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瑶族自治县概况前言 3
第一章 美丽富饶的大瑶山 5
瑰丽奇特的瑶山风光 6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10
第二章 大瑶山的开拓者 19
艰难的历程 19
勤劳的民族 25
传统的风情 28
第三章 古老的社会组织—石牌制度 40
石牌制溯源 40
“石牌大过天” 43
石牌制解体 49
第四章 可歌可泣的斗争史 52
参加大藤峡瑶民起义 52
太平天国革命斗争史上的一页 55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斗争 57
第五章 春到瑶山 61
瑶山会剿的胜利 61
团结公约的订立 67
全国第一个瑶族自治县的诞生 74
附录一:大瑶山团结公约 81
附录二:大瑶山团结公约补充规定 82
第六章 前进在农业集体化的道路上 85
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 85
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建立和发展 90
第七章 以林为主的山区经济在发展 97
林业生产在前进 98
粮食生产的发展 102
多种经营全面开花 107
第八章 工交面貌展新容 111
高路入云端 111
机声震山峦 114
邮路遍瑶山 118
第九章 兴旺的财贸事业 120
繁荣的民族贸易 121
活跃的财政金融 125
第十章 蒸蒸日上的文教卫生事业 128
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 128
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132
健康成长的各族人民 138
后记 143
三江侗族自治县概况第一章 白云山下是侗乡 147
第二章 勤劳智慧的民族 156
第三章 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175
第四章 民族政策的光辉胜利 198
第五章 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 213
第六章 杉、竹、油茶郁郁葱葱 223
第七章 农、牧、副、渔各业新发展 233
第八章 小水电和交通邮电事业 244
第九章 民贸商业和财政 253
第十章 深山密林传书声 260
第十一章 卫生保健展新容 269
第十二章 芦笙高奏 春色满园 279
第十三章 开创经济建设新局面 286
后记 293
新晃侗族自治县概况一、古老富丽的湘西门户 297
地理物产 297
风光景色 301
历史沿革 305
古镇新姿 307
二、传统的侗族风情 313
生活方式 313
风俗习惯 317
信奉与宗教 322
三、从黑暗到光明 325
苦难深重的古老民族 325
在斗争中获得翻身解放 332
四、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339
社会的重大变革 339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 343
正确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利 346
五、日益发展的山区农业 352
传统的生产方式 352
农业生产面貌新 356
林业生产展新容 361
畜牧生产新飞跃 364
六、兴旺发展的工业交通 367
扬长避短办工业 367
四通八达的交通邮电 376
七、日臻繁荣的商业财金 380
侗乡货殖今昔 380
为生产、生活服务 385
取用于民的财政金融 389
八、发展中的文教卫生体育事业 393
新兴的民族教育事业 393
光彩夺目的民族文化 399
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405
后记 410
巴马瑶族自治县概况前言 415
一、千山万冈是瑶家 417
丰富的自然资源 417
独特的民族习俗 421
巴马的历史沿革 428
二、西山红旗砍不倒 435
苦难的岁月 435
燎原的火种 438
不灭的农运 439
不倒的红旗 449
三、民族政策光照瑶山 457
心中绽开团结花 457
区域自治暖万家 459
民族关系在发展 462
四、各族同走金光道 468
山多缺水难生活 468
同走金桥日子甜 469
五、今日万冈换新颜 473
生产条件的改变 473
耕作制度的改革 479
林、牧、副业的发展 483
六、一张白纸绘新图 488
城镇工业平地起 488
陡坡绝壁变通途 493
今日邮电传千里 496
七、商业财政齐兴旺 498
民族贸易在发展 498
财政金融气象新 502
八、教、卫、文、体花吐艳 506
花园桃李催新苗 506
瑶壮山村歌不断 513
体育之花结硕果 518
医疗卫生谱新篇 521
九、安定团结搞四化 528
后记 533
景宁畲族自治县概况前言 537
一、景宁—我国第一个畲族自治县 539
建制沿革 540
政区和人口 542
自然环境 546
物产资源 550
名胜古迹 552
二、畲民生活在景宁 557
景宁畲民的来源 557
经济生活 559
文化艺术 562
畲家风俗 568
三、畲山星火 581
为国民革命献身的志土—叶仰高 581
打酒局 582
打盐霸 583
红军挺进师转战畲山 585
李振彪血洒新四乡 588
浙南游击队重拓畲乡根据地 589
四、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591
剿匪肃特巩固政权 591
土地改革 农民翻身 593
组织起来 发展生产 596
民族团结 再展宏图 599
五、经济建设 604
农业 604
林业 607
工业 609
交通邮电 612
水利电力 615
发展中的金融事业 618
农村商业 620
正在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 623
土特产 625
六、文化建设 628
教育 628
文化 633
卫生 636
广播电视 638
后记 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