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云南省教育厅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040134055
  • 页数:39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由云南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相关教学基本要求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而成的。该教材以党的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以广大科研工作者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形成发展过程、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指导意义;较为准确地阐释了我们党在新时期制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本书既可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通用教材,也可作为广大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导论 1

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和研究任务 2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 9

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 13

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21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8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28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28

二、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0

三、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现实依据 32

四、邓小平的革命风范、崇高品格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4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7

一、邓小平理论的直接酝酿 37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9

三、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和概括过程 42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44

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44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47

三、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和核心 49

第四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51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51

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旗帜 53

三、邓小平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55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57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5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57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 58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60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64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 6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不断完善 68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72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72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74

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6

四、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特征 78

五、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0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83

一、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83

二、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84

三、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85

四、必须高举的理论旗帜 86

第三章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89

第一节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89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 89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92

三、党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94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96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99

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要求 99

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101

三、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103

四、“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105

第三节 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107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07

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09

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112

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14

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117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提出 117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17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1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123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23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128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13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32

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32

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提出与发展 136

三、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39

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141

第五章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45

第一节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46

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曲折过程 14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15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主要矛盾 153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55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其内涵 155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157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60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62

一、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162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65

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167

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167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重大意义 170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73

第一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173

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和步骤 173

二、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 176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77

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 179

第二节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81

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81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185

三、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188

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192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95

一、科教兴国战略 195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 201

三、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3

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204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0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6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206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209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 213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21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217

二、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19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224

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229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230

一、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30

二、确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232

三、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33

四、“先富”、“后富”与实现共同富裕 234

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35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238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238

一、人民民主专政 238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40

三、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242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44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45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245

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247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49

四、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权利 253

五、牢牢把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 255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257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57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259

三、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261

第四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65

一、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 265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涵和意义 266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 268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7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7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271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 275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276

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27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28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含义 28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28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 283

四、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288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290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 29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针 293

第四节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98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298

二、人的全面发展同经济、文化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关系 301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302

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305

第一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305

一、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305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307

三、“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310

四、“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312

第二节 “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315

一、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 315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317

三、香港、澳门回归后落实“一国两制”的实践 318

第三节 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 321

一、台湾问题是我国在本世纪实现三大目标的关键所在 321

二、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323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326

第十一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31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331

一、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331

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34

三、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37

第二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41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方针政策 341

二、坚持外交策略原则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344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347

四、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是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目标 348

第三节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49

一、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障碍 349

二、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 352

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354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357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358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358

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363

三、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保卫者和重要的建设力量 365

四、巩固和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367

五、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368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71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371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374

第三节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377

一、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 377

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80

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