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0.1 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学 1
0.1.1 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学的概念 1
0.1.2 计算机教育学的特性 1
0.1.3 计算机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2
0.2 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概况 2
0.3 我国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3
0.4 开设计算机教学法的目的与任务 4
第一章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理论 6
1.1 计算机课程的学习 6
1.1.1 计算机课程学习的特点 6
1.1.2 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 7
1.1.3 计算机课程的一般学习过程 8
1.2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点 10
1.3 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11
1.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1
1.3.2 科学性与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13
1.3.3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14
1.3.4 发展与巩固相结合的原则 15
1.3.5 形象直观性与抽象性概括相结合的原则 16
第二章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 19
2.1 计算机专业教育内容简介 19
2.1.1 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19
2.1.2 美国〈91教程〉介绍 19
2.1.3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93教程〉 21
2.2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层次和内容 21
2.2.1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22
2.2.2 计算机教育的层次 22
2.3 中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 23
2.3.1 怎样确定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目的 23
2.3.2 中学计算机学科的教育目的 25
2.3.3 国家教委〈中小学计算机课程92纲要〉介绍 25
2.3.4 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内容与教学安排 26
2.3.5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求 26
2.4 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具体内容 26
2.4.1 模块一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26
2.4.2 模块二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使用 27
2.4.3 模块三 几个常用软件介绍 28
2.4.4 模块四 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基础 30
2.4.5 模块五 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1
2.4.6 模块六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青少年智力开发 32
2.4.7 模块七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32
2.5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编选原则 33
2.5.1 计算机课程的课程形态 33
2.5.2 教材编选原则 33
第三章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 35
3.1 教学方法概述 35
3.1.1 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 35
3.1.2 教学方法的分类 36
3.1.3 现代教学方法的特征 36
3.2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方法 37
3.2.1 讲授法 37
3.2.2 上机实习法 39
3.2.3 演示法 40
3.2.4 练习法 41
3.2.5 自学指导法 41
3.2.6 谈话法 42
3.2.7 讨论法 43
3.2.8 程序教学法 43
3.3 常见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44
3.3.1 以讲授为主在普通教室进行的模式 44
3.3.2 以实习为主在普通机房进行的模式 44
3.3.3 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45
3.3.4 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式模式 45
3.4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评价 46
3.4.1 教学方法的选择 46
3.4.2 教学方法的评价 47
3.5 启发式教学 48
第四章 教学手段 51
4.1 教学手段概述 51
4.2 计算机辅助教学 52
4.2.1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应用 52
4.2.2 课件及其设计 56
4.2.3 课件的局限性 59
4.2.4 积件(Integrable ware) 61
4.2.5 积件的特点 63
4.2.6 积件的开发 64
4.3 远程教学 64
4.3.1 远程教育系统的组成 65
4.3.2 远程教育系统的特点及优势 65
4.3.3 远程教育网络模式 66
4.4 板书、板画、挂图和模型的应用 68
4.4.1 以板书、板画、挂图和模型作为主要教学手段 68
4.4.2 以板书、板画、挂图和模型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71
4.5 其它教学手段 72
4.5.1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构成 72
4.5.2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 73
4.5.3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应用 74
第五章 智力因素的发展与能力培养 74
5.1 学生智力的发展 75
5.1.1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75
5.1.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77
5.1.3 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77
5.1.4 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78
5.1.5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81
5.2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82
5.2.1 学习情感及其培养 83
5.2.2 学习兴趣的培养 85
5.3 学生能力的培养 86
5.3.1 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88
5.3.2 自学能力的培养 89
5.3.3 编程能力的培养 93
5.3.4 创造能力的培养 95
第六章 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工作 99
6.1 备课 99
6.1.1 备课的实质 99
6.1.2 备课工作的具体内容 99
6.1.3 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100
6.1.4 课题(单元)计划 101
6.1.5 课时计划(教案) 101
6.1.6 附:计算机课参考教案一 103
6.1.7 附:计算机课参考教案二 107
6.2 课堂教学 110
6.2.1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111
6.2.2 教学课的类型和结构 113
6.2.3 课堂教学艺术 114
6.2.4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19
6.2.5 课堂教学见习 120
6.3 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考核 120
6.3.1 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21
6.3.2 计算机实验的分类 122
6.3.3 计算机实验的组织实施 124
6.3.4 实验的考核 125
6.4 学生成绩的考核 125
6.4.1 考试(查)的意义 125
6.4.2 考查的方式 126
6.4.3 考试的方式 126
6.4.4 考试的基本环节 127
6.5 课外工作 129
6.5.1 课外辅导 129
6.5.2 组织计算机课外活动 132
6.5.3 中学计算机的竞赛活动 133
6.6 教学过程的优化 135
6.6.1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 135
6.6.2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特点 135
6.6.3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环节 135
6.6.4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施程序 136
6.7 教育实习 136
6.7.1 教育实习的意义 136
6.7.2 计算机教育实习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138
6.7.3 实习的组织管理 140
第七章 教学内容的基本类型 141
7.1 概念教学 141
7.1.1 什么是概念 141
7.1.2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41
7.1.3 概念间的关系 142
7.1.4 概念的定义 142
7.1.5 概念教学示例 144
7.1.6 附:计算机课程参考教案三 145
7.2 操作命令教学 146
7.2.1 命令 146
7.2.2 命令的教学设计 147
7.2.3 命令教学的注意事项 147
7.2.4 操作类的教学设计 147
7.2.5 附:计算机课程参考教案四 149
7.3 程序语言基础教学 153
7.3.1 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 153
7.3.2 程序设计语言的语义 154
7.3.3 语法和语义的教学 154
7.3.4 附:计算机课程参考教案六 154
7.4 程序设计教学 158
7.4.1 程序设计的概述 158
7.4.2 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 159
7.4.3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162
7.4.4 逻辑程序设计语言 164
7.4.5 程序设计的教学设计 165
第八章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评价 170
8.1 教学评价概述 170
8.1.1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170
8.1.2 教学评价的作用 171
8.1.3 教学评价的原则 172
8.1.4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的特点 173
8.2 教学评价的内容 174
8.2.1 教学评价的内容 174
8.2.2 教学评价的分类 177
8.3 教学评价的方法 179
8.3.1 计算机成绩的相对评价 179
8.3.2 计算机成绩的绝对评价 181
8.3.3 计算机成绩的个人内差异评价 182
8.3.4 中学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评价 183
第九章 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研究 184
9.1 教学研究过程概述 184
9.1.1 什么是教学研究 184
9.1.2 教学研究的任务 185
9.1.3 教学研究的过程 186
9.1.4 教学研究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 186
9.2 教学研究课题和对象的选择 187
9.2.1 教学研究课题的分类 188
9.2.2 选择课题的指导思想 188
9.2.3 选择课题的原则和选题程序 190
9.2.4 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估计和订立计划 191
9.3 教学研究的方法 192
9.4 教学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撰写 195
9.4.1 研究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 195
9.4.2 撰写研究报告常存在的几类问题 196
9.4.3 撰写研究报告的质量标准 197
9.4.4 学术论文的写法 198
9.4.5 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注意事项 199
9.4.6 附:教学论文示例 200
一、CAI为中学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
二、中学计算机辅助教育现状 201
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如何面向中学教育开展CAI教学 202
三、CAI教学改革的构想 203
四、结论 204
参考文献 204
练习与思考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