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肾癌流行病学与研究方法 1
第一节 肾癌的流行特征与趋势 1
一、发病率和死亡率 1
二、发病率时间趋势 1
三、发病率地区分布 2
四、发病率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2
五、死亡率趋势 3
六、生存率与预后 3
第二节 肾癌的病因学 3
一、吸烟因素 3
二、饮食因素 3
三、生育因素与荷尔蒙 4
四、其他因素 4
第三节 肾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5
一、描述性研究 5
二、队列研究 5
三、病例对照研究 6
四、实验研究 6
五、肾癌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7
第二章 肾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10
第一节 肾癌发生相关基因 10
一、特异性基因 10
二、非特异性基因 13
三、辅助性基因 13
第二节 肾癌分子信号的传导通路 14
一、VHL/HIF通路 15
二、VEGF通路 15
三、EGFR通路 15
四、PD-ECGF通路 16
五、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 16
第三节 肾癌细胞增殖和周期调控的相关基因 16
一、细胞周期素 16
二、p27 17
三、p53 17
四、p16 18
五、端粒酶 18
六、Ki67和PCNA 18
七、Survivin 18
八、bcl-2 18
第三章 肾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 22
第一节 概论 22
第二节 肾癌侵袭与转移的调节基因 23
一、编码基因 23
二、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3
三、肾癌转移和转移抑制的相关基因 24
第三节 细胞黏附分子和肾癌转移 25
一、整合素 25
二、钙黏素 25
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27
四、选择素 27
五、CD44及其他 28
第四节 细胞外基质降解与肾癌转移 28
一、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 28
二、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与肾癌转移 29
三、肝素酶与肾癌转移 30
第五节 肿瘤血管生成与肾癌转移 30
第六节 癌细胞运动与肾癌转移 31
第四章 肾癌的血管与形成机制 35
第一节 肾血管的解剖学基础 35
一、肾外血管的解剖学特点 35
二、肾内血管的解剖学特点 36
第二节 肾癌血管的多普勒超声特征 36
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基本原理 36
二、肾癌多普勒超声的血流特征 37
三、多普勒超声在肾癌诊断中的应用 37
第三节 超声造影在肾癌诊断中的应用 38
一、超声造影的基本原理 38
二、超声造影剂的类型 38
三、超声造影在肾癌中的应用 39
第四节 肾癌的微血管密度 40
一、微血管密度的判定方法 40
二、微血管密度与预后评价 41
第五节 肾癌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 41
一、概述 41
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42
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44
四、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46
五、其他促血管生成因子 47
六、结语 47
第五章 肾癌血管生成拟态与形态特征 51
第一节 血管生成拟态的发现与背景 51
第二节 肾癌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态学 52
第三节 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现状 53
第四节 血管生成拟态的相关分子机制 53
一、基质金属蛋白酶类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 53
二、细胞分泌黏附分子与血管生成拟态 54
三、肿瘤细胞去分化与血管生成拟态 54
四、肿瘤细胞局部微环境变化与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 54
第五节 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信号转导通路 55
一、上游启动分子 55
二、枢纽性信号分子 55
三、下游效应分子 55
第六节 组织因子通路抑制物在血管生成拟态中的作用 56
第七节 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治疗策略 56
第八节 尚待解决的问题 57
第六章 内源性肿瘤血管内皮生成抑素 59
第一节 概述 59
第二节 Tumstatin的分子结构与生物学作用 59
一、Tumstatin的发现、分子结构与分布 59
二、Tumstatin的生物学特性与作用机制 60
第三节 Tumstatin抗肿瘤血管生成活性肽段的研究 62
一、Tumstatin抗肿瘤血管生成活性肽段 62
二、Tumstatin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62
第四节 其他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63
一、内皮抑素 63
二、癌抑素 63
第七章 肿瘤免疫逃逸与治疗新策略 65
第一节 肿瘤抗原与免疫 65
一、弱抗原性和抗原调变 65
二、肿瘤抗原诱导免疫耐受 66
三、肿瘤细胞的“漏逸”和“免疫刺激” 66
四、免疫选择 66
五、肿瘤抗原被覆盖 66
第二节 肿瘤细胞MHC分子表达异常 66
一、MHCⅠ类抗原分子的表达异常 66
二、MHCⅡ类抗原分子的表达异常 67
三、非经典MHCⅠ类抗原分子的表达 68
第三节 肿瘤缺乏共刺激信号与产生免疫抑制物 69
一、肿瘤细胞缺乏共刺激信号 69
二、肿瘤细胞产生免疫抑制物 69
第四节 免疫细胞凋亡与免疫治疗新策略 70
一、肿瘤细胞介导的免疫细胞凋亡 70
二、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70
第八章 肾癌细胞凋亡机制与相关治疗的研究 73
第一节 概述 73
第二节 肾癌细胞凋亡机制 75
一、促凋亡因子在RCC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75
二、凋亡抑制蛋白在RCC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78
第三节 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的凋亡 83
一、Fas/FasL在RCC TIL凋亡中的作用 83
二、Bcl-2在RCC TIL凋亡中的作用 83
三、NF-KB在RCC TIL凋亡中的作用 83
四、苷脂在RCC TIL凋亡中的作用 84
五、CD70在RCC TIL凋亡中的作用 84
第四节 肾癌细胞凋亡的相关治疗研究 84
一、针对TRAIL的治疗 84
二、针对NF-кB的治疗 84
三、针对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的治疗 85
第九章 肾癌组织学来源与病理特征 87
第一节 肾脏的组织学来源 87
第二节 肾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 87
一、肾透明细胞癌 87
二、多房囊性肾细胞癌 89
三、乳头状肾细胞癌 89
四、嫌色性肾细胞癌 89
五、集合管肾癌 90
六、肾髓质癌 90
七、Xp11.2易位性癌 91
八、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肾细胞癌 91
九、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91
第三节 未分类肾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 91
一、肾母细胞瘤 92
二、透明细胞肉瘤 92
三、平滑肌肉瘤 93
四、血管肉瘤 93
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93
第四节 肾脏其他类型肿瘤 93
一、类癌 93
二、神经内分泌癌 94
三、小细胞癌 94
四、恶性黑色素瘤 94
五、恶性淋巴瘤 94
第十章 肾癌分子病理与分类的意义 96
第一节 分子病理研究概念与内容 96
一、分子病理学概念 96
二、分子病理学研究内容 96
第二节 分子病理学研究相关技术 96
一、聚合酶链反应 96
二、DNA分子克隆技术 97
三、核酸序列测定技术 97
四、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97
五、荧光原位杂交 98
六、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 98
七、生物芯片技术 98
八、流式细胞技术 99
九、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 99
十、其他技术方法 100
第三节 肾癌分子病理与分类 100
一、概述 100
二、肾癌的分子病理学 100
第四节 肾母细胞瘤分子病理学和分类 104
一、概述 104
二、肾母细胞瘤的分子病理学 104
三、结语 105
第十一章 肾癌超微病理研究 108
第一节 超微结构的研究方法 108
一、透射电镜和超薄切片制备技术 108
二、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标本制备 109
三、分析型电镜 109
四、超高压电镜 109
五、扫描隧道显微镜 109
第二节 肿瘤超微结构的特征 110
一、质膜与特化物的超微病理 110
二、细胞质的超微病理结构 111
三、细胞核的超微病理结构 112
四、细胞间质 113
第三节 肾脏的超微结构基础 114
一、肾小球 114
二、肾小管 115
三、集合小管 116
四、肾小球旁器 116
五、肾间质 116
第四节 肾细胞癌的超微病理研究 117
一、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 117
二、颗粒细胞性肾细胞癌 118
三、混合性肾细胞癌 119
四、嫌色性肾细胞癌 119
五、肾癌的血管特征 120
第五节 其他肾脏肿瘤的超微病理研究 123
一、肾大嗜酸粒细胞腺瘤 123
二、肾母细胞瘤 124
三、肾横纹肌样瘤 127
四、结语 129
第十二章 激光捕获显微分离技术在肾癌研究中的应用 130
第一节 LCM的发展历史与优越性 130
第二节 LCM的工作原理 131
第三节 LCM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132
一、DNA分析 132
二、蛋白质组学 133
三、基因表达分析 133
四、单细胞分析 133
第四节 LCM在肾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34
第十三章 流式细胞技术在肾癌研究中的应用 136
第一节 流式细胞术发展历史 136
第二节 流式细胞仪的基本知识 136
一、流式细胞仪的基本结构 136
二、流式细胞仪工作原理 138
三、流式细胞仪的类型与特性 138
四、流式细胞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138
五、FCM测量数据的显示和分析 141
第三节 FCM肾癌组织样本的制备 142
一、肾癌新鲜组织样本的制备 142
二、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142
三、石蜡包埋肾癌组织样本的制备 143
第四节 FCM在肾癌研究中的应用 143
一、FCM在肾癌细胞凋亡中的应用 143
二、流式细胞术在肾癌多药耐药研究中的应用 146
三、FCM在肾癌细胞周期检测中的应用 147
四、FCM在肾癌免疫研究中的应用 148
五、问题与展望 149
第十四章 CT、MR在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与评价 151
第一节 概述 151
第二节 影像学检查技术与方法 151
一、螺旋CT检查方法 151
二、MR检查方法 151
三、增强分期与命名 152
四、CT灌注成像 152
五、MR弥散加权成像 152
第三节 肾癌的影像学表现 154
一、肾癌病灶的影像学特征 154
二、肾癌侵犯和转移的影像学特征 156
三、肾癌的影像学分型 159
四、肾癌的影像学分期 159
五、肾癌的影像学鉴别 160
第四节 肾癌的术前影像学评价 162
第十五章 多普勒超声在肾癌诊断中的应用 164
第一节 超声技术在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与进展 164
一、B型超声的原理与特点 164
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165
三、超声造影的原理与特点 165
第二节 肾脏肿物的超声特征及鉴别诊断 166
一、肾脏囊性肿物的超声分型 166
二、特殊类型良性肾囊性病变的超声表现 167
三、肾癌的超声特征 167
四、肾脏实性肿物的超声鉴别 170
第三节 超声在肾癌介入治疗与随访的应用 171
一、超声在肾癌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应用 171
二、超声在肾癌随访的应用 171
三、结语 171
第十六章 腹腔镜术中超声在小肾癌定位中的应用与评价 173
第一节 腹腔镜超声的发展与现状 173
第二节 腹腔镜超声相关设备的结构功能特点、使用及维护 174
第三节 腹腔镜术中超声在小肾癌定位中的应用 175
第四节 术中超声在小肾癌定位中的意义与评价 176
第十七章 肾癌的相关分子标记物与评价 178
第一节 肾癌发生与进展的相关标记物 178
一、肾癌发生的相关标记物 178
二、肾癌血管形成的分子标记物 180
三、肾癌分期与病理分型的分子标记物 181
第二节 肾癌浸润与转移分子标记物 182
一、MMP(MMP2,MMP9,MMP7) 182
二、Fas与FasL 183
三、Pax-2 183
四、CD44 183
五、P选择素 184
六、黏蛋白 184
七、COX-2 184
八、eadherin-6 184
第三节 肾癌预后的相关标记物 185
一、Ki-67 185
二、MCMs 185
三、nm23基因 185
四、Survivin 185
五、丙酮酸激酶M2型同工酶 185
六、结语 186
第十八章 肾癌临床表现与副瘤综合征 190
第一节 概论 190
第二节 肾癌的临床表现 190
一、临床表现 190
二、肾癌分期与临床表现 192
第三节 副瘤综合征 193
一、副瘤综合征的概念 193
二、副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其产生机制 193
第十九章 肾癌外科治疗的相关形态学 195
第一节 肾的发生 195
第二节 胚胎肾的组织培养 197
第三节 极化上皮形态发生的细胞培养模型 198
第四节 肾的形态 198
第五节 肾的位置和毗邻 199
一、肾的位置 199
二、肾的体表投影 199
三、肾与腹壁肌肉和胸膜腔的位置关系 199
四、肾的毗邻关系 200
第六节 肾的被膜 201
一、纤维囊 201
二、脂肪囊 202
三、肾筋膜 202
第七节 肾的内部结构 202
一、肾皮质 202
二、肾髓质 203
第八节 肾的影像解剖 203
一、肾的X线解剖 203
二、正常肾的超声图像 204
三、肾的CT解剖 204
第九节 肾的血液供应 205
一、肾的动脉 205
二、肾静脉 207
三、肾内血管 208
第十节 肾的淋巴管 208
第十一节 肾的神经支配 209
第十二节 肾的先天异常 210
一、肾的数目异常 210
二、肾的位置异常 210
三、肾的形状异常 211
四、肾实质异常 211
第二十章 肾癌外科治疗的手术途径 213
第一节 肾癌手术的相关解剖 213
一、肾的位置 213
二、肾的毗邻 214
三、肾的被膜 214
四、肾脏周围的肌肉和局部解剖 215
五、背部筋膜 218
六、腹部筋膜 219
七、腹直肌鞘 219
八、第十二肋 219
第二节 肾癌的手术路径与选择 220
一、腹膜外肋腹路径 220
二、腹部路径 224
三、胸腹联合切口 226
四、腰背部路径 227
五、结语 227
第二十一章 开放性根治性肾切除术及评价 228
第一节 开放性根治性肾切除术 228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228
二、术前准备 228
三、麻醉方法与手术体位 228
四、几种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方法 228
五、术后处理 230
六、并发症及其处理 230
第二节 根治性肾切除术相关问题的处理 231
一、同侧肾上腺的处理 231
二、手术中淋巴结的处理 232
三、肾动脉栓塞术的应用 234
四、有转移肾癌的肾切除术 234
五、根治性肾切除术的疗效与评价 235
第二十二章 肾癌合并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与评价 236
第一节 概述 236
第二节 腔静脉癌栓的影像学评估 236
一、超声检查 236
二、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 237
三、血管影像学检查 237
四、腔静脉癌栓的分级 238
第三节 临床表现与手术治疗 239
一、临床表现 239
二、手术适应证 239
三、术前肾动脉栓塞 239
四、手术方法与选择 239
五、腹腔镜手术 243
六、手术并发症 243
第四节 预后评价与展望 243
一、预后评价 243
二、问题与展望 244
第二十三章 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与评价 246
第一节 概述 246
第二节 保留肾单位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246
一、适应证的总体原则 247
二、绝对适应证 247
三、相对适应证 247
四、选择性适应证 247
五、手术禁忌证 247
第三节 选择保留肾单位手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47
一、严格掌握“可选择适应证” 247
二、关注肿瘤起源部位和生长方式 247
三、警惕肾癌的多灶性 248
四、警惕小肾癌早期局部浸润与远处转移 248
第四节 保留肾单位开放手术的方法与评价 248
一、术前准备 248
二、麻醉选择与手术体位 249
三、手术方法与评价 249
第五节 手术主要并发症与处理 253
一、急性肾衰竭 253
二、尿外渗或尿漏 253
三、继发性出血 253
四、输尿管梗阻与感染 253
五、蛋白尿 254
第六节 术后随访与疗效评价 254
一、术后随访 254
二、临床效果与评价 254
三、结语 254
第二十四章 腹腔镜在肾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257
第一节 腹腔镜肾癌根治性手术的选择 257
一、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257
二、术前评估和准备 257
第二节 经腹腔路径肾癌根治性切除术 257
一、腹腔镜手术路径 257
二、腹腔镜手术前准备 258
三、腹腔镜手术室布局 258
四、腹腔镜常用手术器械 259
五、麻醉与体位 259
六、腹腔镜穿刺套管位置的选择 259
七、腹腔镜左肾癌根治性切除术 260
八、腹腔镜右肾癌根治性切除术 263
第三节 经腹膜后路径肾癌根治性切除术 263
一、患者体位 263
二、腹腔镜穿刺套管位置的选择 264
三、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 264
第四节 腹腔镜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 266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266
二、手术前准备 266
三、手术路径选择 266
四、经腹腔路径肾部分切除术的要点 267
五、手术效果与评价 268
第五节 腹腔镜肾癌手术的并发症 268
一、皮下气肿 269
二、气胸和纵隔气肿 269
三、气体栓塞 269
四、高碳酸血症 269
五、出血 269
六、腹内脏器损伤 269
七、感染 270
八、输尿管损伤 270
九、内科并发症 270
第六节 腹腔镜肾癌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与评价 270
一、腹腔镜与开放性肾癌根治术的比较 270
二、腹腔镜与开放性肾部分切除术的比较 270
三、手助式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疗效 271
四、腹腔镜与开放性手术费用的比较 271
五、长期的随访结果 271
第二十五章 机器人在肾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273
第一节 手术机器人概况 273
第二节 机器人肾癌根治性切除术 275
一、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275
二、机器人手术装置 275
三、手术前准备 275
四、麻醉和体位 275
五、手术步骤 275
六、术后处理 275
第三节 机器人保留肾单位肾癌切除术 276
一、机器人手术系统的使用要点 276
二、机器人手术技巧 276
三、手术后处理 276
四、结语 276
第二十六章 肾癌消融治疗与相关问题 278
第一节 冷冻消融的原理与应用 278
一、冷冻消融的原理 278
二、冷冻消融的设备 279
三、冷冻消融的途径 279
四、冷冻消融的并发症 281
五、冷冻消融小结 281
第二节 射频消融的原理与应用 281
一、射频消融的原理 281
二、影响射频消融效果的因素 281
三、射频消融的定位与监测 282
四、射频消融的适应证 282
五、射频消融的并发症 283
第三节 肾癌消融治疗的相关技术 283
一、微波消融 283
二、组织间激光凝固技术 283
三、高能聚焦超声 284
四、射线消融 284
五、结论 284
第二十七章 肾癌介入治疗与相关问题 287
第一节 肾癌介入治疗材料 287
一、生物栓塞剂 287
二、不可吸收材料 287
第二节 肾癌介入治疗的方法 288
一、经皮活检 288
二、肾动脉栓塞治疗 288
三、缓解性栓塞治疗 289
四、骨转移的栓塞治疗 289
五、影像介导的消融术 289
第三节 肾癌动脉栓塞治疗 290
一、栓塞的适应证 290
二、器械选择 290
三、术前准备 290
四、手术步骤 290
五、注意事项 292
六、术后处理 292
七、并发症及预防 292
八、疗效与评价 292
九、结语 293
第二十八章 肾癌晚期疼痛治疗与评价 295
第一节 概述 295
第二节 肾癌痛的测量与评估 295
一、数字评分法 295
二、主诉评分与疼痛强度评分法 295
三、疼痛简明评估量表 295
第三节 肾癌疼痛性质与临床表现 296
一、癌痛的病因机制 296
二、癌疼痛性质 296
三、临床检查 296
第四节 肾癌疼痛治疗药物与应用 297
一、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 297
二、非阿片类药物 297
三、阿片类药物 297
四、癌痛药物治疗的适应证 298
五、癌痛“三阶梯”疗法的应用与评价 299
第五节 肾癌痛病人的自控镇痛方法 301
一、自控镇痛(PCA)特点 301
二、病人自控镇痛方法 301
三、自控镇痛药物应用 301
四、自控镇痛的不良反应与处理 302
第六节 外周神经疼痛的介入治疗 302
一、适应证 302
二、介入治疗技术与方法 303
第七节 内脏疼痛的微创治疗 306
一、术前评估 306
二、操作前准备 306
三、技术操作 306
四、不良反应 306
第二十九章 肾细胞癌化学治疗与评价 309
第一节 肾细胞癌药物治疗的概况 309
第二节 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化疗 309
一、肾癌的全身化疗 309
二、肾癌的化学栓塞治疗 310
第三节 靶向治疗药物 310
一、阿瓦斯汀 311
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312
三、预测小分子靶向药物疗效的生物学指标 314
四、结论 315
第三十章 肾癌术后中医扶正治疗与现代观点 318
第一节 概述 318
第二节 肾癌术后中医扶正治疗的基本理论 318
一、扶正治疗的基本概念 318
二、肾癌术后的虚证本质 318
第三节 扶正治疗的现代认识 319
第四节 中医药治疗肾癌的研究进展 319
第五节 中医学对肾癌的认识和治疗 319
一、病因病机 319
二、辨证论治 320
三、辨病选方 320
四、围术期及放化疗后的治疗 320
第六节 肾癌术后其他相关治疗 321
一、针灸疗法 321
二、外治疗法 322
三、饮食调养 322
四、结语 322
第三十一章 肾癌抗药性研究与治疗对策 323
第一节 MDR产生的机制 323
一、药物外排与MDR 323
二、酶介导的耐药性机制 327
三、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与MDR 329
四、转录因子与MDR 331
第二节 肾癌MDR研究方法 333
一、肾癌细胞系在MDR研究中的应用 333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MDR研究中的应用 334
三、高通量分析技术在MDR研究中的应用 337
四、流式细胞技术(FCM)与MDR 338
第三节 基因多态性对肾癌MDR的影响 338
一、MDR1基因多态性 339
二、MRP基因多态性 340
三、BCRP基因多态性 340
四、GST基因多态性 341
第四节 MDR的逆转研究 341
一、基因治疗逆转肾癌MDR 341
二、药物逆转 342
第三十二章 干扰素治疗肾癌的原理与实践 348
第一节 概述 348
第二节 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与免疫调节作用 348
一、IFN的分类与生物学特点 348
二、干扰素对巨噬细胞的调节作用 350
三、干扰素对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351
四、干扰素对NK细胞的调节效应 351
五、干扰素对MHC-Ⅱ类抗原表达的调节 354
六、干扰素在抗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355
第三节 干扰素治疗肾癌的临床效果与评价 356
一、IFN-a-2b在肾癌治疗中的应用 356
二、低剂量IFN-a-2b与IL-2联合治疗 357
三、IFN-a-2b与抗血管增殖剂联合治疗 357
四、IFN-a-2b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 358
第四节 IFN-a-2b治疗的副作用与处理 359
一、流感样综合征 360
二、神经系统异常 360
三、血液系统变化 360
四、消化系统反应 360
五、呼吸系统影响 360
六、内分泌系统的不良反应 360
七、循环系统的不良反应 360
八、其他不良反应 360
九、结语 360
第三十三章 白细胞介素-2在肾癌治疗中的原理与实践 364
第一节 概述 364
第二节 IL-2在肾癌治疗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364
一、IL-2对T细胞的免疫调节 364
二、IL-2、IL-12对NK细胞的免疫调节 367
三、靶向性IL-2与抗血管生成的协同作用 368
第三节 IL-2在肾癌治疗中的应用与评价 368
一、IL-2治疗肾癌的适应证 368
二、大剂量IL-2治疗方案与评价 369
三、IL-2皮下注射的应用与评价 369
四、IL-2和IFN-α联合治疗与评价 370
第四节 IL-2治疗副作用与处理 371
一、微血管漏综合征 371
二、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372
三、胃肠道副作用 372
四、神经系统副作用 372
五、感染 373
六、流感样症状 373
七、其他副作用 373
第三十四章 LAK在肾癌过继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376
第一节 LAK细胞的生物免疫特性 376
一、LAK细胞的免疫特性 376
二、LA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376
第二节 LAK细胞的制备及活性测定 378
一、LAK细胞来源及分离方法 378
二、LAK细胞诱导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380
三、LAK细胞的制备与活性测定 381
第三节 LAK细胞在肾癌治疗中的应用 381
一、自体LAK/IL-2免疫治疗方案 381
二、LAK/IL-2对晚期转移性肾癌的疗效与评价 382
三、自体LAK/IL-2免疫治疗的副反应与处理 382
四、自体LAK/IL-2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调节效应 382
五、LAK/IL-2疗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83
六、LAK细胞在肾癌治疗中的一些探索 383
第三十五章 树突状细胞在肾癌治疗中的作用 388
第一节 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调节功能 388
一、树突状细胞的来源与分类 388
二、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生物学功能 388
第二节 肾癌患者树突状细胞特点与临床治疗意义 389
一、肾癌患者的树突状细胞特点 389
二、树突状细胞疫苗在肾癌治疗中的应用 389
三、问题与展望 391
第三十六章 肾癌肿瘤疫苗的研究进展 393
第一节 肾癌生物治疗进展 393
一、概述 393
二、肾癌的生物学特性 393
三、肾癌的生物免疫治疗策略 395
第二节 肿瘤疫苗研究进展 395
一、概述 395
二、肿瘤疫苗的免疫学机制 396
三、肿瘤疫苗的类型 397
第三节 肾癌疫苗的研究进展 401
一、概述 401
二、肾癌细胞自体肿瘤疫苗 402
三、基因修饰肾癌细胞疫苗 402
四、肾癌抗原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疫苗 402
五、肾癌细胞抗原疫苗 403
六、肾癌相关基因疫苗 403
七、癌胚抗原肾癌疫苗 403
八、热休克蛋白与肾癌疫苗研究 404
九、肾癌疫苗在临床中的应用与评价 406
第四节 肾癌疫苗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406
一、影响肾癌疫苗的生物免疫疗效的因素 406
二、问题与展望 407
第三十七章 肾癌分子靶向治疗原理与实践 410
第一节 肿瘤靶向治疗与分子靶向 410
一、肿瘤靶向治疗与技术 410
二、肿瘤分子靶向药物 411
三、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和应用 416
第二节 肾癌分子靶向治疗的基本策略 416
一、肾癌分子靶点的确定 416
二、肿瘤靶向治疗前的靶标监测 437
三、分子靶向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438
四、临床用药指导和疗效评价 440
第三节 肾癌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与分类 441
一、针对EGFR的分子靶向药物 441
二、抗肿瘤血管作用的靶向药物 445
三、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 452
四、小分子多靶点抑制剂 454
五、细胞周期靶向药物 457
六、凋亡抑制蛋白的靶向药物 458
七、端粒酶靶向抑制剂 460
八、法尼醇蛋白转移酶抑制剂 461
九、mTOR激酶功能抑制剂 462
十、其他分子靶向药物 464
第四节 肾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466
一、概述 466
二、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466
三、肾癌分子靶向治疗 467
第五节 分子靶向治疗的问题与展望 473
一、诊断治疗的个体化问题 473
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尚需研究 474
三、药物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474
四、问题与展望 475
第三十八章 家族性肾癌 485
第一节 概述 485
第二节 家族性肾癌遗传学 485
一、VHL病 486
二、遗传性乳头状肾癌 488
三、遗传性平滑肌瘤病肾癌 489
四、BHD综合征 491
第三节 家族性肾癌的临床表现 491
一、VHL病 491
二、遗传性乳头状肾癌 491
三、遗传性平滑肌瘤病肾癌 491
四、BHD综合征肾癌 492
第四节 家族性肾癌的诊断和治疗 492
一、家族性肾癌的诊断 492
二、家族性肾癌的治疗 492
三、结语 493
第三十九章 囊性肾癌 495
第一节 囊性肾癌分类与病理 495
一、多房性囊性肾癌 495
二、单房性囊性肾癌 495
三、坏死性囊性肾癌 495
四、单房性肾囊肿伴癌结节 496
第二节 囊性肾癌的临床表现 496
一、囊性肾癌的诊断 496
二、鉴别诊断 497
三、囊性肾癌的治疗 497
四、囊性肾癌的预后 497
第四十章 肾盂癌诊断治疗与评价 499
第一节 肾盂癌的流行病学特点 499
一、发病率与死亡率 499
二、性别与种族差异 499
第二节 肾盂癌的病因与相关危险因素 499
一、巴尔干肾病 499
二、吸烟与咖啡因素 500
三、分子遗传因素 500
四、其他因素 500
第三节 肾盂癌生物学特性与病理组织学 500
一、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500
二、肿瘤浸润转移方式与评价 500
三、肿瘤病理组织学 501
四、肿瘤病理分期 501
第四节 肾盂癌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501
一、临床表现 501
二、诊断方法 502
第五节 肾盂癌的外科治疗 504
一、根治性开放性肾输尿管切除术 504
二、肾输尿管保守性切除术 507
三、腹腔镜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 508
四、输尿管肾镜肾盂肿瘤切除术 510
五、经皮肾镜肿瘤切除术 511
六、肾盂癌术后预防性灌注治疗 512
第四十一章 肾癌预后的相关因素 514
第一节 肾癌分期、病理分级与预后的关系 514
一、肾癌分期 514
二、肾癌预后与相关病理组织学因素 516
第二节 肾癌预后与相关的临床评价指标 516
一、恶液质 516
二、血小板增多症 517
三、患者年龄与预后 517
四、患者体重指数与预后 517
第三节 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肾癌预后的关系 517
一、生存素与预后 517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预后 517
三、VHL基因与预后 518
四、G250抗原与预后 518
五、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与预后 518
六、Ki-67抗原与预后 518
七、p53基因与预后 519
八、血清组织特异性多态抗原与预后 519
九、程序性死亡配体-1与预后 519
十、钙黏蛋白-6与预后 519
第四节 肾癌预后分析系统 519
一、UISS 519
二、SSIGN 520
三、Nomogram 520
第四十二章 肾癌术后的随访研究与评估策略 523
第一节 我国目前推荐使用的肾癌术后随访指南 523
第二节 肾癌预后分析、分级系统和循证医学评价 523
一、肾癌患者术后影响预后的因素 523
二、评估肾癌预后的分级系统及运算法则 524
三、肾癌预后的研究证据——循证医学研究 524
第三节 肾癌术后随访资料的处理 525
一、随访研究资料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525
二、肾癌术后随访资料的处理 526
第四节 循证医学在随访决策中的应用 526
一、临床决策分析 526
二、制定临床随访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 526
三、肾癌的随访决策分析与评价 526
第五节 随访指南——研究证据与实践的桥梁 527
第四十三章 肾癌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 530
第一节 数据库技术概述 530
一、数据库系统概念 531
二、数据库系统的特征 532
三、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532
四、数据库管理员的职责 532
第二节 肾癌相关数据库的设计 532
一、数据库总体设计 533
二、数据库系统可视化操作界面的实现 547
第三节 肾癌数据库系统的使用方法 548
一、资料录入 548
二、录入资料的保存及修改 550
三、资料查询 551
四、退出系统 554
五、系统管理员权限 554
第四节 肾癌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及展望 554
第四十四章 肾癌网络资源与应用 556
第一节 医学网络搜索引擎 556
一、医学搜索引擎的分类 556
二、常用医学专业搜索引擎 556
三、使用医学搜索引擎的注意事项 557
第二节 常用医学文献数据库 557
一、PubMed和Medline数据库 557
二、万方数据库 560
第三节 常用相关网址 560
一、相关研究机构的网址 560
二、泌尿外科学期刊网址 561
三、获取原始文献的方法 561
中英文名词对照 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