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中药药性的基本涵义及研究意义 3
第一节 中药药性基本涵义概述 3
第二节 中药药性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3
第二章 中药寒热药性的研究进展 6
第一节 中药药性文献的信息挖掘 6
第二节 中药寒热药性的实验研究概况 7
第三节 中药药性的临床研究概况 9
第四节 近年来药性研究的新观点新学说 11
第五节 中药药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3
第三章 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的提出及要义 20
第一节 中医药学与热力学的关联分析 20
第二节 中医药(药性)热力学观的基本涵义 23
第四章 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思路和方法 25
第一节 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基本模式 25
第二节 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基本策略 26
第三节 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主要方法 28
第二篇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第五章 冷热板示差系统的研制 35
第一节 冷热板示差法原理与仪器设计 35
第二节 冷热板示差系统的方法学考察 39
第六章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不同“寒热”动物模型的寒热属性考察 45
第一节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寒热“体质”模型的寒热属性考察 45
第二节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肾阳虚和肾阴虚模型寒热属性考察 51
第三节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胃寒证和胃热证模型寒热属性考察 57
第七章 不同寒热中药对正常动物温度趋向性的干预作用 64
第一节 基于正常动物的大黄和附子温度趋向性差异考察 64
第二节 基于正常动物的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温度趋向性差异考察 69
第八章 不同寒热中药对不同模型动物温度趋向性的干预作用 74
第一节 基于体质动物模型的红参和西洋参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74
第二节 基于体质动物模型的生晒参和参花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77
第三节 基于体质动物模型的黄连不同炮制品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82
第四节 基于体质动物模型的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89
第五节 基于体质动物模型的左金丸及其类方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96
第六节 基于胃寒/胃热病理模型的左金丸及类方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101
第九章 基于冷热板示差法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研究小结 109
第三篇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第十章 生物热动力学法简介 117
第一节 生物热动力学法检测原理 117
第二节 生物热动力学法的方法学考察 120
第十一章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不同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123
第一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人参叶和人参花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123
第二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人参和西洋参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127
第三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角甲类动物药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131
第四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黄连不同炮制品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135
第五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138
第六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左金丸及其类方药性寒热差异考察 141
第七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黄连及其主要组分配伍研究 152
第十二章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研究小结 160
第一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不同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结果比较 160
第二节 生物热动力学法与冷热板示差法的比较分析 161
第四篇 基于循证医学分析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第十三章 基于慢性乙型肝炎和循证医学分析的中医方药寒热属性研究 167
第一节 用于药性研究的循证医学分析方法简介 167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寒热辨证分型研究 169
第三节 基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则“热者寒之”科学基础研究 176
第四节 慢性乙型肝炎现代检测指标与中医临床用药寒热属性的相关分析 180
第五节 基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寒热药性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 187
第十四章 基于循证医学的中药药性寒热差异表征研究小结 189
第五篇 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阶段总结第十五章 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模式的探索 195
第十六章 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主要结果与结论 196
第一节 在不同生物水平的寒热药性研究结果 196
第二节 在不同物质水平的寒热药性研究结果 198
第三节 炮制对中药寒热药性的影响规律 198
第四节 配伍对方药寒热属性的影响规律 199
第十七章 基于热力学观的中药寒热药性实验操作规程 201
第一节 冷热板示差法实验操作规程 201
第二节 生物热动力学法实验操作规程 204
第十八章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的几点体会 208
附录 课题组发表的有关药性研究的论文及申请专利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