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执政理论,提高执政能力 执政能力建设领导干部学习读本 1》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守法,吴大庆,万小妹主编;何建明,王健康,陈志楣副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206044859
  • 页数:4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阐述了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增加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推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执政方略,完善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执政体制,改革党政合一、以党代政的执政方式,培育“以四化建设为中心”的执政合法性资源等五个方面。

第一篇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

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3

二、努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7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3

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19

五、立党为公是党的政治纲领 26

六、执政为民是共产党人的目的 61

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 69

八、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 81

九、领导党和执政党双重角色的准确定位 89

十、党的领导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99

十一、认真总结党执政五十年的基本经验 深入研究党的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 106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17

一、“三个代表”与立党为公 117

二、“三个代表”与执政为民 120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必须恪守的政治立场 123

四、全面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努力实现党的庄严使命 127

五、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及启示 132

六、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民族凝聚力 137

七、执政为民与与时俱进 138

八、立党为公与解放思想 141

九、坚定不移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154

第三章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理念 156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156

二、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160

三、“三个代表”是执政党的理论基石 165

四、“三个代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168

五、执政为民的历史必然性 172

六、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根本要求 178

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改善党的领导 189

八、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 192

九、政权兴亡“周期率”的思索 200

十、提高党的“五大能力” 206

十一、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 215

十二、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20

十三、邓小平与中共执政理念的转变 222

第二篇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基础——同质性社会共同体与异质性社会共同体第一章 异质性社会共同体: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239

一、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异质性社会共同体的生成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一) 239

二、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异质性社会共同体的生成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二) 253

第二章 同质性社会共同体: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264

一、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同质性社会共同体的生成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一) 264

二、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同质性社会共同体的生成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二) 277

三、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同质性社会共同体的生成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三) 297

四、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同质性社会共同体的生成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四) 311

第三章 异质性社会共同体:邓小平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327

一、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异质性社会共同体的重建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一) 327

二、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异质性社会共同体的重建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二) 339

三、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异质性社会共同体的重建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三) 353

四、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异质性社会共同体的重建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四) 368

五、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异质性社会共同体的重建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五) 383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 403

一、邓小平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 403

二、江泽民关于社会阶级阶层分析理论 405

三、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411

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415

五、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421

六、实现党的先进性的依靠力量 434

七、当代中国社会分化与中国共产党整合功能的重新定位 442

八、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中优秀分子入党需破解的几个问题 455

九、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 460

十、政治参与的扩大与执政党权威的加强 469

十一、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功能的转变 475

十二、密切党群关系是执政党建设的关键之举 483

第三篇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方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执政方略 493

一、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493

二、中国共产党与依法执政 494

三、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 513

四、依法治国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工作和执政方略 517

五、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略与依法行政 521

六、依法执政最根本的是依宪执政 525

七、执政行为制度化法律化 529

八、依法治国与党的执政方略 534

九、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538

十、依法治国与党的执政方略的转变 542

十一、善治理念和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 546

十二、依法执政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551

第二章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557

一、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557

二、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568

三、重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 574

四、信息时代执政党的诚信建设 580

五、从人的全面发展看道德教育 588

六、WTO与公民道德建设 596

七、从公德、私德看道德建设 601

八、德治、法治、科学精神 608

九、当代中国道德体系与法治环境 622

十、全球化与中国青年道德的重建 633

十一、从经济全球化看中国政治伦理建设 644

第三章 毛泽东、邓小平论执政方略与执政作风 651

一、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651

二、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 655

三、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 657

四、拿事实来说话 661

五、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 663

六、作风建设中的辩证关系 663

七、党风建设是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的切入点 672

八、牢记“两个务必”加强党风建设 678

九、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贡献 684

十、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 690

第四章 江泽民论以德治国 69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694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针原则 706

三、关于思想道德建设 717

四、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774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楷模 806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楷模任长霞 806

二、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809

三、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 814

四、党的基层干部的模范代表吴天祥 818

五、“为民书记”郑培民 822

第四篇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体制——一党执政与多党参政第一章 一党执政与多党参政的政党制度 841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 841

二、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 849

三、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起步 857

四、“三个代表”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863

五、“三个代表”与多党合作 875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与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执政体制 882

一、民主集中制与党内民主制度 882

二、民主集中制与人民民主制度 891

三、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918

四、建设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 934

五、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和基本经验 941

第三章 关于党的领导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 952

一、发展党内民主促进政治体制改革 952

二、党的领导体制改革 956

三、党内民主建设 972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党内关系 984

五、政治系统调适与执政党 993

六、在一党执政体系中开辟现代民主之路 1002

第五篇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方式——党政合一与党政分开第一章 党政合一执政方式的形成与演变 1011

一、从集中制到民主制再到集中制 1011

二、苏联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 1019

三、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 1042

四、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 1064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与执政方式的探索 1086

一、马克思主义分权理论 1086

二、列宁晚年的权力制约思想 1095

三、毛泽东关于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设想 1102

四、中共中央及其领导人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 1157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与党政分开 1179

一、党风与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关系 1179

二、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创新 1185

三、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192

四、改进党的执政方式 1199

五、研究党的执政规律的三个着力点 1208

六、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析 1213

七、领导与执政的区别 1223

八、新时期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依据 1245

九、处理党政关系的基本原则——党政分开 1253

十、实行党政分开,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1263

十一、党政分开的实践 1269

十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的变革 1271

十三、邓小平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突出贡献 1278

第四章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变革 1283

一、从民主政治与高效行政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变革 1283

二、从市场经济转型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变革 1301

三、从政治体制改革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变革 1315

四、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1338

五、注重非权力因素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 1345

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方向和途径 1354

七、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创新 1359

八、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的三个途径 1366

九、党的制度建设创新:从党内关系到党政关系 1373

十、农村基层政权中的党政关系 1385

十一、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与执政党执政方式的转变 1391

第六篇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资源——从政治革命的“合法性”到经济建设的“合法性”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资源 1417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变迁及其制度整合 1417

二、政党的执政资源与执政成本 1425

三、政治合法性:共产党执政建设的重要课题 1435

四、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1442

五、新形势下党的现代化建设 1444

六、改革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1450

七、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战略 1460

八、以执政能力建设带动整个党的建设 1464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政治资源 1467

一、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国家政治生活主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建设 1467

二、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国家政治生活主题:从新民主主义建设到社会主义革命 1477

三、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国家政治生活主题:从社会主义革命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1489

四、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国家政治生活主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 1500

五、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国家政治生活主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下) 1510

六、邓小平新解“四化”:最大的政治 1523

七、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国家政治生活主题:执政党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532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思想资源 1539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领导和执政水平 1539

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与执政党的思想建设 1543

三、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1550

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党的思想路线 1553

五、传统文化与党的思想建设 1558

六、路线的发展创新 1573

七、领导干部要善于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 1582

八、标准:三个“是否有利于” 1589

九、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1606

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609

十一、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1619

十二、提倡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620

十三、执政为民必须反对照抄照搬的本本主义 1622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组织资源 1636

一、邓小平对毛泽东党建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1636

二、从传统到现代:大党治理方略的传承与创新 1648

三、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 1650

四、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地位、作用、任务和职责 1657

五、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方针 1660

六、组织工作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1666

七、拓展执政党建设的管理主义路径 1671

八、正确处理党与非党组织的关系 1675

九、领导干部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680

十、执政党的干部问题 1688

第七篇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环境——国内自然人文社会环境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国内自然人文社会环境 1695

一、当代中国两种生产严重失调:从劳动生产率和人均生活水平的角度看 1695

二、当代中国两种生产严重失调: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上) 1701

三、当代中国两种生产严重失调: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角度看(下) 1705

四、当代中国两种生产严重失调的对策:科学发展观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 1711

五、当代中国两种生产严重失调的对策:科学发展观与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 1720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729

一、冷战后秩序面临重建 几种安全观激烈碰撞 1729

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 力量对比发生微妙变化 1734

三、新科技革命风靡全球 制高点之争形势逼人 1739

四、经济全球化祸福相依 区域一体化风头正健 1743

五、西方世界发生重大变化 赶超国家面临新的压力 1746

后记 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