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学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元培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100074698;9787100076166
  • 页数:25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序例、绪论、先秦创始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宋明理学时代5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伦理学与修身书之别;伦理学史与伦理学根本观念之别;我国之伦理学;我国伦理学说之沿革等。

中国伦理学史 3

序例 3

绪论 5

伦理学与修身书之别 5

伦理学史与伦理学根本观念之别 5

我国之伦理学 5

我国伦理学说之沿革 6

我国之伦理学史 6

第一期 先秦创始时代 8

第一章 总论 8

伦理学说之起源 8

各家学说之消长 8

第二章 唐虞三代伦理思想之萌芽 9

伦理思想之基本 9

天之观念 9

天之公理 9

天之信仰 10

天之权威 10

天道之秩序 10

家长制度 11

古先圣王之言动 11

尧 11

舜 11

禹 12

皋陶 12

商周之革命 12

三代之教育 13

(一)儒家 13

第三章 孔子 13

小传 13

孔子之道德 14

性 14

仁 14

孝 15

忠恕 15

学问 15

涵养 15

君子 16

政治与道德 16

第四章 子思 16

小传 16

中庸 17

率性 17

诚 17

结论 18

第五章 孟子 18

小传 18

创见 18

性善说 19

欲 19

义 20

浩然之气 20

求放心 20

孝弟 20

大丈夫 20

自暴自弃 21

政治论 21

结论 21

第六章 荀子 22

小传 22

学说 22

人道之原 22

性恶说 22

性论之矛盾 23

修为之方法 23

礼 23

礼之本始 24

礼之用 24

礼乐相济 24

刑罚 25

理想之君道 25

结论 25

(二)道家 25

第七章 老子 25

小传 25

学说之渊源 26

学说之趋向 26

道 26

德 26

道德论之缺点 27

因果之倒置 27

齐善恶 28

无为之政治 28

法术之起源 29

结论 29

第八章 庄子 29

小传 29

学派 30

世界观及人生观 31

理想之人格 31

修为之法 31

内省 32

北方思想之驳论 32

排仁义 33

道德之推移 33

道德之价值 34

道德之利害 34

结论 35

(三)农家 35

第九章 许行 35

小传 36

义务权利之平等 36

齐物价 36

结论 36

(四)墨家 37

第十章 墨子 37

小传 37

学说之渊源 37

弟子 37

有神论 38

法天 38

天之爱人利人 39

道德之法则 39

兼爱 39

兼爱与别爱之利害 40

行兼爱之道 40

利与爱 40

兼爱之调摄 41

勤俭 41

非攻 41

结论 41

(五)法家 42

第十一章 管子 42

小传 42

著书 42

学说之起源 43

理想之国家 43

道德与生计之关系 43

上下之义务 44

结论 44

管子以后之中部思潮 44

第十二章 商君 45

小传 45

革新主义 45

旧道德之排斥 46

重刑 46

尚信 46

结论 46

第十三章 韩非子 47

小传 47

学说之大纲 47

性恶论 47

威势 48

法律 48

变通主义 49

重刑罚 49

君主以外无自由 50

以法律统一名誉 50

排慈惠 50

结论 51

第一期结论 51

第二期 汉唐继承时代 54

第一章 总说 54

汉唐间之学风 54

儒教之托始 54

道教之托始 54

佛教之流入 55

三教并存而儒教终为伦理学之正宗 55

第二章 淮南子 55

小传 56

著书 56

南北思想之调和 56

道 56

性 57

性与道合 58

修为之法 58

善即无为 59

理想之世界 59

性论之矛盾 60

结论 60

第三章 董仲舒 60

小传 60

著书 61

纯粹之动机论 61

天人之关系 61

性 61

性论之范围 62

教 62

仁义 62

结论 63

第四章 扬雄 63

小传 63

著书 63

玄 63

性 64

性与为 64

修为之法 64

模范 64

结论 65

第五章 王充 65

小传 65

革新之思想 65

无意志之宇宙论 65

万物生于自然 65

气与形形与气 66

骨相 66

性 66

恶 66

结论 67

第六章 清谈家之人生观 67

起源 67

要素 68

人生之无常 69

从欲 69

排圣哲 70

旧道德之放弃 71

不为恶 71

排自杀 72

不侵人之维我论 72

反对派之意见 72

结论 72

第七章 韩愈 73

小传 73

儒教论 73

排老庄 74

排佛教 74

性 74

情 75

结论 75

第八章 李翱 75

小传 75

学说之大要 75

性 76

性情之关系 76

情之起源 76

至静 76

结论 77

第二期结论 77

第三期 宋明理学时代 78

第一章 总说 78

有宋理学之起源 78

朱陆之异同 78

动机论之成立 78

功利论之别出 79

儒教之凝成 79

思想之限制 80

第二章 王荆公 80

小传 80

性情之均一 81

善恶 81

情非恶之证明 81

礼论 82

结论 82

第三章 邵康节 82

小传 82

宇宙论 82

动静二力 83

物人凡圣之别 83

学 83

慎独 84

神 84

性情 84

结论 84

第四章 周濂溪 85

小传 85

太极论 85

性与诚 85

善恶 86

几与神 86

仁义中正 86

修为之法 86

结论 87

第五章 张横渠 87

小传 87

太虚 87

理一分殊 87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88

心性之别 88

虚心 88

变化气质 88

礼 89

结论 89

第六章 程明道 89

小传 89

性善论之原理 90

善恶 90

仁 91

敬 91

忘内外 91

诚 92

结论 92

第七章 程伊川 93

小传 93

伊川与明道之异同 93

理气与性才之关系 93

心 93

养气寡欲 94

敬与义 94

穷理 94

知与行 95

结论 95

第八章 程门大弟子 95

程门弟子 95

上蔡小传 95

其学说 96

龟山小传 96

其学说 96

结论 96

第九章 朱晦庵 97

小传 97

理气 97

性 98

心情欲 98

人心道心 99

穷理 99

养心 99

结论 99

第十章 陆象山 100

小传 100

朱陆之论争 101

心即理 101

纯粹之惟心论 102

气质与私欲 102

思 102

先立其大 102

诚 103

结论 103

第十一章 杨慈湖 103

小传 103

己易 104

结论 104

第十二章 王阳明 104

小传 105

心即理 105

知行合一 105

致良知 106

仁 106

结论 107

第三期结论 108

附录 109

戴东原学说 109

黄梨洲学说 112

俞理初学说 114

余论 115

中学修身教科书 119

例言 119

上篇 120

第一章 修己 120

第一节 总论 120

第二节 体育 121

第三节 习惯 125

第四节 勤勉 126

第五节 自制 127

第六节 勇敢 132

第七节 修学 135

第八节 修德 139

第九节 交友 143

第十节 从师 145

第二章 家族 147

第一节 总论 147

第二节 子女 149

第三节 父母 155

第四节 夫妇 158

第五节 兄弟姊妹 161

第六节 族戚及主仆 163

第三章 社会 165

第一节 总论 165

第二节 生命 169

第三节 财产 171

第四节 名誉 176

第五节 博爱及公益 178

第六节 礼让及威仪 183

第四章 国家 186

第一节 总论 186

第二节 法律 188

第三节 租税 189

第四节 兵役 190

第五节 教育 191

第六节 爱国 192

第七节 国际及人类 194

第五章 职业 196

第一节 总论 196

第二节 佣者及被佣者 199

第三节 官吏 202

第四节 医生 204

第五节 教员 205

第六节 商贾 206

下篇 208

第一章 绪论 208

第二章 良心论 210

第一节 行为 210

第二节 动机 211

第三节 良心之体用 212

第四节 良心之起源 214

第三章 理想论 215

第一节 总论 215

第二节 快乐说 217

第三节 克己说 218

第四节 实现说 219

第四章 本务论 221

第一节 本务之性质及缘起 221

第二节 本务之区别 222

第三节 本务之责任 223

第五章 德论 224

第一节 德之本质 224

第二节 德之种类 225

第三节 修德 226

第六章 结论 227

蔡元培先生学术年表 229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伦理学史》&陈瑛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