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5
一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 6
二 关于基金会研究 9
第三节 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11
一 研究视角 11
二 研究方法与技术 14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框架 15
一 组织结构 16
二 资金劝募 16
三 资金分配 16
四 激励机制 17
五 监督机制 17
六 评估机制 17
第二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有关概念阐释 18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 18
一 非营利组织的性质 19
二 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21
三 非营利组织的范围界定 22
四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阶段 24
五 非营利组织的分类和法律管理体系 27
第二节 基金会 29
一 基金会的来源与发展历程 29
二 中国基金会及其解读 33
三 大学教育基金会及其特性 41
第三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组织结构 45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的结构与设计 46
一 非营利组织结构的内容 46
二 非营利组织结构的设置标准及类型 47
第二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组织结构 48
一 组织机构设置 48
二 组织机构职能设置 49
三 组织机构人员设置 53
第三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组织机构的特点 55
一 组织机构扁平化 55
二 组织结构规范化 58
三 组织结构设置市场化 62
四 组织权力集中化 66
五 组织结构柔性化 68
第四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组织结构的缺陷 69
一 高层权力的“断电” 69
二 中层秘书处成万能机 71
三 基层工作人员角色混乱 73
四 部分监事会形同虚设 75
第五节 完善大学教育基金会组织结构的相关建议 78
一 厘清组织间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动模式 78
二 引入共同治理机制,消解“内部人”控制 80
三 “以人为本”,合理形成组织内人员的角色定位 81
四 通过实质性的监督手段,保障组织功能的合理发挥 81
第四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劝募机制 83
第一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劝募的内涵及性质 83
第二节 劝募研究的现状及本研究的理论视角 85
一 国外学者对劝募的研究 85
二 国内学者对劝募的研究 88
第三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劝募现状调查 90
一 劝募地位与劝募范围:依附性与特定空间 90
二 劝募形态与方式:产品导向与重大活动 91
三 资源动员与筹资对象:以校友为主 93
四 劝募活动的重要角色:领导者 98
第四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劝募机制完善之路径 100
一 扩大社会资源的动员范围,拓宽劝募对象 101
二 更新劝募理念,迈向顾客导向阶段 104
三 摆脱卡里斯马现象,形成专业的劝募人员 106
四 以感染劝导为主,提升大学教育基金会劝募工作技能 108
五 建立符号资源,形成捐赠文化的整合中心 110
第五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分配机制 113
第一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分配概况 113
一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分配要素 113
二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结构 116
三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分配目的 119
四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分配方向 121
第二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分配特点 127
一 资金的稀缺性 127
二 资金分配灵活化趋势明显增强 128
三 资金分配决策方式的多样化 129
第三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资金分配机制的漏洞与问题 130
一 资金支出规模与结构问题突出 130
二 资金分配规则的空置 131
三 资金结构单一化 131
四 资金投资风险化 132
五 管理费意义曲解化 134
六 基金会低成本运作 136
第四节 透明、合理、高效:大学教育基金会资金分配机制新建 137
一 以系统优化为资金分配的原则 138
二 以充分有用为资金分配的效能标准 138
三 以竞争增效、能级对应为资金分配的价值目标 138
四 以弹性冗余为资金分配的灵活性体现 140
第六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激励机制 142
第一节 当前激励机制研究的理论综述及有关视角 142
一 从内容型激励、过程型激励到综合型激励 143
二 “委托一代理关系”的视角 144
三 “人际关系和晋升”的主要关怀 145
四 “工资、奖金、福利”的表现手段 145
第二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激励特性与问题分析 146
一 特殊的激励主体:单位体制与科层组织模式的高校 147
二 正式激励手段的不公平 152
三 非正式激励手段的不确定 153
四 价值激励方式比较脆弱 154
第三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激励机制的多元化构建 156
一 组织体制上实现相对独立 156
二 合理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 157
三 实行正式激励与非正式激励的合理化分配 158
四 完善外在的社会政策制度 160
第七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监督机制 161
第一节 监督机制的概念阐释与文献回顾 162
第二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监督机制的具体表现 165
一 内部监督及其现状调查 165
二 外部监督及其现实表现 170
第三节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监督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176
一 体制缺陷导致监督虚位 176
二 立法缺失导致监督缺位 177
三 观念缺失导致监督无力 178
四 舆论力量薄弱导致监督无效 179
第四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监督机制的构建:他律与自律 180
一 从他律走向自律 180
二 从道德驱动自律走向制度化自律 181
第八章 大学教育基金会运作过程中的评估机制 183
第一节 评估机制的有关界定与文献研究 183
一 评估的含义与特点 183
二 不同角度的评估标准 184
三 非营利组织评估的文献回顾 186
第二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评估机制的要素及其现实考察 188
一 非营利性评估不到位 188
二 使命与战略规划评估不重视 189
三 项目评估不系统 191
四 能力评估不足 193
五 绩效评估不够 195
第三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评估机制的系统构建与完善 195
一 建立科学而有效的评估程序 197
二 根据不同时间和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估类型 198
三 选择多样化的评估方法 199
第九章 结语:社会互构视野中的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 205
第一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体现的国家与社会间关系变化 205
第二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与利益相关者间关系互构 209
一 大学教育基金会与企业间的社会责任分享 209
二 大学教育基金会与捐赠者的相互信任 211
三 大学教育基金会与志愿者间的精神互助 214
第三节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未来发展展望 216
一 完善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法律规制与政府管治 216
二 构建更浓厚的慈善文化,为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218
三 加强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公共责任机制建设,形成以“问责、透明、公开”为标志的公信力 220
四 完善外围环境支持系统,建立统一的非营利组织制度框架 222
参考文献 224
后记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