地震台站 189

一、单台观测数据的产出和报送 189

二、地震速报数据产出和报送 192

三、数据的管理 194

第二节 遥测地震台网中心 195

一、遥测地震台网中心的数据分析处理系统 195

二、地震目录与地震观测报告的数据产出 196

三、遥测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速报 200

四、波形数据管理 203

参考文献 204

第九章 台站(网)的建设 205

第一节 台站勘址 205

一、地震台站的功能 205

二、地震台站技术系统构成 205

三、台址选择 206

四、地震台站台基噪声测试与分析 208

第二节 台站建设 220

一、测震台观测室与仪器基墩建设 220

二、观测室建设 220

三、台站仪器安装要求 222

第三节 雷击灾害的防护 223

一、雷电灾害 223

二、雷击防护的基本原理 224

三、接地方法 225

四、接地要求 226

第四节 遥测台网中心 226

一、台网中心的任务 226

二、台网中心选址 226

三、台网中心建设 226

四、台网中心技术系统构成 227

五、台网中心功能及数据处理 228

六、台网中心管理 229

七、观测动态范围与台网监控能力计算 229

第十章 台站(网)的运行 232

第一节 台站和台网技术系统要求 232

一、地震台站和台网 232

二、台站地震仪的配置与要求 233

三、安装与标定 233

四、遥测地震台网的台站仪器配置与技术要求 234

五、遥测地震台网的任务、布局、观测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235

第二节 数据传输与中继 236

一、无线传输方式概述 236

二、超短波通信方式 238

三、微波通信方式 241

四、卫星通信方式 242

五、扩频通信方式 243

六、数字数据通信(DDN)传输 246

七、数字信号转接方式 250

八、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 250

九、观测规范的相关规定 253

第三节 运行与质量监控 254

一、时间服务 254

二、脉冲监视 254

三、系统维护 254

四、地震观测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 254

五、系统的传递函数和幅频特性测定与计算 255

参考文献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