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超越 三峡坝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之凌,陈韦,黄焕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2113545
  • 页数:140 页
图书介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集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四大效益为一体的一项巨大系统工程,对促进中国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一项水利系统工程,而且是一项社会工程和文化工程,涉及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和技术方法。

引言 1

1 概述 1

2 概念诠释及研究角度 2

2.1 概念诠释 2

2.1.1 后建坝时期 2

2.1.2 三峡库区、三峡坝区及三峡工程 3

2.2 研究角度 4

2.2.1 水利规划 4

2.2.2 城市规划 4

2.2.3 三峡坝区规划 5

3 研究的目的和框架 5

3.1 研究的目的 5

3.1.1 调整三峡水利枢纽区的规划,应对大坝发展趋势及中国公共政策调整 5

3.1.2 探讨水利枢纽区规划的范式,拓展全球化下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 5

3.2 研究框架 6

上篇 总论 8

4 光荣与梦想 8

4.1 伟人首倡,初露曙光:中山先生指点江山 8

4.2 历经风雨,憾未成形:中美合作无功而返 9

4.3 曙光重现,百废待兴:积极筹备真抓实干 10

4.4 民主决策,奠定方向:科学攻关奋进克难 11

4.5 高峡平湖,梦圆今朝:三峡工程任重道远 12

5 成效与挑战 14

5.1 世界大坝的得失谈 14

5.1.1 世界知名水坝概览 14

5.1.2 促进发展功不可没 16

5.1.3 弊端丛生引以为憾 17

5.1.4 兴利除弊和谐发展 18

5.2 三峡工程的成效 18

5.2.1 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发展 18

5.2.2 保障区域防洪安全 21

5.2.3 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3

5.2.4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4

5.3 后建坝时期三峡坝区面临的挑战 24

5.3.1 与周边城镇协调发展的挑战 24

5.3.2 自身功能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挑战 26

5.3.3 坝区环境品质提升的问题 26

6 过程与启示 27

6.1 规划历程 27

6.2 征集方案简介 27

6.2.1 “两岸——两岛”(海南雅克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7

6.2.2 “三岛共生”(上海古瀚浦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和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联合体) 30

6.2.3 “五线四圈,和音谐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2

6.2.4 “展大江风范,筑和谐发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4

6.3 征集方案评审综述 36

7 策略与应对 37

7.1 总体定位与目标 37

7.1.1 定位 38

7.1.2 目标 38

7.2 转型与重构——顺应后建坝时期的功能需求 38

7.2.1 产业转型 39

7.2.2 空间功能转型 41

7.3 超越与升华——大坝、峡江、人的和谐共生 46

7.3.1 生态建坝的根本任务 46

7.3.2 特色提升的迫切需求 47

7.3.3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规划策略 48

下篇 转型与超越 51

8 三峡坝区功能转型规划 52

8.1 前建坝时代的水利枢纽区用地空间布局特点 52

8.2 枢纽用地布局的特征及启示 53

8.2.1 沿江山地城镇的用地布局及形态研究 53

8.2.2 枢纽用地的功能型城镇属性 55

8.2.3 三峡坝区土地使用转型的阶段性及其路径演化 58

8.3 后建坝时期坝区的功能转型与重构 59

8.3.1 区域——整合周边城镇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9

8.3.2 坝区——顺应多元目标需求,重构坝区内部功能 62

8.3.3 地块——理顺用地分类标准,落实具体地块布局 63

8.3.4 保障——构建安全防卫体系,确保坝区功能安全 66

9 三峡坝区生态修复规划 72

9.1 水利枢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 72

9.1.1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正面效益 72

9.1.2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73

9.1.3 与生态建设同步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74

9.2 生态修复的相关理念 75

9.2.1 生态修复的概念 75

9.2.2 生态修复的模式 76

9.2.3 水利枢纽区的生态修复内容 76

9.3 后建坝时期三峡坝区生态修复对策 77

9.3.1 建立流域到基地完整生态体系,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77

9.3.2 促进三峡工程管理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79

9.3.3 创新生态保护措施,探索生态修复技术 82

10 三峡坝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93

10.1 水利枢纽区与工业遗产 93

10.1.1 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新类型 93

10.1.2 三峡工程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现 97

10.1.3 水利枢纽区工业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98

10.2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 101

10.2.1 整体保护模式 101

10.2.2 单体保护模式 102

10.2.3 模式借鉴 103

10.3 三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 104

10.3.1 遗产廊道与“泛博”的整合 104

10.3.2 评价体系与分级保护 105

10.3.3 保护与利用的协调 112

11 三峡坝区景观体系规划 113

11.1 水利枢纽区的景观特征 113

11.1.1 水利枢纽区的景观要素构成 113

11.1.2 水利枢纽区景观规划的作用 114

11.2 水利枢纽区景观规划的理念与原则 115

11.2.1 水利枢纽区建设与工程景观的彰显 116

11.2.2 水利枢纽区建设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116

11.2.3 水利枢纽区建设与文化的积淀 116

11.3 三峡坝区景观体系的构建 117

11.3.1 整合区域景观资源 117

11.3.2 建立系统性的景观体系 118

11.3.3 构建特色导向的视觉系统 121

11.4 三峡坝区旅游体系的构建 124

11.4.1 区域旅游体系 124

11.4.2 三峡坝区景观开发与利用 125

12 典型节点 127

12.1 博物馆 127

12.2 滨江遗产公园与接待中心 130

12.3 98.7工业遗产公园 133

12.4 鱼类保育中心 135

结语与展望 138

13 本书结论 138

14 研究展望 139

参考文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