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4
1.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4
1.3.1 研究方法 4
1.3.2 数据来源 6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假设 8
1.4.1 研究对象 8
1.4.2 研究假设 8
1.5 研究目标与论文的结构安排 9
1.5.1 研究目标 9
1.5.2 内容和结构安排 9
1.5.3 研究的框架图 12
1.6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12
1.6.1 研究的创新 12
1.6.2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13
1.7 相关概念界定 14
1.7.1 农村妇女 14
1.7.2 农村妇女就业模式变化 15
1.7.3 非农就业 15
1.7.4 外出打工 16
1.8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6
1.8.1 农村妇女就业模式变化 16
1.8.2 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 18
1.8.3 “农业女性化” 19
1.8.4 农村妇女非农就业 21
1.8.5 农村妇女教育 22
第二章 农村妇女就业模式变化的制度背景、特征 25
2.1 自然就业模式 25
2.1.1 自然就业定义 25
2.1.2 自然就业模式特征 26
2.1.3 自然就业模式下的农村妇女就业 26
2.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 27
2.2.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背景 27
2.2.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特征 29
2.2.3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妇女就业 30
2.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 30
2.3.1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背景 30
2.3.2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模式特征 32
2.3.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妇女就业 32
第三章 农村妇女就业模式变化趋势及非农就业影响因素 33
3.1 研究假设 33
3.2 农村妇女就业模式变化趋势分析 36
3.3 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的一般分析 38
3.3.1 受教育程度与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关系 38
3.3.2 专业劳动技能培训与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关系 41
3.3.3 年龄与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关系 42
3.3.4 家中是否有未成年子女、老人与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关系 43
3.3.5 小结 49
3.4 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50
3.4.1 模型选择与估计结果 50
3.4.2 估计结果分析 54
3.5 本章的主要结论 58
第四章 “农业女性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9
4.1 研究假设 59
4.2 “农业女性化”现象分析 61
4.3 “农业女性化”产生的原因分析 64
4.4 “农业女性化”的分歧性观点 66
4.5 “农业女性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69
4.5.1 农业生产结构的比较分析 71
4.5.2 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比较分析 88
4.5.3 农业生产经营的比较分析 94
4.5.4 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比较分析 95
4.6 “农业女性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原因分析 98
4.7 本章主要结论 100
第五章 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转移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影响 105
5.1 研究假设 105
5.2 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转移对农村女性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分析 106
5.3 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转移对下一代子女教育投资的影响分析 114
5.3.1 有关家庭子女教育投资的研究述评 114
5.3.2 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转移对下一代子女教育投资影响的一般分析 118
5.3.3 农村妇女非农就业转移对下一代子女教育投资影响的计量分析 121
5.4 本章主要结论 129
第六章 农村妇女外出打工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 131
6.1 研究假设 131
6.2 农村妇女外出打工的特征分析 132
6.2.1 农村妇女外出打工的比例 133
6.2.2 农村妇女外出打工的年龄 133
6.2.3 农村妇女外出打工的受教育程度 135
6.2.4 农村妇女外出打工的专业技能培训 136
6.2.5 农村妇女外出打工主要从事的行业 137
6.2.6 农村妇女外出打工主要的从业地区 139
6.2.7 农村妇女外出打工的方式 139
6.2.8 小结 140
6.3 农村妇女外出打工对农户家庭收入影响的一般分析 141
6.4 农村妇女外出打工对农户家庭收入影响的计量分析 145
6.5 农村妇女外出打工对农户家庭收入影响的原因分析 148
6.6 本章主要结论 150
第七章 总结性结论与政策建议 152
7.1 总结性结论 152
7.2 政策建议 155
7.2.1 应对“农业女性化”的政策建议 156
7.2.2 加快农村妇女非农转移的政策建议 159
参考文献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