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芹芳,任召霞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7081758
  • 页数:3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了经济活动区位条件、区位理论以及现代企业区位理论实践;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等特点研究提出经济区划分、区级经济联系的理论及方法。

第1章 绪论 1

1.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特性 1

1.1.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1

1.1.2 经济地理学的特性 3

1.2 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

1.2.1 通论经济地理学 5

1.2.2 企业(公司)经济地理学 5

1.2.3 产业(部门)经济地理学 5

1.2.4 区域经济地理学 6

1.3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7

1.3.1 经济地理学的思想方法 7

1.3.2 经济地理研究的传统技术方法 11

1.3.3 经济地理研究的现代技术方法 15

1.4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与意义 19

1.4.1 经济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9

1.4.2 目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21

1.4.3 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23

1.4.4 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23

第2章 经济活动区位条件 26

2.1 经济活动概述 27

2.1.1 经济活动的基本概念 27

2.1.2 经济活动过程 27

2.1.3 经济活动的分类 28

2.2 经济活动的区位条件及影响因素 30

2.2.1 区位及区位条件 31

2.2.2 区位条件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33

2.2.3 区位条件的影响因素 36

2.3 经济活动区位条件评价 45

2.3.1 区位条件评价原则 45

2.3.2 区位条件评价的主要内容 47

2.3.3 区位条件评价的过程 48

第3章 区位理论 51

3.1 杜能农业区位论 52

3.1.1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 52

3.1.2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概要 53

3.1.3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现实研究 57

3.2 韦伯工业区位论 59

3.2.1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 59

3.2.2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概要 59

3.2.3 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67

3.2.4 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69

3.2.5 理论的局限性 69

3.3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70

3.3.1 中心地理论的背景与目的 70

3.3.2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概要 71

3.3.3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 78

3.3.4 理论的局限性 78

3.4 廖氏中心地理论 78

3.4.1 廖氏中心地理论的背景和目的 78

3.4.2 廖氏中心地理论的概要 79

3.4.3 廖氏市场区位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异同 84

3.5 其他区位理论 85

3.5.1 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85

3.5.2 胡佛的区位理论 86

3.5.3 霍特林相互依存区位理论 90

3.5.4 斯坦的集市区位理论 92

3.5.5 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93

3.5.6 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94

第4章 多部门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 97

4.1 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 98

4.1.1 企业增长的动因 98

4.1.2 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 99

4.1.3 企业空间扩张 100

4.2 多部门企业区位 102

4.2.1 多部门企业(公司)的特点 102

4.2.2 多部门企业发展的空间演变模式 103

4.3 跨国公司区位 107

4.3.1 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 108

4.3.2 跨国投资的区位选择 111

4.3.3 跨国公司不同组成部分的区位选择 113

4.3.4 企业跨国经营本地化趋势 116

4.4 中国企业如何实施跨国经营 118

4.4.1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意图 119

4.4.2 企业跨国投资必要的准备 120

第5章 区域产业结构 123

5.1 区域产业结构概述 124

5.1.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 124

5.1.2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形态 125

5.1.3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125

5.2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30

5.2.1 配第-克拉克定律 130

5.2.2 库兹涅茨法则 130

5.2.3 霍夫曼定理 131

5.2.4 雁行形态说 131

5.2.5 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32

5.2.6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启示 133

5.3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 134

5.3.1 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与区域产业结构水平相互影响 134

5.3.2 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134

5.3.3 区域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起推动作用 135

5.3.4 资源供给因素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135

5.3.5 需求因素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137

5.3.6 对外贸易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137

5.4 区域产业结构的配置 138

5.4.1 主导产业选择 138

5.4.2 非主导产业的配置 142

5.4.3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144

5.5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146

5.5.1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 146

5.5.2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 147

5.5.3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法 149

5.5.4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 151

第6章 区域空间结构 154

6.1 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155

6.1.1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155

6.1.2 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 157

6.1.3 经济活动空间关系 158

6.2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 160

6.2.1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 160

6.2.2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理论 163

6.2.3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和影响因素 167

6.3 区域经济的空间开发模式 168

6.3.1 极核开发模式 168

6.3.2 点轴开发模式 170

6.3.3 网络开发模式 172

6.4 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 173

6.4.1 信息化浪潮对城市的影响 173

6.4.2 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175

6.5 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 178

6.5.1 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模式 179

6.5.2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结构 183

6.5.3 长三角空间结构发展前景 184

第7章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187

7.1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概述 188

7.1.1 区域经济增长 188

7.1.2 区域经济发展 191

7.1.3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192

7.2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规律 192

7.2.1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192

7.2.2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机制 196

7.2.3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197

7.2.4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204

7.3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 206

7.3.1 一般工业化模式 207

7.3.2 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 208

7.3.3 进口替代发展模式 209

7.3.4 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211

7.4 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212

7.4.1 产业集群的概念 212

7.4.2 产业集群的类型 213

7.4.3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化机制 214

7.4.4 产业集群对区域空间结构变迁的影响 216

第8章 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20

8.1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221

8.1.1 经济区概述 221

8.1.2 经济区划类型 223

8.1.3 经济区划的原则 225

8.2 我国的经济区划 228

8.2.1 区域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 228

8.2.2 我国经济区划的发展 229

8.2.3 对我国未来经济区划分的构想 233

8.3 区域发展战略 235

8.3.1 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235

8.3.2 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 238

8.3.3 区域发展战略模式 240

8.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43

8.4.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243

8.4.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246

8.4.3 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51

第9章 区域分工与合作 258

9.1 区际经济关系 259

9.1.1 区际经济关系的概念 259

9.1.2 区际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 259

9.1.3 区际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60

9.2 区域分工 263

9.2.1 区域分工的含义 263

9.2.2 区域分工的意义 263

9.2.3 区域分工的类型 264

9.2.4 区域分工的内在机制 265

9.2.5 区域分工理论 268

9.2.6 区域分工的实现形式 271

9.2.7 区域分工的效应 271

9.3 区域合作 273

9.3.1 区域合作的含义 273

9.3.2 区域合作的原因 274

9.3.3 区域合作的效应 274

9.3.4 区域合作的内容 275

9.3.5 区域合作的形式 278

9.3.6 区域合作的层次与组织 279

9.3.7 区域合作的原则 280

第10章 区域经济差异 282

10.1 区域经济差异概述 283

10.1.1 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283

10.1.2 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的必然性 283

10.1.3 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84

10.1.4 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 286

10.2 区域经济差异测算 286

10.2.1 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 286

10.2.2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算方法 287

10.2.3 区域经济差异测算实例 289

10.3 城乡经济差异 302

10.3.1 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02

10.3.2 城乡经济差异 303

10.3.3 城市化水平差异 307

10.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11

10.4.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 311

10.4.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311

10.4.3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312

第11章 经济全球化 317

11.1 经济全球化的概述 318

11.1.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其发展阶段 318

11.1.2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320

11.1.3 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323

11.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326

11.2.1 技术进步的力量 327

11.2.2 跨国公司的发展 329

11.2.3 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 330

11.2.4 国际经济协调 332

11.3 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危机 333

11.3.1 东南亚金融危机分析 333

11.3.2 美国次贷危机分析 334

11.3.3 中国预防金融危机的策略 336

11.4 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338

11.4.1 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338

11.4.2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必然选择 338

11.4.3 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应对策略 340

11.5 中国的全球化模式 341

11.5.1 中国的全球化模式 341

11.5.2 中国全球化模式的因素分析 342

11.5.3 中国全球化模式的结果——非均衡的开放型经济 343

11.5.4 回归均衡的政策建议 345