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篇 九种体质的理论背景及方法学研究 23
第一章 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的构建 23
第一节 理论体系的架构 23
第二节 假说的提出与关键科学问题 24
第三节 体质与证候关系研究 32
第四节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37
第五节 中医体质学的地位与作用 38
第二章 中医体质学比较研究 42
第一节 中医体质学与前人相关理论的比较研究 42
第二节 中医体质学与中外相关理论的比较研究 43
第三章 构建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的方法学研究 52
第一节 文献研究方法 52
第二节 分类研究的方法 54
第三节 基础实验研究的方法 55
第四节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58
第五节 定性研究的方法 61
第四章 体质辨识方法与技术的研究 63
第一节 体质辨识的概念与原则 63
第二节 中医体质辨识的内容 64
第三节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辨识依据 65
第四节 中医体质量表的编制 67
第五节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建立 73
第六节 体质辨识技术研究 74
第五章 体质形成与相关因素研究 77
第一节 先天因素研究 77
第二节 后天因素研究 79
中篇 九种体质的分类及基础研究 87
第六章 平和体质(A型) 87
第一节 平和体质的概念和表现特征 87
第二节 平和体质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研究 88
第三节 平和体质的基础研究 90
第七章 气虚体质(B型) 100
第一节 气虚体质的概念和表现特征 100
第二节 气虚体质的形成与影响因素研究 103
第三节 气虚体质的基础研究 106
第四节 气虚体质的体病相关研究 109
第八章 阳虚体质(C型) 112
第一节 阳虚体质的概念和表现特征 112
第二节 阳虚体质的形成与影响因素研究 116
第三节 阳虚体质的基础研究 122
第四节 阳虚体质的体病相关研究 135
第九章 阴虚体质(D型) 142
第一节 阴虚体质的概念和表现特征 142
第二节 阴虚体质的形成与影响因素研究 144
第三节 阴虚体质的基础研究 149
第四节 阴虚体质的体病相关研究 156
第十章 痰湿体质(E型) 159
第一节 痰湿体质的概念及表现特征 159
第二节 痰湿体质的形成及相关影响因素 162
第三节 痰湿体质的基础研究 167
第四节 痰湿体质的体病相关研究 176
第十一章 湿热体质(F型) 183
第一节 湿热体质的概念及表现特征 183
第二节 湿热体质的形成及相关影响因素 185
第三节 湿热体质的基础研究 189
第四节 湿热体质的体病相关研究 200
第十二章 气郁体质(G型) 203
第一节 气郁体质的概念和特征表现 203
第二节 气郁体质的形成及相关影响因素 205
第三节 气郁体质的基础研究 207
第四节 气郁体质的体病相关研究 208
第十三章 血瘀体质(H型) 210
第一节 血瘀体质的概念和表现特征 210
第二节 血瘀体质的形成及相关影响因素 212
第三节 血瘀体质的基础研究 216
第四节 血瘀体质的体病相关研究 220
第十四章 特禀体质(I型) 223
第一节 特禀体质的概念及表现特征 223
第二节 特禀体质(过敏性体质)的形成及相关影响因素 226
第三节 特禀体质(过敏性体质)的基础研究 232
第四节 特禀体质(过敏性体质)的体病相关研究 236
下篇 九种体质的应用研究 243
第十五章 临床应用研究 243
第一节 辨体论治应用概论 244
第二节 不同病种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研究 262
第十六章 体质公共卫生服务研究 283
第一节 体质辨识与健康管理 283
第二节 体质辨识与公共卫生 300
第十七章 国内外影响与评价 307
第一节 国内影响与评价 307
第二节 国际影响与评价 309
附录 313
附录Ⅰ “973”课题组发表文章及论文 313
附录Ⅱ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317
附录Ⅲ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321
附录Ⅳ 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大事年表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