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珏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21116445
  • 页数:284 页
图书介绍:本书第一篇主要包括理论介绍与研究以及通过对现实贸易状况的分析对传统理论的扩展与进一步深化,让学生对相关理论有更加全面和切实的理解;第二篇主要从理论上介绍劳动力、资本等主要要素的国际流动,并就当前国际贸易形势的新变化对要素流动做了解释;第三篇主要以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为主,在内容上重点增加了近年来比较突出的绿色贸易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讲解。

第一篇 理论篇 2

第1章 绪论 2

1.1 国际贸易形成 2

1.1.1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3

1.1.2 国际贸易价值决定 4

1.1.3 国际贸易的特点 6

1.2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6

1.2.1 贸易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7

1.2.2 贸易促进产业演进 7

1.2.3 贸易促进技术进步 7

1.2.4 贸易促进制度创新 8

1.3 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及主要类型 8

1.3.1 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 8

1.3.2 国际贸易类型 9

1.4 有关国际贸易的重要基本概念 10

1.5 当今国际贸易格局 13

第2章 国际分工 16

2.1 国际分工的发展及其决定 16

2.1.1 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6

2.1.2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17

2.1.3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18

2.1.4 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实现的条件 19

2.2 国际市场 19

2.2.1 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0

2.2.2 国际市场的统一性 20

2.2.3 国际市场特征 21

2.2.4 国际市场结构 23

2.3 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 25

2.3.1 国际价值 25

2.3.2 国际价格 26

2.3.3 现代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 27

2.3.4 从经济学角度重新理解国际贸易 28

第3章 古曲国际贸易纯理论:为什么要贸易? 30

3.1 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30

3.2 绝对优势论 31

3.2.1 亚当·斯密(AdamSmith)与绝对优势论 31

3.2.2 绝对优势论的主要内容 32

3.3 相对(比较)优势论 34

3.3.1 相对优势的概念 34

3.3.2 相对优势与贸易产生 34

3.3.3 相对优势与贸易得益 35

3.3.4 固定成本下的两国生产与贸易 36

3.3.5 成本递增下的两国生产与贸易 37

3.3.6 成本递减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38

3.4 相互需求原理 39

3.4.1 国际贸易中相对价格的确定 39

3.4.2 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 40

第4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43

4.1 贸易的决定基础及影响:赫克谢尔·俄林理论(H-O理论) 43

4.1.1 模型与假设 44

4.1.2 赫克谢尔·俄林理论(H-O理论)的主要内容 45

4.1.3 H-O理论的缺陷 45

4.1.4 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理论(H-O-S)理论 46

4.2 里昂惕夫(Leotief)之谜 46

4.2.1 里昂惕夫之谜的内容 47

4.2.2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几个主要理论) 47

4.3 产品周期贸易理论 50

4.3.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50

4.3.2 产品周期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51

4.3.3 弗农的主要结论 52

第5章 新贸易理论 54

5.1 新贸易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54

5.1.1 林德尔与产业内贸易 54

5.1.2 新贸易理论的架设框架 55

5.2 产业内贸易理论 56

5.2.1 规模经济: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56

5.2.2 产业内贸易的界定与衡量 59

5.2.3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61

5.2.4 有关产业内贸易动因的理论解释 62

5.2.5 两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 64

5.2.6 产业内贸易利益 66

5.3 战略性贸易政策 68

5.3.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生及其博弈论基础 68

5.3.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 69

5.3.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突破 70

5.3.4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适用条件 72

5.3.5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 74

5.4 新新贸易理论 77

第6章 国际贸易得益 79

6.1 贸易所得与分配 79

6.1.1 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79

6.1.2 贸易所得 80

6.2 提供曲线 81

6.2.1 提供曲线的形成与含义 82

6.2.2 不同优势产品的提供曲线 83

6.3 提供曲线的移动 84

6.4 贫困化增长 85

6.5 国际贸易得益 87

第二篇 要素篇 92

第7章 要素国际流动的机制与影响 92

7.1 要素国际流动机制 92

7.1.1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基本原理 92

7.1.2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结果 96

7.2 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 97

7.2.1 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互补性 97

7.2.2 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替代性 97

第8章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与国际服务贸易 100

8.1 产出水平的决定因素 100

8.1.1 特定要素的单一产品模型 101

8.1.2 劳动力国际自由流动的效应 102

8.2 劳动与服务贸易 106

8.2.1 服务的概念 106

8.2.2 服务贸易的概念 106

8.2.3 服务贸易的决定 107

8.3 国际服务贸易 109

8.3.1 国际服务贸易的作用与特点 109

8.3.2 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与自由化 111

8.4 《服务贸易总协定》与服务贸易 112

8.4.1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原则 112

8.4.2 《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服务贸易的影响 113

第9章 资本的国际流动与跨国投资 116

9.1 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及动因 116

9.1.1 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 116

9.1.2 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118

9.2 国际借贷 118

9.2.1 国际借贷的内因 119

9.2.2 国际借贷效应分析 120

9.2.3 国际债务危机 122

9.2.4 偿债权 125

9.3 国际直接投资 126

9.3.1 国际直接投资格局 126

9.3.2 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质 127

9.3.3 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 128

9.3.4 国际直接投资的国家效应 129

9.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31

9.4.1 国际直接投资动力理论 131

9.4.2 国际直接投资引力理论 133

9.4.3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34

第10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137

10.1 跨国公司的概念与特征 137

10.1.1 跨国公司的特征 137

10.1.2 跨国公司的存在要素 138

10.1.3 对跨国公司的客观认识 139

10.2 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140

10.2.1 国际贸易中的垄断与竞争 140

10.2.2 跨国公司的垄断途径 141

10.2.3 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43

10.3 公司内贸易 144

10.3.1 国际调拨价格 144

10.3.2 公司内贸易的动因 146

10.3.3 公司内贸易的特点 148

第11章 中国的外资利用与跨国经营 151

11.1 中国利用外资的特点及因素 151

11.1.1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特点 151

11.1.2 中国引进外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153

11.2 中国利用外资规模 156

11.2.1 国际投资惯性理论 156

11.2.2 外资规模的测评 157

11.2.3 中国利用外资规模评价 158

11.3 中国利用外资结构 159

11.3.1 中国利用外资方式构成 159

11.3.2 对外借款的内部构成 160

11.3.3 外国直接投资构成 161

11.4 中国的外资管理 162

11.4.1 投资与引资的冲突和矛盾 162

11.4.2 外资调控原则 163

11.4.3 外资优惠政策的使用 165

11.5 中国的跨国经营 166

11.5.1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现状 166

11.5.2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新思路 167

第12章 技术进步与国际技术贸易 169

12.1 技术进步及其类型 169

12.2 技术进步的类型 170

12.2.1 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 170

12.2.2 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 171

12.2.3 中性技术进步 171

12.2.4 雷布钦斯基定理 172

12.3 技术进步对贸易的影响 172

12.3.1 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对贸易的影响 173

12.3.2 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对贸易的影响 174

12.3.3 中性技术进步对贸易的影响 174

12.4 国际技术贸易 174

12.4.1 国际技术贸易的特征与内容 175

12.4.2 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投资的关系 180

12.4.3 国际技术贸易理论 181

12.4.4 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形式 184

第三篇 政策篇 192

第13章 关税 192

13.1 关税的基本知识 192

13.1.1 关税的概念 192

13.1.2 关税的种类 193

13.1.3 关税税则 195

13.1.4 我国的关税制度与征收 196

13.2 关税效应分析 197

13.2.1 局部均衡下的关税效应分析 197

13.2.2 一般均衡下的关税效应分析 202

13.3 关税税率 204

13.3.1 名义关税率与实际关税率 204

13.3.2 最佳关税率 206

13.4 对关税作用的争论 208

13.4.1 次优理论 208

13.4.2 根源偏差论 209

13.4.3 国内生产促进论 210

13.4.4 幼稚工业保护论 210

13.4.5 幼稚政府论 212

13.4.6 关于关税的非经济学论断 212

13.5 关税同盟 213

13.5.1 关税同盟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213

13.5.2 关税同盟的效应分析 214

第14章 非关税壁垒 216

14.1 非关税进口壁垒的特点与种类 216

14.1.1 非关税壁垒的特点 216

14.1.2 非关税壁垒的主要种类 217

14.2 进口配额 217

14.2.1 进口配额的种类 217

14.2.2 进口配额的保护作用 218

14.2.3 配额的三种分配方法 219

14.2.4 进口配额的效应分析 219

14.3 自愿出口限制 221

14.3.1 自愿出口限制的类型 221

14.3.2 两国模型下的自愿出口限制 222

14.3.3 自愿出口限制的原因 223

14.4 倾销 224

14.4.1 倾销的经济学解释 224

14.4.2 倾销的类型 226

14.4.3 倾销的效应分析 226

14.4.4 反倾销税 227

14.4.5 外汇倾销 228

14.5 其他进口限制措施 228

第15章 出口激励政策 233

15.1 出口补贴 233

15.1.1 出口补贴的概念与类型 233

15.1.2 出口补贴的效应分析 234

15.1.3 反补贴税 234

15.2 其他出口鼓励性非关税措施 235

15.2.1 出口信贷 235

15.2.2 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236

15.2.3 经济特区措施 236

第16章 出口管制措施 239

16.1 出口管制的内容、目的与形式 239

16.1.1 出口管制的概念与内容 239

16.1.2 出口管制的目的 240

16.1.3 出口管制的形式 240

16.2 出口管制的主要措施 240

第17章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244

17.1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劣势 244

17.1.1 贫困的恶性循环 244

17.1.2 国际收支逆差 246

17.2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二元化 246

17.2.1 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 246

17.2.2 劳动力市场二元化 247

17.2.3 二元化经济与贸易政策 248

17.3 进口替代的贸易保护 249

17.3.1 初级产品出口 249

17.3.2 幼稚工业保护论 250

17.3.3 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 252

17.4 出口替代型贸易政策 254

17.4.1 出口替代型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 254

17.4.2 出口替代的问题 256

17.5 混合型贸易战略 257

17.5.1 混合型贸易战略的矛盾 257

17.5.2 混合型贸易战略的实质 257

17.6 贸易战略新思路 258

17.6.1 贸易战略模式 258

17.6.2 贸易战略的选择 258

17.6.3 内撑外开型贸易战略 259

17.7 中国的外贸发展与贸易政策 260

17.7.1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260

17.7.2 中国的贸易战略模式 261

第18章 发达国家的贸易战略 266

18.1 发达国家的技术外溢与寡头垄断 266

18.1.1 外部性与技术外溢 266

18.1.2 不完全竞争下的贸易战略 267

18.2 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践 269

18.2.1 战略产业的构成要素 269

18.2.2 日本的贸易战略 271

18.2.3 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272

18.2.4 法国的产业政策 272

第19章 国际谈判与世界贸易组织 274

19.1 国际谈判与国际贸易协定 274

19.1.1 国际谈判 274

19.1.2 国际贸易协定的渊源 275

19.2 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275

19.2.1 关贸总协定的产生与发展 275

19.2.2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原则及地位 276

19.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的影响 281

19.3.1 入世后中国能够享受的权利与应当承担的义务 282

19.3.2 入世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283

参考文献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