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杂钞 1
人格与信仰 1
为什么纪念蔡元培——读《北大校长蔡元培》 5
卧龙岗上散淡人 8
晚明士风与“当世之爱” 12
文化英雄与似水柔情 15
秋夜广场 18
圣地的感召 22
北大:想象的与现实的 25
谁是今日之“大众” 28
走进三味书屋 31
子诚先生 33
青春歌哭 36
想起茨威格 39
人的关怀需要——读弗罗姆《健全的社会》 42
京城文化“打工族” 45
足球恶梦的折磨 48
“大众情人”与妻子 51
《渴望》乌托邦 54
梦幻之旅(四则) 60
“洋插队”之梦 60
陈凯歌与《霸王别姬》 62
“三国”大“演示” 63
从经典到通俗剧 64
文末杂言 66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的缘起与实现 66
《1978:激情岁月》后记 72
《众神狂欢》后记 75
《众神狂欢》韩国文版序 78
潜移默化和美文不可译 80
“独语”的批评时代 83
文学批评的“有用”与“无用” 86
文学批评的流失与存在 89
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 94
为什么研究谢冕 99
文化论争的检讨与回应 101
“人文精神”之后 103
时尚之外 106
广告与幻觉 106
电视的神话 110
传媒与明星 112
作为观念的电脑 115
民间怀旧风 118
’96金秋的红色狂澜 123
空洞的都市时尚——白领文化趣味批判 129
90年代的文化地图 136
文学短论 139
小说之外:那个单身鏖战的人——重读《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 139
爱的神话和它的时代——重读《爱,是不能忘记的》 144
觉醒与承诺——重读《乡场上》 150
隐秘岁月的消闲之旅 155
无人喝彩的时代 160
贾平凹创作论纲要 163
拟古之风与东方奇观 169
探寻时代精神病症——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白夜》短评 173
民间传统与中国的现代性——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老庄》 176
憔悴而坚忍的诉说——简评林白的长篇小说《说吧,房间》 179
生不逢时的《弑父》 183
重返古典和优雅——评曹文轩的长篇小说《红瓦》 186
文化想象与原型母题——评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 189
“后现代”策略与现代主义之恋——评《九条叉路》 193
知识者的世纪晚钟——评徐坤的小说创作 198
体验自由——重读《走向混沌》《我的菩提树》 203
“消闲者未必真能消闲” ——《闲情乐事》读后 208
为了文学的尊严 214
求真与经世——读《迷茫的跋涉者》 216
童年世界的深重苦难——读《苦孩子》 219
对记忆的寻访与感悟——评中篇小说《随风沉默》 222
寻梦者的心路独白——评崔玲的散文集《寻梦·寻梦》 226
重新走过往日辉煌——《陈龙传》读后 229
传统写实风格的魅力——评《风雨客家情》 232
文化马戏中的“好诗主义” 236
在生命的深渊歌唱——读灰娃诗集《山鬼故家》 241
从文学批评到文学史——读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概说》 245
文化时评 250
精神传统与文化焦虑 250
“消闲文学”及意识形态守护 259
传统与激进 264
逃亡与皈依——90年代文化的新保守主义精神 267
文化同一性中的内部对话——华文怀乡文学对传统的不同回应 274
平民文学的节日 279
光荣与梦想 283
语言的秩序 288
挑战与转型——中国文化回归趋向之我见 292
“后新时期”:历史决定论的新梦 296
民粹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学 299
什么是新理想主义 303
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 311
50年的梦幻与向往 315
后记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