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
大事记 11
第一篇 建置 区划 76
第一章 建置沿革 76
第一节 位置 境域 76
第二节 历史沿革 76
第二章 行政区划 78
第三章 城镇概况 84
第一节 县城概况 84
第二节 各镇概况 85
第二篇 自然环境 105
第一章 地质 105
第一节 地层 105
第二节 构造 106
第三节 岩浆岩 107
第四节 地震活动 107
第五节 地质演化 110
第二章 地貌 111
第一节 地势 111
第二节 地貌类型 112
第三节 山脉及山峰 113
第三章 水文 114
第一节 河流 114
第二节 水量、水质和水温 117
第四章 气象 119
第一节 四季特征 119
第二节 气候要素 119
第三节 气候区划 122
第四节 灾害性天气 122
第五节 物候 123
第六节 海区潮汐 124
第五章 土壤与植被 125
第一节 土壤类型及分布 125
第二节 植被类型及分布 127
第六章 自然资源 128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28
第二节 水资源 130
第三节 生物资源 130
第四节 海洋资源 132
第五节 矿产资源 133
第七章 自然灾害 134
第一节 水灾 134
第二节 旱灾 141
第三节 风灾 143
第四节 其它灾害 147
第三篇 人口 150
第一章 人口状况 150
第一节 人口数量与密度 150
第二节 人口分布 151
第三节 人口结构 152
第四节 家庭婚姻 154
第五节 姓氏 156
第二章 人口控制 156
第一节 计划生育 156
第二节 晚婚晚育 160
第三节 奖惩规定 160
第四篇 经济综述 163
第一章 发展概况 163
第一节 建国前发展概况 163
第二节 建国后发展概况 163
第二章 产业结构 168
第一节 第一、二、三产业结构 168
第二节 农业结构 169
第三节 工业结构 171
第四节 商品流通结构 174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175
第六节 劳动力资源配置 175
第三章 人民生活 176
第一节 农民生活 176
第二节 职工生活 177
第三节 储蓄水平 177
第五篇 农业 179
第一章 农业机构 179
第一节 行政机构 179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 180
第二章 农业体制 181
第一节 土地改革 181
第二节 互助合作 181
第三节 人民公社 182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183
第三章 农作物种植 184
第一节 耕地和劳动力 184
第二节 粮食作物 186
第三节 经济作物 188
第四节 水果 193
第五节 园艺作物 197
第四章 农技农艺 199
第一节 耕作制度 199
第二节 良种推广 201
第三节 栽培技术 202
第四节 肥料施用 204
第五节 作物保护 205
第五章 农田基本建设 208
第一节 治理排灌系统 208
第二节 平整土地 208
第三节 改良土壤 208
第四节 围海造田 209
第六章 农业机具 210
第一节 机构及管理 210
第二节 耕作机具 212
第三节 收获机具 214
第四节 运输机具 215
第五节 加工机具 216
第六篇 林业 220
第一章 机构 220
第一节 行政管理机构 220
第二节 直属机构 220
第二章 林业资源 221
第一节 林地 221
第二节 林木 221
第三节 古田自然保护区 225
第四节 古树名木 227
第三章 林业生产 229
第一节 采种 育苗 229
第二节 植树造林 231
第三节 幼林抚育 236
第四章 森林保护 237
第一节 封山育林 237
第二节 护林防火 237
第三节 控制采伐 240
第四节 病虫害及其防治 241
第五章 森林利用 244
第一节 木材采集 244
第二节 木材运输 245
第三节 木材加工 246
第四节 林副产品 247
第六章 林政 248
第一节 林业法制 248
第二节 山林权属 249
第三节 山林经营体制 250
第七篇 渔业 畜牧业 252
第一章 渔业机构 252
第二章 海洋捕捞 252
第一节 渔场 鱼类 渔汛 253
第二节 捕捞工具 253
第三节 捕捞作业 256
第三章 海水养殖 260
第一节 贝类 261
第二节 鱼虾蟹类 262
第三节 藻类养殖 264
第四节 水产名优产品 264
第四章 淡水养殖 捕捞 265
第一节 鱼苗 265
第二节 成鱼饲养 266
第三节 鱼病防治 267
第四节 淡水捕捞 268
第五章 渔港建设和海龟自然保护区 269
第一节 渔港建设 269
第二节 海龟自然保护区 271
第六章 渔政渔监 273
第一节 渔政管理 273
第二节 安全监督 274
第七章 畜牧业 274
第一节 畜牧机构 275
第二节 畜禽饲养 275
第三节 畜禽病防治 280
第四节 畜禽检疫 281
第八篇 盐业 284
第一章 管理机构 284
第二章 盐业生产 285
第一节 盐场与生产条件 285
第二节 制盐工艺 286
第三节 盐田技术改造 288
第四节 盐化工生产 289
第三章 购销管理 290
第一节 收购 290
第二节 销售 292
第三节 储运 294
第九篇 水利 296
第一章 机构 29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296
第二节 三防指挥部 297
第二章 水利建设 297
第一节 蓄水工程 298
第二节 引水工程 301
第三节 提水工程 303
第四节 防洪防潮排涝工程 305
第五节 食水工程 310
第三章 水土保持 311
第一节 水土流失情况 311
第二节 水土流失治理 311
第四章 水利管理 314
第一节 管理体制 314
第二节 工程管理 315
第三节 用水管理 317
第五章 三防工作 319
第一节 防汛抗洪 320
第二节 防旱抗旱 323
第三节 防风抗风 323
第四节 防灾纪实 324
第六章 移民安置 329
第一节 移民对象 329
第二节 安置事务 329
第十篇 工业 335
第一章 所有制结构 335
第一节 私营工业 335
第二节 集体工业 336
第三节 国营工业 338
第四节 “三来一补”和“三资”工业 340
第二章 工业门类 342
第一节 建材工业 342
第二节 冶金工业 343
第三节 造船工业 344
第四节 机械工业 345
第五节 化学工业 345
第六节 陶瓷工业 346
第七节 食品工业 347
第八节 印刷工业 348
第九节 纺织工业 348
第十节 制鞋工业 349
第三章 工业管理 35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52
第二节 企业管理 353
第三节 经济责任制 355
第四章 主要企业和名优产品简介 356
第一节 主要企业 356
第二节 名优产品 361
第十一篇 电力 364
第一章 发电 364
第一节 火力发电 364
第二节 水力发电 364
第二章 输电 367
第一节 输电线路 367
第二节 变电站 370
第三章 管理 373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73
第二节 用电管理 373
第十二篇 交通 379
第一章 交通网络 379
第一节 陆路 379
第二节 水路 389
第二章 交通工具 391
第一节 人力及畜力工具 391
第二节 机动工具 391
第三章 运输 392
第一节 陆运 392
第二节 水运 395
第四章 管理 395
第一节 机构 395
第二节 交通管理 396
第十三篇 邮电 399
第一章 机构设置 399
第二章 邮政 400
第一节 邮路 400
第二节 邮政业务 401
第三章 电信 403
第一节 电话 403
第二节 电报 405
第四章 邮电管理 407
第一节 业务管理 407
第二节 质量管理 407
第三节 财务管理 408
第四节 物资供应管理 408
第十四篇 城乡建设 410
第一章 县城建设 410
第一节 城墙 410
第二节 市政设施 411
第三节 公共建筑 417
第四节 厂房建筑 418
第五节 住宅 419
第二章 乡镇建设 420
第一节 圩镇建设 420
第二节 农村住宅建设 422
第三章 建筑业 423
第一节 建筑队伍 423
第二节 设计施工 424
第三节 建筑技术 425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 426
第一节 房产管理 426
第二节 土地管理 428
第五章 规划管理 429
第一节 机构 429
第二节 规划编制 430
第六章 环境保护 434
第一节 污染 434
第二节 治理 438
第十五篇 商业 441
第一章 所有制形式 441
第一节 私营商业 441
第二节 集体商业 441
第三节 国营商业 443
第二章 集市贸易 444
第一节 圩市 444
第二节 圩期 445
第三节 集市商品 445
第三章 商品购销 446
第一节 日用品 446
第二节 副食品 448
第三节 农业生产资料 451
第四节 废旧物品收购 451
第五节 农副产品 453
第六节 中西药品 455
第七节 石油产品 455
第四章 旅游业 455
第一节 机构 455
第二节 旅游景点 456
第三节 配套服务 457
第四节 经营状况 458
第五章 服务业 459
第一节 饮食业 459
第二节 其他服务行业 459
第六章 物资购销 460
第一节 物资购进 460
第二节 物资供应 462
第七章 粮油购销 463
第一节 粮油统购 463
第二节 粮油销售 466
第三节 粮食储运 471
第十六篇 涉外经济 475
第一章 管理机构 475
第二章 对外贸易 475
第一节 出口商品 475
第二节 进口商品 479
第三节 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480
第三章 涉外企业 480
第一节 “三来一补”企业 481
第二节 “三资”企业 481
第四章 口岸 485
第五章 涉外经济管理 486
第十七篇 财政 税务 488
第一章 财政 488
第一节 财政机构 488
第二节 财政体制 488
第三节 财政收入 490
第四节 财政支出 492
第五节 财政管理与监督 494
第二章 税务 498
第一节 税务机构 498
第二节 税制 499
第三节 税收 502
第四节 管理 509
第十八篇 金融 保险 514
第一章 金融机构 514
第一节 建国前的金融机构 514
第二节 建国后的金融机构 514
第二章 货币 518
第一节 金属货币 518
第二节 纸币 520
第三章 存贷与结算 521
第一节 存款 521
第二节 贷款 524
第三节 结算 527
第四章 债券 528
第一节 国家债券 528
第二节 地方性债券 529
第五章 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 529
第一节 宏观调控 529
第二节 监督管理 530
第六章 保险业务 532
第一节 保险种类 532
第二节 保险费收入和理赔 535
第十九篇 综合经济管理 537
第一章 计划与统计管理 53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37
第二节 计划管理 537
第三节 统计管理 540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 54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44
第二节 市场管理 544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 546
第四节 合同、商标和广告管理 547
第三章 物价管理 54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49
第二节 物价管理形式 550
第三节 物价监督检查 553
第四节 价格协调仲裁 555
第四章 技术监督 556
第一节 管理机构 556
第二节 计量管理 557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558
第四节 质量监督 559
第五章 审计 560
第一节 审计机构 560
第二节 审计监督 560
第二十篇 党派群团 566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惠东县地方组织 566
第一节 建国前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566
第二节 建国后组织发展 568
第三节 历次党员代表大会 568
第四节 县委工作机构设置和职能 571
第五节 基层组织和党员 574
第六节 党建工作 576
第七节 党员教育 577
第八节 统一战线工作 578
第九节 党史资料征集研究 579
第十节 纪律检查工作 580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惠东地方组织 583
第一节 组织机构 583
第二节 基层组织 584
第三节 主要活动 584
第三章 民主党派惠东县地方组织 585
第四章 群众团体 586
第一节 工人组织 586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 589
第三节 妇女组织 593
第四节 农民组织 597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 598
第六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海外联谊会台胞台属联谊会 601
第七节 残疾人联合会 603
第二十一篇 政权 政协 605
第一章 权力机关 605
第一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605
第二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 609
第三节 主要活动 611
第二章 行政机关 614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县署 614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县政府、地方民主政府 614
第三节 建国后的县人民政府 616
第四节 建国后的基层政权 622
第三章 参政议政机关 623
第一节 政协惠东县委员会的建立与发展 623
第二节 机构设置 623
第三节 历届历次委员会会议 626
第四节 主要活动 629
第二十二篇 公安 司法 633
第一章 公安 633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33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 634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 634
第四节 治安管理 636
第五节 户籍管理 639
第六节 监所管理 639
第七节 消防管理 640
第二章 检察 64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42
第二节 刑事检察 642
第三节 经济检察 643
第四节 法纪检察 643
第五节 监所检察 644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 644
第七节 民事行政检察 645
第三章 审判 645
第一节 机构 645
第二节 刑事审判 646
第三节 民事审判 647
第四节 经济审判 647
第五节 行政审判 648
第六节 申诉复查 648
第四章 司法行政 649
第一节 法制宣传 649
第二节 公证业务 649
第三节 人民调解 650
第四节 律师事务 650
第二十三篇 民政 信访 653
第一章 民政 653
第一节 优抚 安置 653
第二节 救灾 救济 658
第三节 社会福利 661
第四节 婚姻管理 663
第五节 殡葬改革 664
第六节 收容遣送 665
第七节 老区建设 665
第二章 信访 671
第一节 信访工作 671
第二节 领导接访 673
第二十四篇 人事 劳动 675
第一章 干部职工队伍 675
第一节 干部 675
第二节 工人 676
第二章 管理 678
第一节 调配任用 678
第二节 培训 682
第三节 奖惩 683
第三章 待遇 685
第一节 工资 奖金 685
第二节 离休 退休 退职 688
第三节 劳保福利 690
第二十五篇 华侨和港澳事务 696
第一章 华侨和港澳同胞概况 696
第一节 起源与发展 696
第二节 分布与职业 697
第三节 华侨社团 698
第二章 侨务工作 699
第一节 华侨、港澳事务活动 699
第二节 落实侨务政策 700
第三章 华侨和港澳同胞对祖国的贡献 702
第一节 支持祖国革命斗争 702
第二节 支援家乡建设 703
第二十六篇 军事 705
第一章 军事机构 705
第一节 建国前的军事机构 705
第二节 建国后的军事机构 706
第二章 兵役 707
第一节 建国前兵役制度 707
第二节 建国后兵役制度 707
第三章 驻军 地方武装 709
第一节 驻军 709
第二节 地方武装 712
第四章 民兵 714
第一节 民兵组织 714
第二节 民兵思想教育 715
第三节 民兵训练 715
第四节 民兵活动 716
第五章 重要兵事 718
第一节 清末 718
第二节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718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 723
第四节 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 725
第五节 建国后重要战事 728
第二十七篇 教育 730
第一章 各类教育机构 730
第一节 书舍、书院、私塾和学堂 730
第二节 幼儿园 学前班 731
第三节 小学 732
第四节 中学 735
第五节 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741
第六节 业余学校 743
第七节 成人高等学校 744
第二章 教学 744
第一节 教育宗旨 744
第二节 学制 745
第三节 课程设置 746
第四节 教学方法 748
第三章 教师 748
第一节 教师队伍 748
第二节 师资培训 749
第三节 教师待遇 750
第四章 教学设备 753
第一节 校舍 753
第二节 教学仪器 754
第三节 图书 755
第五章 教育经费 756
第一节 学杂费 756
第二节 政府拨款 756
第三节 社会集资 758
第四节 勤工俭学 759
第六章 教育行政与管理 760
第一节 机构 760
第二节 体制 762
第三节 学校内部管理 762
第二十八篇 科学技术 765
第一章 机构与队伍 765
第一节 管理机构 765
第二节 科研机构 766
第三节 科技团体 768
第四节 科技队伍 769
第二章 科技普及 770
第一节 科技刊物 770
第二节 科技培训 771
第三章 科学实验与技术推广 772
第一节 农业科技 772
第二节 林业科技 775
第三节 医药卫生科技 776
第四节 畜牧、水产科技 777
第五节 工业科技 779
第四章 气象与地震测报 781
第一节 气象服务 781
第二节 地震测报 783
第五章 科技成果奖 784
第二十九篇 文化 789
第一章 机构与设施 789
第一节 行政机构 789
第二节 事业机构 789
第三节 设施 790
第二章 文化艺术 793
第一节 文艺团体 793
第二节 文艺创作 794
第三节 群众文艺 796
第四节 美术 书法 摄影 801
第五节 民间文艺 803
第六节 民间谚语、歇后语 816
第七节 诗词 820
第三章 电影 广播 电视 822
第一节 电影 822
第二节 广播 823
第三节 电视 825
第四节 音像管理 827
第四章 报刊 通讯 828
第一节 报刊 828
第二节 通讯报道 829
第五章 文物胜迹 830
第一节 文物 830
第二节 名胜 840
第六章 档案 843
第一节 档案管理 843
第二节 档案利用 843
第三十篇 卫生 体育 845
第一章 卫生 845
第一节 机构 队伍 845
第二节 医疗 853
第三节 卫生防疫 856
第四节 妇幼保健 864
第五节 医政管理 865
第六节 药政管理 866
第七节 医疗制度 867
第二章 体育 868
第一节 机构 868
第二节 群众体育 869
第三节 学校体育 871
第四节 经费 设施 872
第五节 体育比赛 873
第六节 优秀运动员 876
第三十一篇 风俗宗教 879
第一章 风俗 879
第一节 节日习俗 879
第二节 生产习俗 882
第三节 生活习俗 883
第四节 礼仪习俗 885
第五节 其他习俗 887
第二章 宗教 888
第一节 道教 888
第二节 佛教 889
第三节 基督教 891
第四节 天主教 891
第三十二篇 方言 893
第一章 语言概况 893
第一节 语言复杂及其背景 893
第二节 县内方言的分区 894
第三节 县境方言内部的共性和差异性 895
第二章 客家话 896
第一节 语音特点 897
第二节 声韵调特点 898
第三节 词汇特点 900
第四节 语法特点 901
第三章 福佬话 904
第一节 平山音系 905
第二节 平山福佬的语音特点 906
第三节 惠东福佬内部的差异 909
第四章 军话及其他方言 913
第一节 军话 913
第二节 其他方言 913
第三十三篇 人物 916
第一章 人物传 916
第二章 人物表 949
附 录 984
一、惠东县建县的批文 984
广东省惠阳专员公署《关于恢复惠东县建制的请示》文件 984
国务院《关于恢复广东省惠东县的决定》文件 985
二、文件选编 986
惠东县地名委员会《关于公布县城部分街道、巷道、居民地和地理实体名称的通知》文件 986
平山镇人民政府《关于颁行镇内道路名称和地名的通告》文件 990
惠东县地名委员会《关于公布县城开发区部分地理实体、居民地、街道名称的通知》文件 993
惠东县地名委员会《关于县城光明新城区命名的通知》文件 994
惠东县地名委员会《关于县城金岭新村和金岭路命名的通知》文件 995
惠东县人民政府《关于县城部分街道、居民地和其他地理实体命名、更名的通知》文件 995
惠东县地名委员会《关于公布惠东县主要河流标准名称的通知》文件 1000
编后记 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