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3
1.2.1 研究背景 3
1.2.2 研究意义 7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7
1.3.1 区域规划研究 8
1.3.2 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 11
1.3.3 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研究 20
1.3.4 研究述评 21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4
1.4.1 研究内容 24
1.4.2 研究方法 25
1.4.3 技术路线 26
2 规划支持系统概述 27
2.1 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 27
2.1.1 决策的概念和类型 27
2.1.2 决策支持系统 28
2.2 地理信息系统 30
2.3 规划支持系统 32
2.3.1 概念 32
2.3.2 特点 33
2.3.3 结构 34
2.4 PSS和DSS、GIS的联系与区别 34
2.4.1 PSS和DSS的联系与区别 34
2.4.2 PSS和GIS的联系与区别 35
2.5 小结 37
3 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决策模型 38
3.1 概述 38
3.1.1 模型 38
3.1.2 地理模型 39
3.1.3 构建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决策模型的必要性 41
3.2 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决策模型构建基础 42
3.2.1 地域分异理论 42
3.2.2 复杂系统论 43
3.2.3 强与弱:两种可持续发展范式 44
3.3 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决策概念模型 49
3.3.1 模型功能 49
3.3.2 模型假设 50
3.3.3 模型构建与分析 51
3.4 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决策数学模型 59
3.5 小结 62
4 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决策方法 63
4.1 概述 63
4.1.1 决策方法基础:多准则决策理论 63
4.1.2 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决策方法总体步骤 64
4.2 指标体系构建 67
4.2.1 构建原则 67
4.2.2 指标体系建立 68
4.3 指标数据标准化 69
4.4 指标权重计算 71
4.4.1 主观赋权 71
4.4.2 客观赋权 75
4.5 决策规则 81
4.6 生态阻力计算 82
4.7 情景规划分析 85
4.8 空间开发效率计算 87
4.9 小结 93
5 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开发基础 94
5.1 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94
5.1.1 必要性 94
5.1.2 可行性 95
5.2 系统开发的原则和目标 97
5.2.1 开发原则 97
5.2.2 开发目标 99
5.3 系统开发的模式和方法 99
5.3.1 开发模式 99
5.3.2 开发方法 101
5.4 小结 101
6 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开发与实现 103
6.1 开发策略 103
6.1.1 规划决策模型与GIS的集成 103
6.1.2 GIS开发平台 104
6.1.3 计算机编程平台 108
6.2 系统总体设计 109
6.2.1 系统设计环境 109
6.2.2 系统结构设计 115
6.2.3 系统功能设计 116
6.3 系统详细设计 119
6.3.1 文件菜单设计 119
6.3.2 查看菜单设计 119
6.3.3 数据预处理菜单设计 120
6.3.4 规划指标菜单设计 121
6.3.5 规划编制菜单设计 124
6.3.6 规划管理菜单设计 129
6.3.7 工具栏设计 132
6.3.8 系统功能总结 133
6.3.9 系统流程总结 135
6.4 系统优点和不足 136
6.5 小结 137
7 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应用 138
7.1 京津地区概况 138
7.1.1 自然环境 138
7.1.2 经济社会 139
7.2 京津地区空间开发效率计算 142
7.2.1 计算思路 142
7.2.2 指标体系 143
7.2.3 结果分析 143
7.3 规划指标体系 148
7.4 规划数据 151
7.4.1 数据来源 151
7.4.2 数据处理与建库 151
7.5 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运行 154
7.5.1 规划指标体系建立 154
7.5.2 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 155
7.5.3 经济社会潜力计算 158
7.5.4 环境压力计算 161
7.5.5 生态阻力计算 162
7.6 多情景规划决策 165
7.6.1 两种发展情景下的规划方案 166
7.6.2 两种规划方案分析 169
7.6.3 规划方案选择与分析 170
7.7 小结 175
8 研究总结与展望 176
8.1 主要总结 176
8.2 主要创新点 178
8.3 研究展望 178
参考文献 180
附录 198
图片来源 207
表格来源 208
后记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